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小学的作文课上,语文老师就向你强调过:写作文前,记得列一列提纲。从那时候起,我就养成了写大纲的好习惯,事实上你在少数派上看到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从一个个提纲扩充而来的。
前不久在 Matrix 的 写作分享会 上,关于写作前的准备,我也特意提到了这一点:
不管写什么都一定要列提纲,而且我觉得提纲是最花时间的,你可能会花几天的时候来列好这个提纲,不断的去调整它。然后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东西真的是读者希望看到的,或者是读者能够理解的。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很痛苦地写写停停,说明一开始就还不应该进入写作的阶段。
为什么大纲如此重要
大纲之所以重要,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
-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这句话你可能听得很多了,但是,很多时候想法和灵感从脑中一闪而过,或者是在会议上有大量的信息导入,这时候光靠记忆或者事后回想,多半会把许多关键的想法和信息丢失,一定要用文字把你的想法可视化地记录下来。
- 构造出想法的层次感:大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层次感。通过一些序号、小标记,甚至只是简简单单的空格,你就可以把整个想法的层次感勾勒出来。这不仅仅只是把思维可视化,更关键在于,你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通过调整大纲的结构来使模糊的想法具体化。
图片引用自 wikiHow
拥抱电子化的大纲
实际上,除了我提到的写作之外,大纲的应用场景非常之丰富,你甚至可以认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做笔记的方式,在读书笔记、课堂笔记、会议记录时都可以用到。
以读书笔记来举例,你是不是经常觉得,看完一本书后,好像收获了非常多的营养,但真要具体说出来,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其实,就是因为你没有好好整理过自己吸收进来的观点与想法,导致这些内容在你的脑海里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结构。
这种时候你就可以试试用大纲来做读书笔记。整个过程非常简单,你只需要一开始把书的目录原封不动地抄写一遍,然后,在读每一个章节时,在标题目录下记录下来你觉得最重要的句子、激发出你共鸣的想法以及强烈认同的观点。这样,看完一本书以后,你就真的做到把书读薄了,所有的精华都浓缩在了你读书笔记的这份大纲之中。
当然,读书笔记是大纲的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应用场景,之所以说理想化,主要在于它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所有的内容都已经存在,你只是需要将它们归纳、总结与简化。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例如在课堂或者会议上,你很难在第一时间了解整个课程或者会议的全貌,导致你经常会发现,自己记录下来的内容是支离破碎的。
没错,前面提到了,大纲也需要不断的整理和调整,才能同时整理自己的思路。而纸质的大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任何后期的调整与加工都并不方便,不管是顺序上的调整还是结构上的调整,你很可能需要拿着纸笔重新再抄录一遍。
这就是为什么我提倡你开始拥抱电子化的大纲。
如何写好一份大纲?
一份好的大纲,是需要不断迭代的,这种迭代是持续地对内容、结构和顺序进行调整,是对自己想法的不断整理与升华。 就以本文的写作来举例,你就可以看到一份大纲的演化。
准备好随时随地
我建议你随时随地准备好记录大纲,因为你随时随地都有可以迸发出新的想法。最好的工具就是拿出你的手机,无论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还是在餐厅等待时,都是一个人静静思考的最佳时机,这时候,你可以用手机上的备忘录、待办应用等等,只需要记录下来一些关键词,只要这些关键词能让你之后回忆起你那一刻的想法就够了。例如,在构思本文时,最初的框架与结构,只需要这样一些简单的关键词。
扩充你的大纲
手机随时随地记录只是第一步,在你能接触到 iPad 或者电脑等设备时,你应该进一步扩充之前的大纲,把关键词转化成一些具体的句子,并且列出一些具体的点。这个句子可以是你想陈述表达的观点,可以是面向还未完全明确的想法时对自己的反问。总之,如果说前面的关键词只有你自己看得懂,那么这份扩充过的大纲,除了你自己之外,别人应该也能大概看懂你想表达什么。
调整顺序与结构
扩充后大纲后,千万不要以为事情就结束了,恰恰相反,扩充大纲本身并不需要花费多少功夫,真正需要你静下心来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调整大纲的结构与顺序。
更具体一点来说,在写这篇文章时,依照我之前零散的想法,大纲的其它应用场景是放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来介绍,显然你之前已经读过了那一部分,是因为我重新调整了顺序。因为对读者来说,在文章的一开始,应该先了解到大纲对自己到底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才更有可能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不仅仅是顺序,还有结构上的调整,例如实际写作中,在本文提到拥抱电子化的大纲,其实是合并了倒数第二段。
这正是我想强调的,以这份写作大纲为例,最重要的是面对着这份大纲,你需要去思考作为一名写作者,怎样激发读者的兴趣,怎样用清晰的逻辑和结构展开文章,怎样有详有略地分配内容和观点……这正好也契合了之前提到的两点:第一,大纲的目的就是不断整理自己的想法,使之具有合理的层次感和结构;第二,电子化大纲的好处就在于,在这一步调整时,你会非常省力。
于是,调整过后的大纲,是这样子的:看上去是不是变化不大?然而实际花费的精力,却应该是最多的。
让你的大纲更悦目
这一步并不是必须的,但如果有时间,你可以让大纲变得更加友好。
最简单的,你可以试试加上序号标记,仅仅只是多出了 1.1、2.1.1、5.2.3 这样的序号,会让你的大纲更具有层次感。
其次,你可以根据一些个人喜好,做一个特殊标记。例如对我来说,加粗加红的字体,表示这一段需要详细介绍,而斜体则表示这一段可以简单带过,不用仔细展开。你完全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工作流,定义一套你喜欢的标记方法。
如果你的大纲是英文的,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方法不如试一试:一级大纲的字母全部都是大写的,二级大纲的首字母是大写的,三级及之后的大纲全部使用小写。
为什么是大纲而不是脑图
从某种形式上来说,大纲和脑图是很类似的,两者都可以层次化地展现想法。所以,为什么选择大纲而不是脑图?
在 MindNode 的评测中,我曾在文章结尾简单列举了一些应用场景,其实可以看到,脑图更偏向于对外界想法的展示,而且这种展示是概要性的,不是具化后的思路。脑图受限于其形式与格式,填充的更像是大纲第一步的关键词。当然,脑图可以搭配图片等特性,也有其所长之处。
我曾试过一段时间,随时随地用 MindNode 来记录想法。不久之后便放弃了,原因非常简单,在小屏幕上面,MindNode 的形式大于内容。更通俗一些来说,想像一下这样的场景,为了记录一些想法,你不得不在屏幕上来回拉动,当你想整体预览时,把脑图缩放到整个屏幕完全显示的时候,文字往往又看不清楚了。
因此,我更建议在需要向外界展示一些概念性的想法时使用脑图,如果是对内给自己看的笔记,考虑到实用性和便捷性,还是大纲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