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对齐的规则以及作用

首先由一个程序引入话题:

//环境:vc6 + windows sp2
//程序1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st1
{
    char a ;
   int  b ;
   short c ;
};

struct st2
{
   short c ;
   char  a ;
   int   b ;
};

int main()
{
   cout<<"sizeof(st1) is "<<sizeof(st1)<<endl;
   cout<<"sizeof(st2) is "<<sizeof(st2)<<endl;
   return 0 ;
}

程序的输出结果为:

sizeof(st1) is 12

sizeof(st2) is 8

问题出来了,这两个一样的结构体,为什么sizeof的时候大小不一样呢?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解释明白这一问题。

内存对齐,正是因为内存对齐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同。

对于大多数的程序员来说,内存对齐基本上是透明的,这是编译器该干的活,编译器为程序中的每个数据单元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从而导致了相同的变量,不同声明顺序的结构体大小的不同。

那么编译器为什么要进行内存对齐呢?程序1中结构体按常理来理解sizeof(st1)和sizeof(st2)结果都应该是7,4(int) + 2(short) + 1(char) = 7 。经过内存对齐后,结构体的空间反而增大了。

在解释内存对齐的作用前,先来看下内存对齐的规则:

1、  对于结构的各个成员,第一个成员位于偏移为0的位置,以后每个数据成员的偏移量必须是min(#pragma pack()指定的数,这个数据成员的自身长度) 的倍数。

2、  在数据成员完成各自对齐之后,结构(或联合)本身也要进行对齐,对齐将按照#pragma pack指定的数值和结构(或联合)最大数据成员长度中,比较小的那个进行。

#pragma pack(n) 表示设置为n字节对齐。 VC6默认8字节对齐

以程序1为例解释对齐的规则 

St1 :char占一个字节,起始偏移为0 ,int 占4个字节,min(#pragma pack()指定的数,这个数据成员的自身长度) = 4(VC6默认8字节对齐),所以int按4字节对齐,起始偏移必须为4的倍数,所以起始偏移为4,在char后编译器会添加3个字节的额外字节,不存放任意数据。short占2个字节,按2字节对齐,起始偏移为8,正好是2的倍数,无须添加额外字节。到此规则1的数据成员对齐结束,此时的内存状态为:

oxxx|oooo|oo (x表示额外添加的字节)

0123 4567 89 (地址)

共占10个字节。还要继续进行结构本身的对齐,对齐将按照#pragma pack指定的数值和结构(或联合)最大数据成员长度中,比较小的那个进行,st1结构中最大数据成员长度为int,占4字节,而默认的#pragma pack 指定的值为8,所以结果本身按照4字节对齐,结构总大小必须为4的倍数,需添加2个额外字节使结构的总大小为12 。此时的内存状态为:

oxxx|oooo|ooxx

0123 4567 89ab  (地址)

到此内存对齐结束。St1占用了12个字节而非7个字节。

St2 的对齐方法和st1相同,读者可自己完成。

内存对齐的主要作用是:

1、  平台原因(移植原因):不是所有的硬件平台都能访问任意地址上的任意数据的;某些硬件平台只能在某些地址处取某些特定类型的数据,否则抛出硬件异常。

2、  性能原因:经过内存对齐后,CPU的内存访问速度大大提升。具体原因稍后解释。

图一:

这是普通程序员心目中的内存印象,由一个个的字节组成,而CPU并不是这么看待的。

图二:

CPU把内存当成是一块一块的,块的大小可以是2,4,8,16字节大小,因此CPU在读取内存时是一块一块进行读取的。块大小成为memory access granularity(粒度) 本人把它翻译为“内存读取粒度” 。

假设CPU要读取一个int型4字节大小的数据到寄存器中,分两种情况讨论:

1、数据从0字节开始

2、数据从1字节开始

再次假设内存读取粒度为4。

图三:

当该数据是从0字节开始时,很CPU只需读取内存一次即可把这4字节的数据完全读取到寄存器中。

当该数据是从1字节开始时,问题变的有些复杂,此时该int型数据不是位于内存读取边界上,这就是一类内存未对齐的数据。

图四:

此时CPU先访问一次内存,读取0—3字节的数据进寄存器,并再次读取4—5字节的数据进寄存器,接着把0字节和6,7,8字节的数据剔除,最后合并1,2,3,4字节的数据进寄存器。对一个内存未对齐的数据进行了这么多额外的操作,大大降低了CPU性能。

这还属于乐观情况了,上文提到内存对齐的作用之一为平台的移植原因,因为以上操作只有有部分CPU肯干,其他一部分CPU遇到未对齐边界就直接罢工了。

文章出处:http://www.cppblog.com/snailcong/archive/2009/03/16/76705.html

图片来自:Data alignment: Straighten up and fly right

练习1:

#pragma pack(push) //保存对齐状态
#pragma pack(4)//设定为4字节对齐
struct test
{
char m1;
double m4;
int m3;
};
#pragma pack(pop)//恢复对齐状态

输出16;

如果把上面的#pragma pack(4)改为#pragma pack(16),那么我们可以得到结构的大小为24。

改变缺省的对界条件(指定对界)
· 使用伪指令#pragma pack (n),C编译器将按照n个字节对齐。
· 使用伪指令#pragma pack (),取消自定义字节对齐方式。

时间: 2024-08-02 21:48:38

内存对齐的规则以及作用的相关文章

内存对齐的规则

内存对齐的规则: 1.  对于结构的各个成员,第一个成员位于偏移为0的位置,以后每个数据成员的偏移量必须是min(#pragma pack()指定的数,这个数据成员的自身长度) 的倍数. 2.  在数据成员完成各自对齐之后,结构(或联合)本身也要进行对齐,对齐将按照#pragma pack指定的数值和结构(或联合)最大数据成员长度中,比较小的那个进行. 3.  必须是2的整数倍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eng9exe/p/10059403.html

为什么要进行内存对齐以及对齐规则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A{ char a; int b; short c; }; struct B{ short c; char a; int b; }; int main(){ cout<<sizeof(A)<<endl; cout<<sizeof(B)<<endl; return 0; } 以上结构体变量数量类型相同.但是sizeof却不同, sizeof(A) is 1

内存对齐详解

内存对齐,memory alignment.为了提高程序的性能,数据结构(尤其是栈)应该尽可能地在自然边界上对齐.原因在于,为了访问未对齐的内存,处理器需要作两次内存访问:然而,对齐的内存访问仅需要一次访问.内存对齐一般讲就是cpu access memory的效率(提高运行速度)和准确性(在一些条件下,如果没有对齐会导致数据不同步现象).依赖cpu,平台和编译器的不同.一些cpu要求较高(这句话说的不准确,但是确实依赖cpu的不同),而有些平台已经优化内存对齐问题,不同编译器的对齐模数不同.总

C语言再学习之内存对齐

昨天看Q3的代码,看到有个_INTSAIZEOF的宏,着实晕了一阵.一番google后,终于明白,这个宏的作用是求出变量占用内存空间的大小,先看看_INTSAIZEOF的定义吧: #define _INTSIZEOF(n) ( (sizeof(n) + sizeof(int) - 1) & ~(sizeof(int) - 1) ) (ANSI C标准下,_INTSAIZEOF宏定义在stdarg.h中,Q3中定义在bg_lib.h中:bg_lib.h -- standard C library

内存对齐小解

本次试验是在32位系统下进行的. 一.什么是内存对齐 现代计算机中内存空间都是按照byte划分的,从理论上讲似乎对任何类型的变量的访问可以从任何地址开始,但实际情况是在访问特定变量的时候经常在特定的内存地址访问,这就需要各类型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空间上排列,而不是顺序的一个接一个的排放,这就是对齐. 为什么要了解内存对齐:各个硬件平台对存储空间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平台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数据只能从某些特定地址开始存取.其他平台可能没有这种情况,但是最常见的是如果不按照适合其平台要求对数据存放进

struct内存对齐1:gcc与VC的差别

struct内存对齐:gcc与VC的差别 内存对齐是编译器为了便于CPU快速访问而采用的一项技术,对于不同的编译器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Win32平台下的微软VC编译器在默认情况下采用如下的对齐规则: 任何基本数据类型T的对齐模数就是T的大小,即sizeof(T).比如对于double类型(8字节),就要求该类型数据的地址总是8的倍数,而char类型数据(1字节)则可以从任何一个地址开始.Linux下的GCC奉行的是另外一套规则:任何2字节大小(包括单字节吗?)的数据类型(比如short)的对齐模

c++内存对齐 转载

转载自http://blog.csdn.net/chengonghao/article/details/51674166 例子举的特别好 很多文章大概都有像这样的结论: 1. 数据项只能存储在地址是数据项大小的整数倍的内存位置上: 2. 结构体变量的首地址能够被其最宽基本类型成员的大小所整除: 3. 对齐在N上,也就是说该数据的"存放起始地址%N=0 很明显,如果对数据存放地址的把握错误了的话,那么由此推断出来的地址对齐规则也就全都是错的了,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我研究这个课题 80%的时间都是花在

c/c++深入篇之内存分配与内存对齐的探讨

 不明白内存分配和指针的可以看看,其实这本是我们老师留的一个操作系统科技小论文作业,不知道写什么,干脆把以前收藏的经典C内存分配的文章整理并修改了一下.       此文章有2个用处,1:这是个小论文,格式完整,大家可以复制回去交作业:2:这是整理的经典C内存分配小教程(也加了些我自己的观点),不明白内存分配的可以看看.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引用的很多内容我也不知道究竟是出自谁手,知道作者是谁的麻烦告诉下,我好谢谢他.(记得都是csdn里面找的) tag: 操作系统 论

内存对齐之深度探索

编译器为什么要替我们内存对齐? 学了计算机组成原理,了解了内存的基本单元是一个字节,内存可以随机寻址,于是乎我天真的认为内存就是一个字节型的容器,基本单位是单个字节. Figure 1. 我眼中的内存空间布局 悲剧的是,内存读写的真正访问者cpu不是这么想的.cpu是根据内存访问粒度(memory access granularity,下文简写成MAG)来读取内存,MAG就是cpu一次内存访问操作的数据量,具体数值依赖于特定的平台,一般是2byte.4byte.8byte. Figur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