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卡的传输协议(2)-块传输协议T=1【转】

转自:http://bbs.ednchina.com/BLOG_ARTICLE_172024.HTM

2.4 块传输协议T=1

T=1协议中,在TAL和IC卡之间传送的命令、R-APDU和传输控制信息(例如确认信息)由块组成。

以下定义了数据链路层的块帧结构、协议的特殊选项和协议操作(包括错误处理)。

(1)块帧结构

字符帧的定义同前文的描述。T=1协议下,无须进行逐个字符的检验。块的结构如下所示,包括头域、数据域和尾域3个部分,都为可选项。

● 头域包括3个必选字节:
        *用于标识数据块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以及提供VPP状态控制的1Byte节点地址(NAD)
        *控制数据传输的1Byte协议控制字节(PCB)
        *1Byte可选的数据域长度(LEN)
     
   > 节点地址(NAD)
   
    节点地址(Node Address,简称NAD)第1至第3位表明块的源节点地址(Source Address,简称SAD),而第5至第7位表明块的目的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简称DAD),第4位和第8位不用,设定为0。

终端使用的节点地址是可选的,但支持T=1协议的IC卡应支持按本节规定的节点地址方式。遵守如下规则。

* 若不使用节点地址,终端发往IC卡的第一个数据块的SAD和DAD值均应设为0。

* 若使用节点地址,由终端发送到IC卡的第一个数据块的SAD和DAD应设为不同的值(其中之一可以为0)。

* 若使用节点地址,在卡片操作过程中,IC卡收到的第一个有效I块和S块中的NAD,用于建立起整个卡片操作过程中的终端和IC卡的节点地址,在同一个过程中终端发送给IC卡的后续块使用同一个NAD,如此建立的节点地址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块。

* 在卡片操作期间,从IC卡发往终端的任何数据块都将使用在此过程中由终端向IC卡发出的第一个块时所建立起的节点地址(终端发往IC卡和由IC卡发往终端所使用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正好相反)。

* 在卡片操作过程中,若IC卡接收到的数据块的NAD与交易开始时所建立的NAD不同,则IC卡应向交易开始所建立的DAD回复一个R块。

> 协议控制字节

协议控制字节(Protocol Control Byte,简称PCB)表明了传输块类型,有以下3种类型。

* 传送APDU的信息块(I块)。
   * 用于传送确认ACK(Acknowledgment)或者NAK(Negative Acknowledge)的接收就绪块(R块)。
   * 用于交换控制信息的管理模块(S块)。

不同类型PCB具有不同的编码格式。

               I块的PCB编码
        字节位                      含义

         b8                          0
         b7                          序列号
         b6                          链接(多个数据)
         b5~b1                      保留

               R块的PCB编码
        字节位                      含义

         b8                          1
         b7                          0
         b6                          0
         b5                          序列号
         b4~b1                      0=容错 1=EDC或者校验出错 2=其他错误 其他:保留

               S块的PCB编码
        字节位                      含义

         b8                          1
         b7                          1
         b6                          0=请求 1=应答
         b5~b1                      0=在同步请求 1=信息域大小请求 2=放弃请求 3=BWT扩展请求 4=VPP错误 其他:保留

> 长度

长度(Length,简称LEN)指明块的INF部分的长度,取值范围从1~254。

● 数据域包括:0~254Byte的APDU或控制信息(INF)
    
    信息域INF是有条件的,当出现在I块中时,它传送的是应用数据,当出现在S块中时,它传送的是控制信息。R块不会出现在IINF中。

● 尾域包括:1Byte的错误校验码(EDC)

尾域包含所传送块的错误检测代码(Error Detection Code,简称EDC),校验出错和(或)EDC出错时,块是无效的。通常采用冗余校验(Longitudinal Redundancy Check,简称LRC)作为EDC。LRC的长度是1Byte,其值由以NAD开始到INF(如果存在的话)的全部字节做异或运算得到。

● 块编号
    I块采用在某一位上模2数字编码的方式进行编码,IC卡和终端作为发送方分别处理各自的编号系统。复位应答后,发送方发送的第一个I块的编号为零,以后每发送一个I块,编号值增加1。当再次同步时,发送方将编号值复位为零。

R块采用在某一位上模2数字编码的方式进行编号,当其在链接过程中,用来确认I块时,R块携带下一个期望的I块编号。当要求某块重发时,R块内携带的是已收到的I块编号。

S块不携带编号。

(2)特殊选项

本节定义了用于T=1传输协议的信息域大小和时段。

* 信息域大小

IFSC是指IC卡能收到的信息域的最大长度,其定义为:在复位应答期间,IC卡在TA3中回送的IFSI指明了IC卡能够容纳的IFSI的大小,IFSI的取值范围是0x10~0xFE,对应的IFSC大小为16~254Byte。因此IC卡能收到的最大数据长度是(IFSI+3+1)Byte,其中包括头域和尾域。复位应答期间建立起来的这个值在整个卡片操作过程中使用,或持续到由于IC卡向终端发送S块(IFS请求)而取得新的IFSC值为止。

终端报文域大小(Information Field Size for the Terminal,简称IFSD)是指终端能够接收到数据块的最大长度,紧接在复位应答后的初始大小为32Byte。该长度适用于整个卡片操作过程或者持续到由于终端向IC卡发送S块(IFS请求)而取得新的IFSC值为止。

为避免IC卡和终端之间的通信缓慢,通常终端支持254Byte的IFSD。

*T=1协议的时段

终端发往IC卡的两个连续字符的起始位上升沿之间最短时间间隔为11~266个etu,由复位应答后回送的TC1值决定。

由IC卡发往终端的两个字符的起始位上升沿之间最短时间间隔应是11个etu。同一块中两个连续字符起始位上升沿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CWT不应超过(2的CWT次方+11)个etu,其中字节等待时间整数CWI取值在0~5之间,CWT的取值在12~43个etu。

终端发送给IC卡的最后一个字符的起始位上升沿与由IC卡发出的第一个字符起始位上升沿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BWT不应超过[(2的CWT次方×960)+11]个etu。块等待时间整数BWI的取值范围是0~4,所以BWT的取值范围为971~15371个etu。

相反方向传输的两个连续字符的起始位上升沿之间最小时间间隔(块保护时间Block Guard Time,简称BGT)为22个etu。

时间: 2024-10-14 12:36:40

IC卡的传输协议(2)-块传输协议T=1【转】的相关文章

IC卡的传输协议(2)-块传输协议T=1续【转】

转自:http://bbs.ednchina.com/BLOG_ARTICLE_172025.HTM (3)容错操作 先来看一下容错的规则定义. * 复位应答后,第一个数据块是由终端发往IC卡的,而且只能是一个I块或S块.      * 若终端不希望使用长度为32Byte的IFSD初始值,则应向IC卡发送一个S块(IFS请求),S块(IFS请求)的PCB应具有值CI以表明是一个改变IFSD的请求.INF域包含一个字节,其值表示在所要求的IFSD的字节数,取值为0x20-0xFE.IC卡应向终端回

IC卡的传输协议(3)【转】

转自:http://bbs.ednchina.com/BLOG_ARTICLE_172027.HTM 3.终端传输层         本节描述了在终端和 IC 卡之间传输的命令和响应 APDU 的机制.APDU 是命令或响应报文.由于命令和响应报文都可以包含数据,TTL应能处理应用层定义的4种命令格式.C-APDU和R-APDU的组成在应用层描述. TAL传送C-APDU到TTL.在发送到IC卡之前,应将其变换成传输协议认可的形式.IC卡处理完命令后,以R-APDU的格式将数据(如果存在的话)和

IC卡的传输协议(1)-字符传输协议T=0【转】

转自:http://bbs.ednchina.com/BLOG_ARTICLE_172022.HTM 在异步半双工传输协议中,主要定义了终端为实现传输控制和特殊需要发出的命令及这些命令的处理过程. 在传输协议中定义了两种协议:字符传输协议(T=0)和块传输协议(T=1).IC卡可以选择支持T=0协议或者T=1协议,终端一般都支持这两种协议.在ATR中的TD1规定了后续传输中所采用的传输协议(T=0或T=1),如果TD1在ATR中不存在的话则假定采用T=0.如果在ATR之后卡片与终端之间没有参数协

智能IC卡与终端(读卡器)之间的传输协议

1.有两种协议 T=0,异步半双工字符传输协议 T=1,异步半双工块传输协议 终端一般都支持这两种协议,IC卡可以选择支持其中的一种.(因为终端可能需要面对各种类型的卡片,所以必须两种协议都支持,而卡片则不然了) 2.如何判断卡片支持哪种传输协议? 在ATR值得TD1字段中规定了后续传输中所采用的传输协议,T=0或T=1,如果ATR中不存在ATR的话,则假定采用T=0 如果在ATR之后卡片与终端之间没有参数协商的PTS过程的话(详细细节可参考ISO7816相关部分),由IC卡指定的协议将在复位应

Android网络编程系列 一 TCP/IP协议族之传输层

这篇借鉴的文章主要是用于后续文章知识点的扩散,在此特作备份和扩散学习交流. 传输层中有TCP协议与UDP协议. 1.UDP介绍 UDP是传输层协议,和TCP协议处于一个分层中,但是与TCP协议不同,UDP协议并不提供超时重传,出错重传等功能,也就是说其是不可靠的协议. 1.1.UDP协议头 1.2 UDP端口号 由于很多软件需要用到UDP协议,所以UDP协议必须通过某个标志用以区分不同的程序所需要的数据包.端口号的功能就在于此,例如某一个UDP程序A在系统中注册了3000端口,那么,以后从外面传

流媒体传输协议系列之--RTSP协议详解

流媒体传输协议介绍 一.RTSP协议介绍 什么是rtsp? RTSP协议以客户服务器方式工作,,如:暂停/继续.后退.前进等.它是一个多媒体播放控制协议,用来使用户在播放从因特网下载的实时数据时能够进行控制, 因此 RTSP 又称为"因特网录像机遥控协议". RTSP(Real-Time Stream Protocol)是一种基于文本的应用层协议,在语法及一些消息参数等方面,RTSP协议与HTTP协议类似. 是TCP/IP协议体系中的一个应用层协议, 由哥伦比亚大学, 网景和RealN

Ganymed SSH2 模拟类似FileZilla远程传输文件(基于SCP协议)

Ganymed SSH2 模拟类似FileZilla远程传输文件(基于SCP协议) 为了传输文件或者目录,我们使用 Ganymed SSH2中的SCPClient类,这个类实现了scp命令功能. 下面的代码包含了传输单个文件和传输目录的功能: package com.doctor.ganymed_ssh2;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

一个有趣的问题——HTTP是“超文本传输协议”还是“超文本转移协议”

最近在看<HTTP图解>这本书,书中提到了对国内对HTTP协议名称的翻译问题,并且给出了一些网友讨论的原稿链接,我看了一下觉得挺有意思的,另外我本人也觉得翻译对于理解协议本身非常重要,就整理了一些观点. HTTP的全称是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大家主要的关注点在于Transfer应该如何翻译.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 李锟: 1.纸面释义 在IETF的RFC中,"transport"(传输)的含义是指:从端到端(例如从ip1:port1到ip2:

打通windows和Linux下的传输问题解决只能使用SSH协议下的22端口来传输文件(Openssh for windows)

目的:打通windows和Linux下的传输问题解决只能使用SSH协议下的22端口来传输文件 环境: windows IP192.168.1.120 Linux IP192.168.101 方法: 安装opensshfor windows (次软件开源并增加ssh协议将windows模拟成Unix环境) 安装完软件导入本地用户或者域用户 进入到bin目录下面执行 cd "c:\Program Files(x86)\OpenSSH\bin" mkgroup -l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