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Elasticsearch 是一个开源的搜索引擎,建立在一个全文搜索引擎库 Apache Lucene™ 基础之上。
Elasticsearch 也是使用 Java 编写的,它的内部使用 Lucene 做索引与搜索,但是它的目标是使全文检索变得简单, 通过隐藏 Lucene 的复杂性,取而代之的提供一套简单一致的 RESTful API。
然而,Elasticsearch 不仅仅是 Lucene,并且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全文搜索引擎。 它可以被下面这样准确的形容:
一个分布式的实时文档存储,每个字段 可以被索引与搜索
一个分布式实时分析搜索引擎
能胜任上百个服务节点的扩展,并支持 PB 级别的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数据
Elasticsearch 将所有的功能打包成一个单独的服务,这样你可以通过程序去访问它提供的简单的 RESTful API 服务, 不论你是使用自己喜欢的编程语言还是直接使用命令行(去充当这个客户端)。
二、Elasticsearch 访问方式
2.1、Java API
如果你正在使用 Java,在代码中你可以使用 Elasticsearch 内置的两个客户端:
节点客户端(Node client)
节点客户端作为一个非数据节点加入到本地集群中。换句话说,它本身不保存任何数据,但是它知道数据在集群中的哪个节点中,并且可以把请求转发到正确的节点。
传输客户端(Transport client)
轻量级的传输客户端可以可以将请求发送到远程集群。它本身不加入集群,但是它可以将请求转发到集群中的一个节点上。
两个 Java 客户端都是通过 9300 端口并使用本地 Elasticsearch 传输 协议和集群交互。集群中的节点通过端口 9300 彼此通信。如果这个端口没有打开,节点将无法形成一个集群。
Java 客户端作为节点必须和 Elasticsearch 有相同的 主要 版本;否则,它们之前将无法互相理解。
更多客户端信息访问
2.2、RESTful API with JSON over HTTP
所有其他语言可以使用 RESTful API 通过端口 9200 和 Elasticsearch 进行通信,你可以用你最喜爱的 web 客户端访问 Elasticsearch 。事实上,正如你所看到的,你甚至可以使用 curl 命令来和 Elasticsearch 交互。
三、Elasticsearch 面向文档
Elasticsearch 是 面向文档 的,意味着它存储整个对象或 文档_。Elasticsearch 不仅存储文档,而且 _索引每个文档的内容使之可以被检索。在 Elasticsearch 中,你 对文档进行索引、检索、排序和过滤--而不是对行列数据。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考数据的方式,也是 Elasticsearch 能支持复杂全文检索的原因。
3.1、内部json化
Elasticsearch 使用 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或者 JSON 作为文档的序列化格式。JSON 序列化被大多数编程语言所支持,并且已经成为 NoSQL 领域的标准格式。 它简单、简洁、易于阅读。
四、常用概念
4.1、near realtime【NRT】
Elasticsearch是一个接近实时的搜索平台。这意味着从索引文档的时间到可搜索的时间之间存在轻微的延迟(通常为一秒)。
4.2、Cluster集群
群集是一个或多个节点(服务器)的集合。集群由默认名称为“elasticsearch”的唯一名称标识。此名称很重要,因为如果节点设置为通过名称加入群集,则节点只能成为群集的一部分。
4.3、Node节点
节点是属于集群一部分的单个服务器,存储数据并参与集群的索引和搜索功能。
4.4、Index索引【相当于关系DB中的数据库】
索引是一些具有相似特征的文档集合。例如,您可以拥有客户数据的索引,产品目录的另一个索引以及订单数据的另一个索引。索引由名称(必须全部为小写)标识,并且此名称用于在对其中的文档执行索引,搜索,更新和删除操作时引用索引。
在单个群集中,您可以根据需要定义多个索引。
4.5、Type类型【相当于关系DB中的数据表】
在索引内,您可以定义一个或多个类型。类型是您的索引的逻辑类别/分区,其语义完全取决于您。通常,为具有一组公共字段的文档定义类型。
4。6、Document文档【相当于关系DB中的数据行】
文档是可被索引的基本信息单位。例如,您可以为单个客户提供文档,为单个产品提供另一个文档,为单个订单提供另一个文档。文档以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表示。
在索引/类型中,您可以根据需要存储任意数量的文档。请注意,尽管文档实际上驻留在索引中,但实际上文档必须被索引/分配给索引内的类型。
4.7、分片和副本
参看地址:查看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jlhx/p/850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