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中可以方便地通过运算符new和delete来动态分配内存,其中new的默认语义是分配内存并调用构造函数,而delete的默认语义是调用析构函数并释放内存,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运算符都和指针打交道,而涉及到指针事情就有点复杂了,来看一个例子:
class A { public: ~A() { cout<<"destructor of A"<<endl; } }; class B : public A { public: ~B() { cout<<"destructor of B"<<endl; } }; int main(){ A *p = new B(); delete p;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B继承于A,所以A的指针可以指向B,在main()中我们动态创建了一个B的对象,并用一个A的指针来指向它,当我们不需要这个对象时,理应调用B的析构函数并释放掉相应的内存,所以直接就 delete p 了,那么输出结果呢?
destructor of A;
只有A的析构函数被调用了,所以如果我们在B的析构函数中有一些释放内存的操作,那么这些释放内存的操作不会被执行,从而引发内存泄露,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编译器认为delete后面跟的是静态指针,所以它会根据p的类型来在编译期确定哪个析构函数被调用,在此例中,p是A类型的指针,所以A的析构函数被调用。避免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使用虚析构函数,如下: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 public: virtual ~A() { cout<<"destructor of A"<<endl; } }; class B : public A { public: ~B() { cout<<"destructor of B"<<endl; } }; int main(){ A *p = new B(); delete p; return 0; }
在此例中,A的析构函数用virtual来修饰,意味着所以派生于A的类及A都拥有虚析构函数,虚析构函数也是虚函数,所以会用到C++的动态绑定机制,这样当delete p的时候,编译器发现p虽然是A类型的,但是A拥有虚析构函数,所以它就按照虚函数的调用机制来安插代码从而在执行期调用p真正指向的对象的析构函数,所以最终可以在执行期找到B的析构函数,执行结果也如我们所料:先调用B的析构函数,再调用基类A的析构函数
destructor of B;
destructor of A;
时间: 2024-10-18 18: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