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曾国藩

本文转自品味生活

从去年10月份开始学习曾国藩现在已经有7个月了。在这期间,看完了陈书凯的《曾国藩家书》(入门书籍),维基百科关于曾国藩的介绍,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年鉴》,《曾国藩年谱》,张弘杰的《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萧一山《曾国藩传》,《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全集》,《曾国藩家训》。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和收获了,正好赶上今天一个朋友询问曾国藩的核心思想。我就把目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几个思想总结一下和大家分享,因为水平所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如果有错漏的地方,欢迎大家留言或者通过这里联系我。

目前最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思想如下:

1、  曾国藩推崇“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他不仅仅给出大的道理,还给出具体的执行方法,学习起来非常容易。比如,曾国藩一直强调的“戒傲戒惰”,他不仅仅是提出抽象的概念,而且还给出具体的执行方法,“戒傲”的具体执行方法是从不讥人长短,不打骂奴仆开始的,“戒惰”的具体执行方法是“不晏起”,就是早起的意思。

2、  大火炖,小火焖的读书方式也是从曾国藩学习的。曾国藩说“读新书宜速,温旧书宜熟”。我的理解就是首先通过快速阅读构建知识大厦的整体结构,然后再通过熟读来向知识大厦中填砖头(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如果先了解细节,就相当于造了一堆砖头,最后读完也是一个砖头堆,很难形成整体印象。

3、  曾国藩的挫折观,“吾生平长进,皆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荼然自馁也.”。曾国藩把挫折当成一个长进的机会。人遇到挫折才会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才会想自己哪些方面有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从而才会有大的进步。我现在也试着把挫折当成天赐良机,珍惜上苍赐予的机会,发现确实长进不少,而且长进非常快。短短的四个月,我已经感觉到了脱胎换骨。

4、  做事有恒,不求近效。“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素,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养畜,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曾国藩还说过“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现在的社会非常浮躁,大家都想一日暴富,一日之内成为圣贤。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天天向着富裕的方向迈进,天天向着圣贤的方面迈进,不用担心,就像种树和养猪一样,慢慢不知不觉就达到了目的。而如果急功近利,很容易气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终将一事无成。

5、  做事专注。“凡事皆归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心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炫彼夺者,则大不可.”这个社会不是选择太少而是选择太多,很多人都比较贪心。希望什么都精通,结果东抓一把,西爪一把,最后什么都是半瓶子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专注于一点,收获反而更多。以前我不懂这个道理,什么都想做好,结果十几年来长进很慢。专注于一点,才感觉自己突飞猛进。

6、 求缺思想。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兄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 故,岂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庆,兄弟无故,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缺斋。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此区区之至愿也。”人在顺时,往往容易得意忘形以致招来灾难;反之,人在逆境时,又因特别小心而带来吉顺。所以,明白盈虚消息之理的人,要将自己时时放在不完美的,有所缺失的状态,才不至于因盈而虚,因息而消。

正因为世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同时又想追求完美圆满,所以难免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怨愤之心,嫉妒之心。此时,若看到身边的有某人什么都得到,完美无缺的话,便会认为天道不公平,怨愤、嫉妒便会向他发泄。这圆满之人,便可能遭受到无端的攻击和无妄之灾。一个人占有了许多好处,如果还想追求更多的好处,将会因此损害现有的美满。

我觉得这个求缺思想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做事留有余地,不要做的太完美。我以前帮助别人,总喜欢尽善尽美,最喜欢做到极致,以免显得自己不够实在。但是现在觉得这样是不太合适的,做的太完美,容易给别人造成你压力,别人会不会像也要像这样回报你?(即使你说不用也无济于事)。而且显得太客气,见外,影响关系发展,同时也给自己造成很多不便。

7、  庸人戒惰,才人戒傲(第一条也提到了)。这两点比较容易理解,“才人戒傲”与上面的思想有点不谋而合。

8、  不要怨天尤人。“无故而怨天,则天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不服。”

9、  GF补充的观点:曾国藩和家人的沟通模式。看完曾国藩的1500封家书,发现曾国藩事无巨细,什么都向家里禀报。而且希望家里人给他写信也事无巨细地告知他。这样双方沟通就比较顺畅,矛盾较少。家里人知道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但可以及早预防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而且在发生的时候可以给予足够的支持。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对家里人都是报喜不报忧,家里也是报喜不报忧,大家都互相隐瞒。一旦有什么变故发生,家里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很诧异,突然怎么就这样了。自己遇到事情也总是一个人面对,不但考虑不充分还很孤独。甚至现在很多情侣和夫妻之间也是这样沟通模式,所以大家都觉得很孤独,压力很大。我岳父的心脏病就是因为和我们沟通不及时,延误了治疗,最后来到北京最好的医院,请最好的大夫治疗最后也无济于事。这是非常惨痛的教训,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大家都能够坦诚的沟通,不要觉得父母不懂你的东西你就不说,如果细节不是很清楚,大概的情形应该说清楚。比如曾国藩会说考试总共多少人,他得了第几名,皇上召见,他答得是否让皇上满意。我觉得没有什么不能说清楚的,如果不能说清楚,是自己的表达有问题。

参考文献:

就是我读过的所有书籍:陈书凯的《曾国藩家书》(入门书籍),维基百科关于曾国藩的介绍,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年鉴》,《曾国藩年谱》,张弘杰的《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萧一山《曾国藩传》,《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全集》,《曾国藩家训》

时间: 2024-10-24 05:38:02

吾读曾国藩的相关文章

跟曾国藩读懂“最败人的两个字”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家训> 古训老早有言,勤能补拙.曾国藩小时候也是个笨小孩(参见郦波教授主讲<曾国藩家训(上)>第一集),背个岳阳楼记背了一个晚上还磕磕巴巴,躺在房顶一晚还等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打算做贼的小偷都听得能背个滚瓜烂熟了,小偷最后忍无可忍,跳下房梁,直接给了曾国藩"笨死了"这么几个字评语后,连东西都不打算偷了,拂袖而去.由此小故事可见,曾国藩小时候至少并不算是天资聪颖,但胜在

跟曾国藩学读书

关于曾国藩,还在高中的时候,写议论文,最喜欢用曾国藩了,为显得高端大气些,都不用"曾国藩"其名,而用"曾文正公".文正公是曾国藩的谥号.谥号是用来对某人的生平事迹进行褒贬的尊称,北宋著名政治家欧阳修谥号文忠公.后来上了大学,在图书馆里多次见到关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一干人等的人物传记(在我的记忆中,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通过曾国藩提拔的,瞬间觉得他高大上了),也曾拜读过一些,但总感觉不到这些传记与其他人物传记的区别,也许是那些书确实是烂书,也许是我确未谋得经典或未得其

曾国藩的人生“六戒”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下面细说>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一直都能获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向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 前半句说:不可贪求过多!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

[读书笔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对许多人来说,曾国藩的主要意义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蔡元培评论过这些掌握着大权的腐儒:"自汉以后,虽亦思想家辈出,而其大旨不能出儒家的范围,惟用哲学以推测一切事物,往往各家悬想独断--这种哲学,没有科学作前提,永远以圣言量为标准,而不能出烦琐哲学的范围,整整四千年的中国教育,除了有过科学的萌芽及玄学曾成功地站住脚外,可以说,在实际上丝毫没有受到外来影响,它仅仅发生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老曾说的"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

左宗棠为什么瞧不起曾国藩?(做人做事,有点精彩)

左宗棠出身仅是一个小小的举人,身份不过巡抚的师爷.然而谈起话来,左宗棠却成了主角儿.他不等张亮基开口,就详细介绍起长沙的防务安排,指手划脚,滔滔不绝.曾国藩也只有俯耳静听的份儿. 本文摘自<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张宏杰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14年5月 一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首次见面,是在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二十一日傍晚. 曾国藩回湖南本是为母亲办丧事.没想到恰逢太平军横扫两湖,皇帝命他出任帮办湖南团练大臣.曾国藩墨绖出山,这一天赶到长沙. 到了馆舍,换过衣服,匆匆洗了把脸,曾国藩就

曾国藩《挺经》卷八廉矩

卷八廉矩 翰臣方伯廉正之风,令人钦仰.身后萧索,无次自庇,不特廉吏不可为,亦殊觉善不可为.其生平好学不倦,方欲立言以质后世.弟做賻(fu)之百金,挽以联云:"豫章平寇,桑梓保民,休讶书生立功,皆从二十年积累立德立言而出:翠竹泪斑,苍梧魂返,莫疑命妇死烈,亦犹万古臣子死忠死孝之常."登高之乎,亦颇有意.位在客卿,虑无应者,徒用累歔(xu).韩公有言:"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盖自古而叹之也. 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不见:其修身.齐家.治国

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曾国藩和心腹幕僚赵烈文秘谈录

来源:南方周末 1867年六月,赵烈文在与曾国藩谈话时预言:不出50年,清朝必亡.44年后,清朝果然土崩瓦解,接踵而来的混乱局面,也为赵烈文所言中:“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赵烈文大概是第一个准确地做出这种预见的人. 1865年,捻军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后,清廷大为震动,急调曾国藩督师北讨.曾国藩北上时,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字惠甫)一直送到江都北边的邵伯镇才返回.在这一个多星期里,两人的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经不住赵烈文的请求,曾国藩答应收下这个弟子,并在邵伯镇

曾国藩: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曾国藩是春秋战国时代曾子的七十世孙.他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因为在学问和事功方面的成就而备受后世推崇.读懂曾国藩人生“六戒”,就学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一直都能获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向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 前半句说:不可贪求过多!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也不可能有长久获利的事情,如果有这种能够一直获利的事情,那只能说这种事是表面现象或者骗局,

曾国藩《挺经》卷五坚忍

卷五坚忍 子长尚黄老,进游侠,班孟坚讥之,盖实录也.好游侠,故数称坚忍卓绝之行.如屈原.田横.候嬴(ying).田光及此篇之述贯高皆是.尚黄老,故数称脱屣(xi)富贵.厌世弃俗之人.如本纪以黄帝第一,世家以吴太伯第一,列传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此赞称张.陈与太伯.季札异,亦喂其不能遗外势力.弃屣天下耳. 昔耿恭简公谓,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带勇亦然.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时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识世态,其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