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自卑与超越》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书名所说的自卑,并不是通常我们所理解的自卑,比如与别人比较相形见绌。而是指人们为得到满足和实现自我而一生努力奋斗,以补偿产生自童年时期的强烈自卑感。更多指一种不满足状态,与追求超越相对。关于个体心理学呢,书中原话的解释是“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精神本身,我们试图了解人们的世界观,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人们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目标,以及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模式。说到底,我们了解一个人根本在于看他合作能力的高低。” 这段话读完像没有说一样,= =! 那就大概看一下吧。
这本书对我最有价值的还是第一章「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作者开宗明义「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这倒是给了我关于意义与其他书中不同的解释。
我之前读过的其他书,大都是讲向内“求”,不要向外“求”。不依靠外部获得喜乐,关注自我精神世界。可随即的问题是,过于关注自我。自我情绪中的小波澜要花好长时间去调节;太过关注自我,自我的世界没有客观参照系,做一件事主观既可以这样解释又可以那样解释,但哪种解释相较正确点呢?无从验证。
这本书不同,它讲勇敢和世界接触,和他人合作,生命的意义正在与此。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是: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若只关注自我,全然不顾客观世界的反馈信息,没有客观的标尺来校正自己的行为,很容易顽固地持着错误的观点走火入魔。拿出一部分来关注他人,有标尺,有刻度,可供校正,自己的能力才有提升。
拿爱与婚姻来说,如果我们想要伴侣快乐,想要伴侣获得幸福,我们自然会努力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而如果我们的重心不在伴侣而在自己,只想要发展自己的人格,那我们只会变得越来越嚣张跋扈,甚至让人厌恶。
感觉这例子像是影射的我最近的一个状态,我也太容易沉入自己的世界,这种状态有好的一面,可以获得愉悦的心流体验。坏的一面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人是我,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那说得不对呢?说得不好呢?那事实呢?我的能力有变化吗?
所以我也在校正这一点。
书里的其他内容就看得很快啦,比如童年的家庭经历对日后行为的影响啊,比如儿童要和父母在早期建立依恋关系啊。后面内容的观点我多在其他书中就已经读过,没什么新东西,还偏啰嗦。偶然中我还发现,似乎心理学内容容易被包装成鸡汤进行贩卖。呵呵。
最近要考试了,心里有点烦躁,无趣得很,任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