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3 阅读《构建之法》后的收获与感悟

读完《构建之法》的1-5章后我才发现这本书把我们软件工程诠释得太好了,有很多精辟的思想和建议在这里,让我看完之后感触颇深,虽然我才看完了前五章,但是我的激情已被点燃,我发现我已经深深爱上这本书了,强烈地好奇心迫使我快点往下看了。可我还是先暂时压制住了我的好奇心,先把读后感写完再看。

第一章:这章主要是讲软件工程的概论,讲述了软件工程的发展史还有起源及其软件工程的特性。这使我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了软件工程的由来也不是容易的,它经历了好几个阶段。这章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讲述了软件工程的开发和维护,还有在这些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开发一个新软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在经历多个阶段后开发出来了它的维护问题也紧跟着来了,所以不免会遇到众多难题。不过最重的还是团队的力量,记得它讲述了团队的bug让我记忆犹新。是啊,我刚开始还一直在想为什么开发个程序那么复杂呢?现在我明白了,团队的合作市最重要的,我们一个团队必须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不然来一个团队的bug都会让你损失惨重。

第二章: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单元测试跟个人技术和流程。如何写单元测试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测试很重要在我们写程序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写的程序有问题或bug,都会影响到程序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测试会很好地很准确很快速地保证我们程序的正确性。那个VSTS是什么来的?我百度了一下也还不是很懂,希望老师能告诉我。实践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是没有实践那只是空有一身理论不会应用,简直就是纸上谈兵。

第三章:这章主要讲述了软件工程师的成长。在开发研究一个项目中,软件工程师的个人技术和水平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团队里必须利用好你队伍里面每一个成员的特长,因为每一个人的个人能力很重要,因此分工要明确和合理。我们软件工程师的成长和就业也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历程,还要考好几个级,我们在工作上也是需要从入门到熟练,从熟练到带头人,最后到大师的历程。可是我不清楚入门的软件工程师是具备哪些技能呢?不过只要我们技术过硬找个好工作还是没有问题的。

第四章:这一章主要讲述的是代码的规范书写和两个人的合作,比如说两个人结对编程,结对做项目和论文,也还讲述了两个人合作的阶段、技巧、影响和必要性。首先说明了代码的各种明确格式,讲的很详细,让我学会了很多,让我知道了弄出一个完整能使用的代码来是很复杂的工程。因此,结对编程时很重要的。为什么要结对编程?答案已经很明显了。一般我们结对编程中有两个角色:驾驶员和领航员。驾驶员是控制键盘输入的,领航员是起到领航、提醒的作用。这两个角色我们可以轮流切换着用,工作不要连续超过一小时,一小时后要休息15分钟,这样不会太累。可是结对编程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两个人合作的技巧,因为在合作期间会经过萌芽阶段,磨合阶段,规范阶段,创造阶段,解体阶段,所以两个人需要怎么做,怎么配合,怎么默契做事尤为重要,这关系到项目能不能成功完成。

第五章:这章讲述的是团队和流程,主要说典型的软件团队模式和开发流程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团队模式和开发效率。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个团队模式都有它的缺点?团队的模式有很多,像一窝蜂模式的团队是不行的,他们只是临时聚集在一起,存活的时间不长的。主治医师模式是有一个主要负责程序的人,其他人在各司其职,这种模式看似虽好,但是到最后往往会退化为“一个学生干活,其余学生跟着打酱油”。随后也出现了很多团队模式,比如说明星模式,社区模式,业余剧团模式,秘密团队模式,特工团队模式,交响乐团模式,爵士乐模式,功能团队模式官僚模式,写了再改模式,瀑布模式等等。写了再改模式是大多数学生都在使用的模式,看起来跟一窝蜂模式非常像。我比较欣赏的是功能团队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具备不同能力的同事们平等协作,共同完成一个功能。在这个功能完成之后,这些人又重新组织,和别的角色一起去完成下一个功能,他们之间没有管理忽然被管理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小组和谐交流,也能充分发挥出每个人最杰出的技术,使项目最好的完成出来,这样效率也高,准确性也高,也比较和谐。虽然这个模式有时会怕每个小组写的格式规范不一样,不过这些都是小事啦,我会事先让大家都统一好一样的格式规范就不会乱啦。所以在我看来目前比较好的就是功能团队模式了。

时间: 2024-08-11 03:14:11

作业3 阅读《构建之法》后的收获与感悟的相关文章

学习构建之法后的疑问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中做,做中学这样的学习方法,深深的感觉到了与平时听课学习方式的不同,收获很多.我学习完构建之法这本书后仍然有几个小问题.’ 1.成功的软件总是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迫切需求,但是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我们如何去权衡各种需求,从中取出最核心的需求,我们该如何完成一个好的需求分析? 2.在实际制作软件时,外观.需求.性能.效率,我们该如何取舍?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才能更好的完成开发设计? 3.优秀的产品总是需要优秀的团队,但是在有限的资源下,怎样才能磨合出优秀的团队,探索出合适的团队模式

第一次阅读构建之法

    第一次阅读构建之法,把以前很多门课的知识点联系到了一起.      软件=程序+软件工程.我认为这是对软件的一种及其精炼的解释.程序即是指一行行代码,软件工程则包含了各种软件开发活动,包括构建管理.源代码管理.软件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等等,是把系统的.有序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到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上的过程.      从一个简单的程序,扩展到一个满足各种功能的应用软件,再扩展到一个能保证服务质量的软件服务.源程序是建立在数据结构上的一些算法.构建不仅仅是CC和link命令,一个复杂

第五次作业 关于《构建之法》的心得体会

阅读了邹欣老师的<构建之法>这本书,我感受颇多.上个学期在学习软件工程的课程的时候,并没有很大的学习兴趣.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完全有了新的感受.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阅读这本书使我对下面个人技术和流程.分析了软件工程师的成长.软件团队合作的几种模式和开发流程.敏捷流程.需求分析.项目经理.用户体验.软件测试.质量保障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了解到了创建单元测试的主要步骤以及好的单元测试的标准是什么.还有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让我懂得了我们应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这样很多时候会事倍功半.通过阅

为什么报计算机还有阅读构建之法的心得

1.为什么选择计算机这个专业; 当初读本科的时候,一志愿填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估计是因为分数太低了被调剂到了网络工程专业.之前的我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计算机,感觉自己对这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本科的时候自己的学习并没有多么的认真.当时自己还想过要转专业,后来也不了了之了.慢慢的感觉这个专业还可以,也就学了三年,后来到了考研的时候,本来打算考金融专业的,但是跨专业考研难度挺大的,而且最近几年计算机这个专业实在是太火了,毕业之后工作找工作各方面都不错然后就限定决心考了计算机技术.庆幸的是考上了,现在

对读构建之法后提出的五个问题

读构建之法有以下几点疑惑: 1.如何使自己的开发思维更加敏捷? 2.如何分配好团队里面成员的任务,来达到最好的工作效率? 3.当面临用户的需求和优化后的软件起冲突时,用户的需求一定是最重要的吗?那么用户根本不了解优化的软件的好处,一定强制要求修改怎么办? 4.如何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5.什么样的软件开发团队要开发什么样的软件才适合敏捷流程?

第五次博客作业——读《构建之法》有感

 我是在大三下学期才接触的<构建之法>,与课程软件测试相结合的一本书.当时不理解一个科目怎么会有两本教材.该把重心放在哪本书上呢?在读了<构建之法>后,才体会到它的独特魅力.说它是教材,又与一般的教材不一样,它语言生动活泼,里面还有人物对话,一些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的记录,让我有了将它读完的兴趣. 先说明我读的专业吧,我学的是软件工程(金融方向),简单说就是以后搞IT的.读了三年大学学了不少关于软件编程方面的知识,可能是女生天生对这方面没什么天赋,对编程没什么兴趣,代码也敲得少,所以

阅读&lt;构建之法&gt;第三10、11、12章并提出问题

<构建之法>第10.11.12章 第10章: 问题:对我们了解了用户的需求后,但是我们想法和做出来的软件会和用户的需求有偏差,比如风格.界面的修饰等等,那么我们程序猿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想法更加靠近用户的想法呢?是设身处境么? 第11章: 问题: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是在做四则运算APP,如果按照这章的步骤走下去,每天都要进行进度更新,和每日会议还有每日构建的,会不会不太符合我们现在的处境?毕竟我们的所有时间不能只为一门课程服务,还要大量的时间花在其他的课程上呢. 第12章: 问题:在实际的项目中,我们

阅读构建之法第一章有感

今天阅读了构建之法第一章,感觉到自己其实玩具的阶段都不到,离研究阶段更是差的有段距离.了解到程序其实只是一个藏在你电脑里的数据结构加算法,要想成为软件还得经历软件工程这一阶段,软件工程便是把系统的.有序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到软件开发,运营和维护上的过程中.首先我要进行软件需求分析,一个成功的软件是要有市场需求作为背景的,没有需求你做的软件就是无用的东西,有了需求然后我们对软件进行设计使之安全 可行 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然后我们便对我们的软件进行测试.最后软件在用户手中运行,但是十全十美的软件是不

第五次博客作业-读《构建之法》心得

读<构建之法>心得 首先,这是一本全景式图书,会让你更了解这个行业,能让毕业生在对行业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较少地感到惊讶和出乎意料,这是一本与现实接轨的教材. 其次,这是一本最佳实践式的书,涵盖了科学.健康的软件工程开展中的每个方面,介绍了种种方法论,但不是高高在上.纲领性的方法论,而是方法论的最佳实践,确实可用,拿来就用. 第三,这本书让人有情怀,学生对“古老的”瀑布教材或“舶来的”敏捷书籍,难免会缺乏信心:这东西行吗?适用于现代吗?适用于中国吗?而如果到各大论坛.社区.或者询问“过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