看完这篇文章,你还会问陈景润证明“1+2”有什么意义吗?

http://www.sohu.com/a/108570901_372416

哥德巴赫猜想, 这个话题其实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资料, 我就加一些我自己的话吧.

这的确是好话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哥德巴赫猜想(简称"1+1")可以说是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数学难题. 如果有人上大街做个调查, 让路人甲说出个数学猜想来, 肯定最多人回答哥德巴赫猜想; 如果要说出几个中国数学家的名字, 那肯定是华罗庚, 陈景润(陈景润在这方面做出突出工作, 华罗庚是他师傅).

甚至, 还有艺人为哥德巴赫猜想写了首歌:

可见这个猜想在中国的知名度.

为什么这个猜想在中国会这么红呢? 又为什么简称为"1+1"呢? 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个猜想的前世今生吧.

1哥德巴赫其人

哥德巴赫是18世纪的一个业余数学家, 他家境比较好, 对数学很感兴趣. 由于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为生计奔波, 所以经常搞点小研究, 而且还和很多数学家交了朋友. 毕竟不是职业的数学家, 他没有什么很了不起的成就, 让他出名的是他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 我在360百科找来了他的肖像:

2猜想的提出

哥德巴赫结交的数学家朋友当中, 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欧拉. 有一次, 哥德巴赫感觉自己发现了什么了不解的结论, 又不知道怎么去证明, 于是就给欧拉写了封信. 大数学家欧拉一看, 也觉得很有道理, 但也没证出来. 连欧拉都不会证, 这个猜想就变得出名了, 吸引了很多人去证. 哥德巴赫的猜想是这样的:

●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奇数偶数就不复习了吧, 复习一下什么叫质数:

通俗来讲, 就是不能分解成两个更小的自然数相乘的自然数(除了1);

6=2×3, 能分解, 所以6不是质数;

9=3×3, 所以9也不是质数;

但是对于7, 是分解不了的, 所以7是质数;

最小的的几个质数是2, 3, 5, 7, 11, 13, 17, 19, 23, ……;

质数有无穷多个, 这个我记得我之前的文章有过证明;

质数有时候也叫素数, 完全是同义词.

那么, 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回事呢? 例如偶数6, 6=3+3, 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8=3+5也是. 10=5+5, 12=5+7, 14=11+3, …… 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说, 每一个偶数都能这样表示.

对于奇数呢, 就是三个素数相加, 例如: 9=3+3+3, 11=3+3+5, 13=3+5+5, 15=3+5+7, ……

很明显, 奇数和偶数都有无穷多个, 这样列举下去是不可能证明出来, 必须靠逻辑推理才行.

3猜想的研究

实际上, 奇数的那部分已经被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出来了注. 所以现在说的哥德巴赫猜想一般是指偶数那部分:

●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数学家们是用什么思路去探索的呢? 他们想把条件放宽一点, 先证明简单点的, 然后再一点点收紧条件, 最终完成证明. 怎么放宽呢?

这个猜想的一个难处在于, 素数太少了. 你别看2, 3, 5, 7都是素数, 当整数越来越大的时候, 素数是很稀疏的. 素数那么少, 想把任一个偶数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就有点困难了. 要放宽点条件, 数学家顺着这样的思路想:

1. 把一个偶数2n写成2n=p+q(两个素数相加), 有难度; 那就用另一个办法表示2n=A+B;

2. A和B要有点像素数, 但是又要比素数多;

3. A, B在什么范围内选取比较恰当呢? 素数是指不能分解的数, 那么a和b选取这样的数就很合适:

不要求不能分解, 但不能分解得太多.

这样的数叫做"殆素数". 至于殆素数的精确定义, 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只是举例子感受一下为什么殆素数有点像素数, 但是又要比素数多:

前25个素数是: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前25个不超过两个素因子的殆素数是:

2, 3, 4, 5, 6, 7, 9, 10, 11, 13, 14, 15, 17, 19, 21, 22, 23, 25, 26, 29, 31, 33, 34, 35, 37

前25个不超过三个素因子的殆素数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7,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要注意的是, 尽管殆素数要比素数多, 但是在很大的时候, 仍然是很稀疏的! 所以猜想的难度变小了, 但依然很有难度.

4为什么叫"1+1"

所以原本猜想是要证明所有偶数都能写成两个素数相加, 现在变成了两个殆素数相加就可以了. 如果证明到了

●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2n,都是两个殆素数之和, 2n=A+B.

其中A的素因子不超过a个, B的素因子不超过b个.

那这个结论就简称"a+b". a和b是事先给定的. 例如有人证明了

●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2n,都是两个殆素数之和, 2n=A+B.

其中A的素因子不超过7个, B的素因子不超过8个.

那么我们可以说, 他证明了"7+8".

可以想象, a和b越小, "a+b"就越难证, 因为素因子个数少的殆素数是比较少的. 这个从上面举的例子可以感受到.

素因子个数为1的殆素数, 实际上就是素数, 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就简称为"1+1"了. 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简称为"1+1"的原因.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1+1=2!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1+1=2!!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1+1=2!!!

后来数学家主要研究方向就是, 先对比较大的a和b证明"a+b", 再逐步缩小, 一直缩小到"1+1". 详情请看下节.

5猜想的进展

剧透: 中国人将在本节隆重登场!

有了上述思路, 数学家开始了智力上的接力:

1920年, 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注.

虽然这离"1+1"差很远, 但这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自1742年哥德巴赫猜想提出以来, 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而"9+9"的证明, 实际上是指明了一个方向, 说明了通过殆素数来证明是有可能行得通的.

1924年, 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注.

1932年, 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注.

1937年, 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注.

1938年, 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注.

1940年, 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注.

1956年,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稍后证明了"3 + 3"和"2 + 3"注.

1948年, 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注.

1962年, 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注.

1965年, 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 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注.

1966年, 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注.

(以上摘自360百科.)

陈景润的结论被称为"陈氏定理". "1+2"和"1+1", 仅差一步之遥! 然而这一步是最难的一步, 从"9+9"到"1+2"用了46年, 但在50年后的今天, 从"1+2"到"1+1"仍没有实现! 哥德巴猜想依然是猜想, 没变成定理.

从这个进展的过程, 可以发现中国人的贡献是很大的, 而且最好的成果也是来自中国人, 因此, 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的明星地位是理所当然的.

陈景润对"1+2"的证明被称作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也就是他把"筛法"这个数学工具发挥到极致.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 "筛法"发挥到了极致也只证到了"1+2", 很可能这个方法证不了"1+1", 需要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证得了"1+1". 又或者, 哥德巴赫猜想可能根本就不成立呢? 虽然计算机已经验证了很多很多的数, 都是对的, 但是保证不了有一个更大的偶数, 不能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与此前的逐步攻克难关相比, 哥德巴赫猜想这几十年的进展确实沉寂了很多. 未来无论是证明或者否定它, 都将对数学家, 对人类的智力, 是极大的挑战.

注: 本文所说的"证明", 都是指对充分大的数成立的. 例如维诺格拉多夫证明的奇数版哥德巴猜想, 其实他没有证明任意奇数都能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 而是证明了:

一个充分大的奇数可以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

什么叫充分大呢? 例如大于一万万万亿. 一般这种情况数学家就当作这问题已经解决了. 因为无限多个整数中只剩下前面的有限个没证明. 剩下的事就是想办法把那个一万万万亿变小, 或者干脆等计算机更发达的时候一个个去验证好了, 反正有限个, 总能验证完的.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ang--jie/p/9552143.html

时间: 2024-08-03 14:26:47

看完这篇文章,你还会问陈景润证明“1+2”有什么意义吗?的相关文章

如果看了这篇文章你还不懂傅里叶变换,那就过来掐死我吧(转)

我保证这篇文章和你以前看过的所有文章都不同,这是 12 年还在果壳的时候写的,但是当时没有来得及写完就出国了--于是拖了两年,嗯,我是拖延症患者-- 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 要让读者在不看任何数学公式的情况下理解傅里叶分析. 傅里叶分析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工具,更是一种可以彻底颠覆一个人以前世界观的思维模式.但不幸的是,傅里叶分析的公式看起来太复杂了,所以很多大一新生上来就懵圈并从此对它深恶痛绝.老实说,这么有意思的东西居然成了大学里的杀手课程,不得不归咎于编教材的人实在是太严肃了.(您把教材写得

PDF怎么拆分成多个PDF,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PDF文件对于每一个经常在职场上工作的人来说,是特别常见的一个文档格式,PDF格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是特别好用的,但同时也是比较难进行编辑和修改的,特别是遇到PDF文档过长,为了方便浏览和及时查找对我们有用的内容,这就需要将PDF文档拆分成多个PDF,那么PDF怎么拆分成多个PDF?通过今天的文章就来告诉大家PDF文档拆分的方法,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方法一:软件拆分法借助软件:如果想要将PDF文档拆分成多个PDF,那就需要借助迅捷PDF转换器来实现,这个软件有着丰

看了这篇文章你还不懂傅里叶变换,那我就真没办法呢!

首先,请允许小编带着崇高的敬意向牛逼的作者"韩昊"表示感谢.按照原文要求,转载注明出处.内容整理自知乎!发布仅为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9759362 ---好文开始了-- 我保证这篇文章和你以前看过的所有文章都不同,这是 2012 年还在果壳的时候写的,但是当时没有来得及写完就出国了--于是拖了两年,嗯,我是拖延症患者-- 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让读者在不看任何数学公式的情况下理解傅里叶分析. 傅里叶分析不

WEB前端开发的思考与感悟,看完这篇文章你再考虑是否入坑!

最近几年对于web前端的传闻很多,比如人才稀缺,简单易学,待遇丰厚,整体势头发展良好等等.遇到过一个不太熟搞后台开发的同事跑来问我学习前端需要掌握哪些内容,也听说过一个搞IOS开发准备自学前端半个月然后要去找前端工作,也曾看到过有人对前端市场人才的稀缺这样吹捧过: 现在,几乎整个互联网行业都缺前端工程师,不仅在刚起步的创业公司,对上市公司乃至巨头这个问题也一样存在.没错,优秀的前端工程师简直比大熊猫还稀少.- - 不仅在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在国外,前端工程师一样是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的香饽饽. 对于

APP的缓存文件到底应该存在哪?看完这篇文章你应该就自己清楚了

出处:http://blog.csdn.net/zhaokaiqiang1992 只要是需要进行联网获取数据的APP,那么不管是版本更新,还是图片缓存,都会在本地产生缓存文件.那么,这些缓存文件到底放在什地方合适呢?系统有没有给我们提供建议的缓存位置呢?不同的缓存位置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主要来说明这个问题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Android手机里面,缓存的位置分为两类,一类是Internal Storage,即内部存储,另外一类是External Storage,即外部存储.比较老

【转】APP的缓存文件到底应该存在哪?看完这篇文章你应该就自己清楚了

只要是需要进行联网获取数据的APP,那么不管是版本更新,还是图片缓存,都会在本地产生缓存文件.那么,这些缓存文件到底放在什地方合适呢?系统有没有给我们提供建议的缓存位置呢?不同的缓存位置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主要来说明这个问题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Android手机里面,缓存的位置分为两类,一类是Internal Storage,即内部存储,另外一类是External Storage,即外部存储.比较老的手机,有一个手机内部存储,还有一个SD卡存储,就是分别对应这两种存储位置,因为以

2015-11-18看的几篇文章,还没看完,先记录一下,回家看

Android可拖动排序GridView实现http://www.open-open.com/lib/view/open1425893129654.htmlhttp://www.newxing.com/SC9204DF81686/Table.javahttp://www.cnblogs.com/lichenwei/category/567670.htmlhttp://www.cnblogs.com/lichenwei/p/3961040.htmlhttp://www.cnblogs.com/li

看完这篇文章才对【GIT】有了大彻大悟的认识

git定义:版本管理工具 历史:没有git的时候,我们修改完一个文件,要先把文件拷贝一个副本到备份文件夹中,还要建个文档来记录当前文件的信息和操作记录.当文件多的时候,人工操作起来将是个非常辛苦非常庞大的工作量. 如今:有了git帮我们管理这些副本,为我们节约了非常大的人力成本,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我们不要把git看得那么神秘,git的核心就是创建备份和恢复备份,但是衍生出一堆的新概念,有很多同学因为被困在这些抽象概念上而不能利用好git,本文章是从文件的层面出发来理解git原理和git命

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认真看完本篇文章,你的人生将会有所改变】

经典语录1: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不要每天抱着QQ/MSN/游戏/电影/肥皂剧……奋斗到12点都舍不得休息,看就看一些励志的影视或者文章,不要当作消遣:学会思考人生,学会感悟人生,慢慢的,你的人生将会发生变化……经典语录2:无论你的收入是多少,记得分成五份进行规划投资:增加对身体的投资,让身体始终好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