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第二章读后感--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何为“大道至简”?在周爱民的《大道至简》一书中给出的大道至简的解析是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它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些招数或者方法。

  “僰蘭道有蜀王兵,亦有神作大滩江中。其崖崭峻不可破,(冰)乃积薪烧之。”

  话说,战国时期有一人叫李冰,他干了一件事情与愚公类似,那就是凿了一座大山,然而凿山的过程却与愚公相去甚远。愚公历代子孙去凿穿了山而李冰以火烧石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那李冰又是为什么会用“烧”这种方法来碎石的呢?如果李冰也象愚公那样日复一日地督促着他的团队凿石开山,那他一定没有时间来学习、寻找或者观察,当然也不会发现“烧”这种方法可以加快工程进度,使得一大座山短时间就被哗啦哗啦地给“碎”掉了。所以说,正是一个懒人造就了“烧石头”这个“碎石”的方法。愚公太勤快了,勤快得今天可以比昨天多凿一倍的石头。或者在愚公的项目计划案的首页里就写着朱笔大字:“吾今胜昨倍许,明胜今倍许,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快。”但是越发的勤快,愚公将越发没有机会找到更快的方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尽可能用简单高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才可以突破人力的极限。

  我们已经看到事物的进化了。同是战国时代,《列 子·汤问篇》里的愚公就要“碎石击壤”,而李冰就已经懂得“积薪烧之”了。在都江堰这么大个工程里,如果有一个人会闲到看火烧石头,那他一定很懒。那么多事堆着不去做,去看烧石头,你说他不是懒是什么。所以说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早期写程序,都是将代码打在穿孔纸带上,让计算机去读的。要让计算机读的纸带当然是连续的,这无需多讲。而打出的纸带是多么苦楚。后来有了汇编语言,可以写一些代码了。这时的代码是写在文本文件里,然后交给一个编译器去编译,再由一个链接器去链接,这样就出来了程序,再后来有了高级语言,程序越来越大,大家把写程序的时候,习惯性的把所有的代码写到一个文件里。而对于要把“一百万行代码写到一个文件”,查找一个函数要在编辑器里按五千次 PageDown/PageUp 键的勤快人来说,是不能指望他们创造出“单元文件(Unit)”这样的开发方法来的。所以是懒人开发了单元文件,也就很快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模块。 把一个大模块分成小模块,再把小模块分成更细的小小模块,一个模块对应于一个单元。于是我们可以开始分工作了,一部分人写这几个单元的代码,另一部分则写那几个。所以说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其实结构化编程的基本单位是“过程(Procedure)”, 而不是上面提到的“单元(Unit)”。然而在我看来,过程及其调用是 CPU 指令集所提供的执行逻辑,而不是普通的开发人员在编程实践中所总结和创生的“方法”。正如 CISC 指令集搅乱了一代程序设计师的思路一样,大量的知识和资讯搅乱了我们思想。我们应该尝试一下分类,把既有的知识象桌子上的书一样整理一下。

  所谓“面向过程开发”,其实是对“结构化程序设计” 在代码阶段的一个习惯性的说法。而我忽略了这个阶段的 “方法”的根本原因,是即使没有任何“方法”的存在,只需要有了“单元(Unit)”和“模块(Module)”的概念, 在面向过程时代,一样可以做出任意大型的程序。在那个时代,“方法”问题并不会象鼻子一样凸显在每一个程序 员的面前。

  面向过程开发中,“过程(procedure)”是 CPU 提供的,“单元(unit)”则是编译器提供的(机制)。程序员不需要(至 少是不必须)再造就什么“方法”,就可以进行愚公式的开 发工作了。 如果不出现面向对象的话,这样伟大的工程可能还要再干一百年??而与“面向对象”是否出现完全无关的一个东西,却 因为“过程”和“单元”的出现而出现了。这就是“工程 (engineering)。

时间: 2024-12-07 16:17:14

《大道至简》第二章读后感--是懒人造就了方法的相关文章

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第二章读后感---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世界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勤奋的,懒惰的…… 我们也大可不必带任何有色眼镜看待这好像站在对立阵营的两类人.事实上对这个世界,谁都有谁的贡献. 当然我这里说的懒惰并不是无所事事,碌碌无为. 愚公马不停蹄叩石垦壤,当然兢兢业业勤奋非常. 很多时候,我们把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重复一个动作上,却不敢花费一点时间停下来思考. 但有时候,这种勤奋反而是一种荒芜,因为除了那个重复的动作,我们很可能一无所获. 就愚公移山事件而言,故事的开头自然很好,善心非常,恒心非常.愚公的决心我们似乎不用再考究了,他一定是要

《大道至简》之第二章: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读后感

我自己是河南济源人,所以从小就对愚公移山的故事非常的熟悉.愚公移山本意并不在于移山或者搬家,他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在坚定不移地为了实现目标而奋斗.但是,<大道至简>里却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一个道理: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愚公会凿,李冰会烧.从小,家人给我讲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多在讲它的日积月累.勤奋苦干的精神—

《大道至简》第二章(是懒人创造了方法)读后感

任何事情如果有了好的方法那么效率就会提高,就会很快完成一项大的工程,而好的方法的创始者必定是因为不想长时间的去做才创造出的可以省时省力的方法,所以懒人造就了方法.当然这的懒人并不是指的整天无所是事的人,而是不想耗费太长时间去完成一项工程,而是想省时省力高效率做事的人. 凡事在做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分析现有方法.有时候你一直使用的并不是最好的,只要稍微的改变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方法.那些循规蹈矩,开始的时候只会用固定的方法,固定的格式走路,他们缺少的是对问题本身的思考,使用的是前人的智慧. 懒人能够

《大道至简第二章读后感》

第二章开篇将愚公与李冰作比较,愚公只知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挖山,毋庸置疑,他是个勤奋的人,然而,他的勤奋让他没有时间来找寻一个更方便快捷的方法,相比之下,李冰用懒人的方法凿了一座山,用时比愚公少,人力资源消耗小,同是战国时期,愚公就要碎石击壤,而李冰已经懂得积薪烧之了,换句话说,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李冰积薪烧之的方法来由一次闲极无聊的给夫人烧饭,发现垒灶的鹅卵石被烧的爆裂开来,遇水于甚,所以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提出新的方法,解决的将是影响做事成效的根本问题.早期的程序是将代码打在穿孔纸上让计算

大道至简第二章读后感

 读了大道至简第一章的老愚公的故事,我们知道了勤劳的人总会能够完成所有的困难,最终完成自己的任务,完成自己的目标,愚公移山,看似不能完成,但是与共凭借着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活生生的完成了这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旁人眼里看来,又有一些古板,耗时,毕竟动用了不知道多少代子孙的时间,反而观之第二章的李冰,修建都江堰,也需要“移山”,而且山上又全是石头,要是按照愚公的办法,那得修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工?但是他发现了最终的方法,用火烧石头,然后浇水,石头就会变得酥脆容易挖走,这就是一种智慧. 从某种情况

李冰烧山——大道至简第二章读后感

读了第一章的愚公移山,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编程的精义,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逐个解决.就像编写一个最大公约数,就要先想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就可以用1开始一直除到这个数的一半,然后再找出能除尽的最大的数.这样,一个问题就被我们分解开,快速的解决. 而第二章,主人公变成了李冰.战国时期的李冰凿了一座山,他的方法和愚公有着天壤之别,愚公会凿,李冰会烧.在两千年前的某一天,闲极无聊的李冰下厨给夫人炒了一个小菜,他突然发现垒灶的鹅卵石被烧得爆裂开来,遇水尤甚.从此<

《大道至简》第二章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读后感

说实话,读完该章,真的有很多启示与启迪,这都是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探索不到的…… 该章首先点明懒人造就了方法.但是我认为这句话所告诉我们的不只是表面浅显的道理,而应该是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应该盲目的去解决,而是应该经过自己的思考,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懒人并不是懒,而是遇到事情懂得去思考问题,从而可以轻松的解决.书中提到李冰强于愚公在于李冰用烧山碎石的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山“搬走”,而愚公虽然很勤劳,条件越艰难,自己越发勤快,就越发没有机会找到更快的方法,只是也只能一点一点的搬.如果将愚公看作一个团

《大道至简》第二章——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读后感)

何为“大道至简”?在周爱民的<大道至简>一书中给出的大道至简的解析是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它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些招数或者方法. 前几天我把这本书的第一章用伪代码的形式写了一篇读后感,今天我就写写这第二章的读后感吧.第二章的标题是:是懒人造就了方法.为什么是懒人造就了方法呢?作者用战国时期的李冰凿山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史记中说是“蜀守冰凿离堆”,是说李冰在成都的时候凿出了离堆.一说是李冰将都江堰附近的玉垒山凿了一个大口子,叫宝瓶口,而凿的石头就堆成了离堆.另一说,则是李的确是凿了一座“(溷

《大道至简》 第二章 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读后感

本书第二章由李冰凿山引出了“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战国时期,李冰在造都江堰时在成都凿出了离堆.说法不一,一说是李冰在都江堰附近的玉垒山凿了一个大口子,叫宝口瓶,而凿的石头就堆成了离堆.另一说,则是李冰的确是凿了一座崖,但是是在沫水,就是今天的大渡河.至于到底在哪儿凿的山,史学家都说不清楚,但确实是凿了一座山,方法是“(因)其崖斩峻不可破,(冰)乃积薪烧之”. 但为何同是战国时代的人,愚公和李冰凿山的方法大不相同,并且李冰的方法比愚公更上一层呢.这是方法不同的原因.为何李冰会想到这种烧山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