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之物理层

这一节来学习一下以太网的物理层,IEEE802.3标准就给出了以太网的物理层结构,如下图所示红色框内所标注的。

我们可以看到物理大致可以分为: GMII介质无关接口、 PCS物理编码子层,PMA物理介质连接层,PMD物理介质相关层、MDI接口 、MEDIUM物理介质。

我们从下往上看,首先看物理介质层。

1、物理介质层

这里所谓的物理介质,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的网线,这就是一种以太网传输的物理介质。常见的物理介质还有同轴电缆、光纤等,现在基本没人用同轴电缆了。

看下表,其中10-100-1000表示以太网的速度10M-100M-1000M。而BASE后的字母数字,则表示了当前介质的类型。

其中最后几个是千兆网的传输介质,千兆以太网可以在下列四种媒质上运行:单模光纤(LX),最大连接距离至少可达5公里;多模光纤(SX),最大连接距离至少550米;同轴电缆(CX),最大连接距离至少25米;超五类/六类线(T),最大连接距离为100米 。


10BASE2: 采用细同轴电缆接口的IEEE 802.3 10Mb/s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10.)


10BASE5: 采用粗同轴电缆接口的IEEE 802.3 10Mb/s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8.)


10BASE-F:采用光纤电缆接口的IEEE 802.3 10Mb/s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15.)


10BASE-T:采用电话双绞线的IEEE 802.3 10Mb/s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14.)


100BASE-FX: 采用两个光纤的IEEE 802.3 100Mb/s 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s  24 and 26.)


100BASE-T2: 采用两对3类线或更好的平衡线缆的IEEE 802.3 100 Mb/s 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32.)


100BASE-T4: 采用四对3、4、5类线非屏蔽双绞线的IEEE 802.3 100 Mb/s 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23.)


100BASE-TX: 采用两对5类非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IEEE 802.3 100 Mb/s 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s 24 and 25.)


1000BASE-CX: 1000BASE-X 在特制的屏蔽电缆传输的接口规格(参见 IEEE 802.3 Clause 39.)


1000BASE-LX: 1000BASE-X 采用单模或多模长波激光器的规格(参见 IEEE 802.3 Clause 38.)


1000BASE-SX: 1000BASE-X 采用多模短波激光器的规格(参见 IEEE 802.3 Clause 38.)


1000BASE-T: 采用四对五类平衡电缆的1000 Mb/s  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40.)

这里提到了各种规范,其实每一种规范对应的物理层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一下1000BASE-X的物理层。

下面是1000BASE-T的物理层。可以看到1000BASE-T的自协商与1000BASE-X位置不一样。

2、MDI接口

MDI就是连接PHY芯片和物理介质的接口,常见的是RJ45接口。

百兆网时,MDI四根线,两对差分信号,只用了RJ45的 1,2,3,6线,。

千兆网时, MDI一共8根线,四对差分信号, 用了RJ45的8根线

再说一下RJ45上的两个灯—— 绿灯:长亮,表示链路完整。  黄灯:闪烁,表示有数据收发。

3、PMD \PMA\PCS 层

原本想介绍一下这三个层,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不同规范下,每一层都不一样,很难统一介绍。笔者也未深入研究。这里简述一下这三次完成的大致功能。

PCS:    物理编码子层。

对于1000BASE-X采用了8B/10B编码.

而对于1000BASE-T,则采用了PAM5编码转换方式。

PMA: 如上图可以看出PMA层主要实现了串并转换。

PMD: PMD层主要负责将串行信号转到相应的物理介质上。

如下补充4D-PAM5编码方式的解释:

在通信网络中,接收端需要从接收数据中恢复时钟信息来保证同步,这就需要线路中所传输的二进制码流有足够多的跳变,即不能有过多连续的高电平或低电平,否则无法提取时钟信息。百兆以太网100BASE-T用的4B/5B编码与MLT-3编码组合方式,发送码流先进行4B/5B编码,再NRZ-I,最后进行MLT-3编码,最后再上线路传输;千兆以太网中1000BASE-X用的是8B/10B编码与NRZ编码组合方式;万兆以太网用的是64B/66B编码;PCIE 3.0用的是128B/130B编码。说到底这些编码都是为了从数据中恢复时钟。

4、自协商 Auto_negotiation

自协商一般是在物理层完成的。但是具体在PHY的哪一层完成,由具体物理介质规范决定。基本原理就是将 自协商的信息通过一串脉冲序列发送出去,这串脉冲称为FLP。这串脉冲的特点如下。脉冲中分为时钟脉冲和数据脉冲,数据脉冲夹在时钟脉冲中间,第一个脉冲为时钟脉冲,数据脉冲中正脉冲表示1,无脉冲表示0.一个FLP脉冲序列包含17个时钟脉冲,16个数据脉冲。时钟脉冲每个125us出现一次。

以下摘自华为《以太网标准和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专题》其中主要是百兆网的自协商。千兆网也类似差不多,相当于增加了一些位定义。

快速连接脉冲(FLP)的信息编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连接码字(基本页),支持基本的信息的交换。另一类是下一页码字,以支持附加信息页的交换。

基本页的信息编码可由下图表示。

图 1-1  基本页的信息编码图

选择域(Selector Field)

S[0:4]用于标识自协商消息的类型。已定义的类型如下表所示,所有未列出的组合的意义均保留,保留的编码组合目前不应在传输中出现。

自协商的类型含义


S4


S3


S2


S1


S0


Selector description


0


0


0


0


0


Reserved for future Auto-Negotiation development


0


0


0


0


1


IEEE Std 802.3


0


0


0


1


0


IEEE Std 802.9 ISLAN-16T


1


1


1


1


1


Reseerved for future Auto-Negotiation development

技术能力域(Technology Ability Field)

A[0:7]用于描述本端网络接口所支持的各种工作模式。不同的选择域类型对应不同的技术能力域定义。下面表格给出IEEE 802.3标准下定义的各种技术能力及其编码。

自协商的技术支持域的含义。


Bit


Technology


Minimum cabling requirement


A0


10BASE-T


Two-pair Category 3


A1


10BASE-T FULL DUPLEX


Two-pair Category 3


A2


100BASE-TX


Two-pair Category 5


A3


100BASE-TX FULL DUPLEX


Two-pair Category 5


A4


100BASE-T4


Four-pair Category 3


A[5:7]


Reserved for furure technology

5、RGMII接口

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RGMII接口。因为我的开发板是这个接口的。RGMII(Reduced 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是Reduced GMII(吉比特介质独立接口)。RGMII均采用4位数据接口,工作时钟125MHz,并且在上升沿和下降沿同时传输数据,因此传输速率可达1000Mbps。

一般用于MAC和PHY之间的通信。

发送器:

  • GTX_CLK——吉比特TX..信号的时钟(125MHz)
  • TXD[3..0]——被发送数据
  • TX_CTL——发送控制

注:在千兆速率下,向PHY提供GTX_CLK信号,TXD、TXEN、TXER信号与此时钟信号同步。否则,在10/100M速率下,PHY提供 TXCLK时钟信号,其它信号与此信号同步。其工作频率为25MHz(100M网络)或2.5MHz(10M网络)。

接收器:

  • RX_CLK——接收时钟频率(从收到的数据中提取,因此与GTXCLK无关联)
  • RXD[3..0]——接收数据
  • RX_CTL——接收控制
  • COL——冲突检测(仅用于半双工状态)
  • CRS——载波监听

管理配置(控制和状态信息):

  • MDC——配置接口时钟
  • MDIO——配置接口I/O

RGMII接口相对于GMII接口,在TXD和RXD上总共减少8根数据线。

RGMII时序

如下图

时间: 2024-10-05 05:04:52

以太网之物理层的相关文章

以太网

以太网:电磁辐射是可以通过发光的以太来传播一种网络低层协议 通常在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操作4.2.1以太网的标准和分类 4.2.2以太网的体系结构1.以太网体系结构2.协议数据单元PDU3.MAC帧格式 4.2.3以太网的特点:结构简单,技术成熟  成本低 4.2.4  10兆以太网 1.10Base52.100Base2.....局域网定义了网络的规模和范围以太网是一种协议 定义了网络中信息的传输方式 4.3快速以太网 4.3.1冲突直径的计算4.3.2  10兆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的

以太网是个好东西

以太网是建立在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机制上的广播型网络.冲突的产生是限制以太网性能的重要因素,早期的以太网设备如HUB是物理层设备,不能隔绝冲突扩散,限制了网络性能的提高.而交换机做为一种能隔绝冲突的二层网络设备,极大的提高了以太网的性能,正逐渐替代HUB成为主流的以太网设备.然而交换机对网络中的广播数据流量不做任何限制,这也影响了网络的性能.通过在交换机上划分VLAN和采用L3交换机可解决这一问题.

802.3和以太网帧结构-路由交换原理1-【HCNA笔记】

1.RAW 802.3帧格式 前导字段 帧起始符 DMAC SMAC Length Data FCS 7字节 1字节 6字节 6字节 2字节 46-1500字节 4字节 前导字段:每个帧以7个字节的前导字段开头,以0.1间隔代码组成,用以通知目标端作好接收准备(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帧起始符:紧跟前导字段,值为10101011,最后两位‘11’表示帧的实际开始.前导字段与起始符由物理设备自

【HCNA笔记】路由交换原理-1 802.3和以太网帧结构

1.RAW 802.3帧格式 前导字段 帧起始符 DMAC SMAC Length Data FCS 7字节 1字节 6字节 6字节 2字节 46-1500字节 4字节 前导字段:每个帧以7个字节的前导字段开头,以0.1间隔代码组成,用以通知目标端作好接收准备(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帧起始符:紧跟前导字段,值为10101011,最后两位'11'表示帧的实际开始.前导字段与起始符由物理设备自

速锐得车载以太网的信息性能优势硬件及应用研究

车载通信技术的发展从串行通信,到工业总线,再到总线网络.随着车载电子控制和信息装置的增加以及信息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更高级的计算机网络在车上应用是必然的,尤其是多媒体信息,以及电子地图.因特网信息等在车上的应用,像CAN这样的总线已经只能满足部分功能,但难满足带宽以及传输形式,从现在看来,车载以太网已经在各豪华车系随之落地.由于以太网技术的成熟以及广泛应用,人们自然会想到把它用到车上去满足这部分需求,只是当下软硬件的成本都相对偏大,因为车载环境以及车上网络数据传输需求,又和以太网设计初衷存在很大差

局域网技术(一)

一 ,局域网组网的基本概念 局域网(LAN)是指分布在相对较小距离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 (1)局域网标准:IEEE802标准 IEEE802标准包括局域网参考模型与各层协议,其所描述的局域网参考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的关系. 对比图如下图所示: (2)交换式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交换式局域网是相对共享式局域网而言的.它的特点是低交换延迟:能支持不同的传输速率和工作模式以及支持虚拟局域网服务. 传统的共享介质局域网中,所有结点共享一条传输介质,因财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 交换式局域网的核心是局域网交换机.

计算机网络 chapter3数据链路层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定义了在单个链路上如何传输数据.这些协议与被讨论的各种介质有关.示例:ATM,FDDI等.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 点对点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方式 广播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 链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是一条路径的组成部分. 数据链路:包括链路以及必需的通信协议. 现在最常用的是网络适配器以及通过以太网上网使用局域网适配器.一般的适配器都包括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两层的功能.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彻底理解 Android Binder 通信架构

roid 6.0的源码剖析, 本文深度剖析Binder IPC过程, 这绝对是一篇匠心巨作,从Java framework到Native,再到Linux Kernel,带你全程看Binder通信过程. 一. 引言 1.1 Binder架构的思考 Android内核是基于Linux系统, 而Linux现存多种进程间IPC方式:管道, 消息队列, 共享内存, 套接字, 信号量, 信号. 为什么Android非要用Binder来进行进程间通信呢.从我个人的理解角度, 曾尝试着在知乎回答同样一个问题 为

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整理

概述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通常要进行三个必要步骤:建立连接.通话.连接释放.对端到端通信质量具有可靠保障.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是在一条管道中传输.对于传送大量,且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的数据具有较快的传输速率. 报文交换: 整个报文先存储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完毕后再查找转发表,转发给下一个结点.对于传输突发数据能够较好的提高网络信道利用率. 分组交换: 单个分组传输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然后蒋分组转发.高效,灵活,迅速,可靠,比报文交换时延小. 计算机网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