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切伟大的创造都来源于行业间的相互借鉴模仿

  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导读:一切伟大的创造,并不是纯粹的原创,而是来源于行业间的相互借鉴模仿。不论是星巴克还是腾讯,都是源于模仿,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造。

  演讲者|王武佳(“云幕后” 创始人,前中国最大社交网站 51.com 产品副总裁)

  说到模仿,大家容易想到山寨、抄袭。说到创新,很容易想到原创,想到从零到一。这都是我们互联网的语言,可能我们再往前走十年,中国的传统媒体上最喜欢说的就是独立自主的创新。我希望今天可能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一起完成一道证明题,我想证明创新不等于原创,模仿不等于抄袭。

  在我们传统的认知中,想到创新,就是科学家穿着白大褂坐在实验室里面,或者像我们 IT 狗一般在屏幕面前打字,会是这样的场景。说到创新,大家想到的就是很多人坐在一起,我看看你正在做什么,我们一起聊聊做这样的东西。类似这样的场景。

  但是基于我跟很多同行的一些交流,我们发现:包括我们很敬仰的乔老爷子在内,所谓真正的创新,不源于你在电脑面前自己冥思苦想,不源于实验室。而很多伟大的创新,伟大的创意,都源于行业之间相互的模仿和借鉴。

  今天,我想证明一道这样的题目。

  在证明之前,我们一起先来回顾一下三百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这个故事,可能稍微有点枯燥。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中国的科普,或者说所谓的励志教育的故事。我们九十年代上学的人,墙壁上都会贴这样的名人名言。大家应该都见过这个人,也都听过这个故事。

  大家知道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传统的说法就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瓦特小时候看着奶奶在烧开水的时候,发现那个壶盖一动一动的,由此启发,然后自己在这个车库里去搞出了蒸汽机。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励志,听起来也很符合我们对创新的概念和理解:说看到了某种自然现象;比如说我坐在苹果树下,一个东西掉下来了,然后我就发现了万有引力。我看到壶盖动一动,我就发明了蒸汽机。

  其实我们发现,研究蒸汽机整个产业的改进史,其实发明一个蒸汽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的不是说你坐在那边看这个烧开水就能发明了。就像我们今天说一个产品经理要去改进一个产品,或者发明一个伟大的产品;天天光是看看业务怎么操作,再回去琢磨琢磨,这样就能做出伟大的产品。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我想证明的一点:你要发明或者创造,产生一个伟大的创意或者产品;一定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的。一定是整个行业,整个社会为你这个发明和创造准备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没有整个产业界的努力,光是依靠我们个人的努力其实是很难的。

  我们来回顾一下三百年前发生在英国的这个过程。

  我们作为产品经理也好,作为互联网从业者也好;我们要做伟大的发明,伟大的创意;其实离不开对整个产业历史的研究,对同行最新进展的研究。如果没有这些的准备,没有这些东西,你很难就只靠我们的闭门造车,来得到一个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从广义上来说,刚才我们想证明,我们伟大的创造,并不是纯粹的原创,所谓的模仿也不是抄袭。

  创新的产生条件

  1、所谓的创意,无非是一个一个想法的拼接物

  很多所谓的新的产品,所谓新的创意,新的点子,其实更多是一个想法的拼接物。只不过我们后来去看这些想法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这些创意的来源是什么。

  就像我们在看牛顿的时候,牛顿三大定律无比辉煌,但是我们看不到牛顿背后,牛顿前人发现的东西。

  我们看蒸汽机的发明者,看瓦特的时候,看不到瓦特本来是一个工匠,本来只是一个蒸汽机的改进者;结果流传到几百年前,他变成了一个科学家。变成了蒸汽机的发明者。

  如果不去回顾整个产业史,我们就忘了纽卡门,忘了伽利略这些人的贡献。所以读成功人的传记,成功人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往往被有意无意的掩埋了贡献连接物的这些人。我们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一定要清晰的认识到所谓的创意,无非是一个一个想法的拼接物,当然不是简单的拼凑。

  2、创意的连接性才是最重要的

  从这个东西我们可以推理出一个东西,从 A 产品我们可以连接到 B 产品;单个创意并不重要,创意的连接才重要。你把这个创意放到合适的场景中,跟合适的技术做结合,你可能就会得到一个非常优秀的产品。

  还有就是创新其实是一连串的事件,就像我们回顾蒸汽机的发明史,我们会发现它其实贯穿了在中国接近两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有人发现了原理,有人发明了原型;瓦特最最伟大的地方,在于把这个原来在实验室中的东西,改进成了真正可以实用的产品。所以说真正伟大的创新,并不是一个唯一的明珠,只是一串明珠中最闪耀的那个。

  3、创新,不可能偏离 “相邻可能”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可能这个概念对我们理解创新,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概念叫做 “相邻可能”。

  我们用“相邻可能”这个概念,去理解我们现在互联网行业中非常流行的一些概念的时候,就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比如说雷军,雷军一直在说做风口上的猪,那所谓风口是什么呢?用我们学术的语言就是用这种 “相邻可能”。

  如果你要发明一架蒸汽机,并不是说只要找到螺丝、气缸这些凑在一起就能发明蒸汽机;你没有对大气压原理的研究,对水蒸气的研究,没有前人做的这么多产业的准备,你是不可能发明蒸汽机的。

  比如说我们今天在这个房间里面,假设这个房间有东南西北四个门;从这个房间出发,整个大上海是一个很大的地图,一个房间捱着一个房间;我们从这个地方到虹桥机场要穿过无数的房间,我们可以设计出很多很多的路径。而所谓的创新,其实就是把这些路径连接起来。所以说你得到一个创意不重要,关键是要得到实现这个创意的路径。

  如果没有实现创意的连接,我们就很难得到一个伟大的产品。我们在做产品研究,在做开发,在构想这些伟大的产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要做这样一个伟大的产品,你只要去看看,是否这些相邻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

  4、伟大的产品产生于相邻条件已具备的条件下

  我们来回顾产业史上很重要的几个东西:

  我们来看 YouTube 的发明,创造这样一个产品。Youtube 这个产品如果在十年前出现,它一定是不会火的,因为它有几个相邻的可能条件还没有具备。在 Youtube 之前其实是有好几个产业的已经做好了准备。

  从最底层开始,1983 年互联网出现了,后来浏览器发明了,万维网出现了;到了 1996 年的时候,Flash 出现了(最早的互联网上面是没有 Flash,只有纯文本,纯连接);早期的 Flash 做一些动画之类的。到了 2002 年的时候,Flash 开始支持视频了。但这还不够,真正让 Youtube 在 2005 年横空出世并且取得成功的,是美国的宽带开始大规模的普及。中国后来为什么爆发起来,也是因为中国电信在全国大规模推广 ADSL 也是分不开的。如果你把这个时间提早了,很有可能你的产品就会是失败的。

  所以说研究这个产业或者做出伟大的产品,离不开对整个产业基础条件的研究,离不开对整个产业趋势的观察。

  雷军从 2006 年金山上市之后,他就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互联网下一个风口是什么,也就是我们说的下一个条件是什么。在当时移动互联网已经非常发达了。而真正让雷军感到震动的是 2007 年 iPhone 第一代上市,他觉得移动互联网所有的相邻可能条件已经都具备了,所以决定去做小米。而小米也成为中国最近几年市值成长最快的公司,因为他研究清楚了所有相邻可能条件,并且设计出一个很好的实现路径。

  我们再回过头来再来说这个事情,研究这个案例,并不是研究产业史之类的,并不是说给大家上一个高中的物理学课。最重要的是研究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我们未来要怎么办?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刚才提到的瓦特发明蒸汽机,很重要的一点,瓦特当年幸好是在英国做这件事,如果他当年生在中国或者其他国家,我相信他很难作出这样的创造。

  5、产业集中是连接所有相邻的条件

  真正伟大的创新,首先要到产业集中的地方去;因为只有产业集中的地方,才有可能连接所有相邻的条件;否则的话成为一个孤岛是不可能成功这样的事情的。

  1776 年除了蒸汽机开始量产,人类历史上还发生了好几件重大的事情。

  • 美国独立宣言
  •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这里面有一个很巧的巧合是,其中有一段是对中国的批评。这可以回应我们刚才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说工业革命这样的蒸汽机发明,不会发生在中国呢?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主要讲一个分工的过程。如果让你一个人去制造一只铅笔,你需要付出巨额的成本。而当人类开始分工制造铅笔的时候,那就会变的非常简单。中国为什么不可能进入新的产业时代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中国不鼓励做这种创意的连接。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有很多这种工匠,能工巧匠是非常多的;但是中国这些工匠,他不可能在帝国政治下不去保护他的发明创造,是不可能产生这种创意的连接的。而在当年十七世纪的英国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所以在中国,发明创造很大的一个时间窗口来了。

  我们今天说我们纯粹是从美国去抄一些创意到中国,其实在中国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样的一些东西,我们产业的聚集的条件都已经完成了。所以说我们还是回到刚才那句话,单个的创意并不重要,创意的连接才重要。当我们自己作为互联网的从业者,我们是否在互联网行业的聚集地,并且跟别人很好的去做连接?如果能产生这样的连接,我相信一定能产生伟大的创意。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创意,同样的思路在 12 年前去做就不大合适,在今天来做这件事就可能获得很大的成功。汗水和灵感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伟大产品的产生都是在相邻条件已经具备的条件下。

  6、创新离不开模仿和行业研究

  我来讲一个很久远的东西,这个人叫查尔斯巴贝奇。在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没几年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发明了一个纯机械的工作,可以完成 20 位的数字相乘。这个人用了大概 20 年的时间,用纯机械的齿轮、手柄这样的东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计算器,纯机械的,没有电子的东西。当时这个东西,包括他提出了一些计算机未来的构想都非常先进。大家都知道早期的电子计算机是没有键盘鼠标的,对不对?早期的计算机是用什么东西输入的?

  我刚开始研究计算机的时候,我觉得这真的是个特别伟大的发明,这么简单的一个结构,就能够去完成输入跟输出。但实际上这个创意,这个创意的伟大,只不过由于我们不知道整个计算机的产业史。实际上这个打孔的磁带的原型来自于哪个行业?来自于纺织业。巴贝奇把这个称为分析机,借鉴了纺织业的构造。以至于后来二战时候做电子计算机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搞那么复杂的键盘鼠标之类的,直接借鉴了早期的创意。

  还是回到之前说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在 1850 年发明了这个东西,并没有把计算机提前了五十年。这个逃离了相邻的可能路径,因为它超越了当时所处的时代。如果说你要逃离当时所处的时代,是不可能产生真正伟大的创意的。我们看到了好多发明创造,离不开所谓的模仿,离不开行业真实历史的研究。

  7、最有可能连接相邻可能的环境,最容易产生创新

  还是回到刚才讲的,模仿其实就是连接相邻可能路径。最有可能连接相邻可能的环境,最容易产生创新。

  在统计学上有一个叫超线性的标度,一个城市的规模如果是一个小镇的 50 倍的时候,它的创意能力并不是小镇的 50 倍,而是 150 倍,因为创意的连接会产生很大的能量。

  我说的创意可能是更加广义的,不是说我们做一个互联网产品,发明一个蒸汽机,包括我们很多洞察,也是创意。我们是说模仿并不代表抄袭,我们发现确实早期的小米的很多做法、创意对魅族做了很多借鉴,但是借鉴并不等于抄袭。现在小米的销量已经远远把魅族甩在后面了,因为它模仿的并不仅仅是魅族的创意。

  模仿的三种类型

  1、单纯的照抄式模仿

  大家都知道西南航空,美国的廉价航空,这个例子在中国就是春秋航空。瑞安航空是欧洲的一个航空公司,这个公司后来就因为模仿西南航空业取得很大成功,这个 CEO 后面就很直接的说起,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模仿西南航空取得的成功;事实上我们是为一个向西南航空模仿后来取得成功的案例,而且将它继续发展。

  不过这一切都从模仿西南航空公司,这是直接照抄式的模仿,这无可厚非,因为商业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我们互联网行业中,有哪些是直接照抄的模仿,并且取得很大成功的?

  2、反向模仿

  还有一种模仿的方法叫反向模仿,这个案例是印度的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案例,叫格莱珉银行。

  尤努斯觉得我能不能帮助穷人去摆脱贫困呢?他帮助了印度很多的穷人,这个公司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说 “虽然我们是穷人的银行,但我们最开始也不知道是怎么经营的,因此我们从学习开始。1977 年 1 月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研究了很多他人是如何运营融资企业的,并从他们的失败中进行学习。这就是反向学习的一个案例。

  我们发现在传统银行的很多做法在格莱珉银行并没有做完全的照抄,它主要是面向穷人的,在传统银行主要是做高额贷款,在格莱珉主要是面向小额的贷款。

  3、守破离:模仿—>适应—>创新

  我们介绍第三种模仿方式,我们叫做守、破、离,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就是模仿,纯粹的模仿,大家说的像素级的模仿跟抄袭。
  • 第二个阶段叫做破,破就是你从完全模仿之后,你开始研究它,可能发现这个案例从美国的模式,在中国可能会有不适应的地方,那我们进行改进,这叫做破,适应在中国的条件。
  • 第三个叫离,就是完全创新,开始去真正理解这种模式的内核,并且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在守破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介绍一个星巴克的案例。

  在中国星巴克特别火。大家知道星巴克是一家美国的公司,但是最早星巴克这个创意的来源并不是美国;星巴克的老板最早是做咖啡豆的烘焙的。有一次他去意大利出差,香味特别的浓郁。大家下班后都会三三两两到咖啡店喝点咖啡。经常有人会在咖啡店里面拉小提琴,有招待会过来跟你说 “你想喝点什么?”。包括咖啡厅的装饰什么的,都特别的好。他就觉得这种咖啡文化能不能引到美国来?他当时就把这种模式,从意大利弄到美国。

  其实星巴克最早的样子,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早期的星巴克是没有一张椅子的,所有人都是站着喝咖啡,因为意大利都是这种调调。所有的服务员都是用意大利语给你打招呼;可以想象生意是不太好的。但是他没有放弃这种想法,所以他开始做改进。

  • 第一步:美国人上班都是匆匆忙忙的,他就提供了纸杯。
  • 第二步:把菜单改成了英文的菜单,把拉小提琴的都去掉。
  • 第三步,星巴克现在变成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它提出一个概念叫做第三空间:下班了,或者说节假日的时候,可以到那边休息的地方;可以跟亲朋好友会一会的地方,这就是理念的创新。

  在我眼中的腾讯,还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一家公司,因为在我们眼中的创新,不等于纯原创。我们去看早期 QQ 的过程,也是充满了创新的。

  QQ 早期的版本,大家都知道 QQ 早期的名字叫什么?叫 OICQ,模仿的叫 ICQ。那 ICQ 现在已经不怎么样了,但是腾讯成为中国社交前两名的一家公司了。

  腾讯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他就顶着这个抄袭的骂名。实际上他一直都不是照抄式的创新。从命名开始就是直接照搬了 ICQ 命名的方式,很多产品界面也是学了 ICQ。很快就针对中国网吧文化进行了创新,包括去留聊天记录之类的,包括注册号码可能不是用邮箱。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创新,包括联系人分组,这些都是早期 ICQ 没有的。在这个过程中,当然腾讯能成长为今天的千亿美金的一家公司,不是说前两步的守跟破就行了,还有立。

  后面讲到腾讯完全把这种东西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创造中国的网恋文化,这也是非常伟大的历史功绩。包括今天腾讯提出内容跟连接这两个大的产业方式,这是对中国互联网思维是很大的贡献。所以我觉得腾讯 QQ 不完全是照搬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方法在腾讯身上也是非常好的体现)。

  为什么我们对模仿有这么大的偏见。因为我们中国几十年的教育,就崇尚这种原创,崇尚独立自主,崇尚所谓的闭门造车。

  跳开我们这个产业过程,我引用一个法国的哲学的一段话,他并不是说我们在工作中模仿,其实人的一生各种行为都在模仿。德尔塔说过一句话,他写过一本书就叫模仿力。

  每一种人的行为都在重复某种东西,都是一种模仿。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就是由相互模仿的个人组成的群体。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构成这种创新的方式是什么,以及它们的连接方式是什么。所以说过去不曾过去,我们未来所有的力量都蕴含在过去,创新的条件就来源于模仿。

时间: 2024-10-18 21:56:45

(转)一切伟大的创造都来源于行业间的相互借鉴模仿的相关文章

关于力场

1.概念陈述 接触力(contact force):只有相互接触才会发生的力叫做接触力,接触力分为弹性力和摩擦力,因为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场引起的,属于电磁力. 非接触力(non-contact force):非接触力即为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场力皆属于非接触力. 电磁力(electromagnetic force):电磁力是电荷.电流在电磁场中所受力的总称,也有称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的力为电磁力,而称静止电荷在静电场中受的力为静电力,库伦力,范德华力,都属于电磁力. 引力(gra

关于力的产生的一个启发性的观点

1.概念陈述 接触力(contact force ):只有相互接触才会发生的力叫做接触力,接触力分为弹性力和摩擦力,因为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场引起的,属于电磁力. 非接触力(non-contact force ):非接触力即为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场力皆属于非接触力. 电磁力(electromagnetic force):电磁力是电荷.电流在电磁场中所受力的总称,也有称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的力为电磁力,而称静止电荷在静电场中受的力为静电力,库伦力,范德华力,都属于电磁力. 引力(

“职业程序员” 不必那么 “职业” 还得 “行业”

我刚工作时,怎么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求职信息里要有 “行业” 的选项,还要有 “职业” 的选项,很多时候 “行业” 和 “职业” 还是重叠的,比如行业是 “软件开发”,职业是 “软件工程师”,这不是一回事?过了好些年,这个谜团才真正解开. 好玩的是,我本来以为只有自己不清楚这个问题,慢慢才发现不是这样.工作的时间长了,不少年轻的朋友们和我聊工作的问题,我发现不少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困惑,都来源于对 “行业” 和 “职业” 的理解.看来,值得为这个问题写篇文章,谈谈我的看法. 所谓 “行业”,通常是就公

让人迷茫的三十岁,从专业技能、行业知识和软实力的人才三角谈起

  --------我今年三十岁,我很迷茫,不知道未来该选择什么发展方向. 一.背景 这是我无意中在社区微信群中看到的一位年轻的开发者说的话,之前他也经常会在技术群中抛出一些有深度有内容的问题,并能积极乐观的进行问题思考和探寻技术解决方案,有时候可能会错误的以为他这样一位热爱学习的开发者,在公司也一定是技术的引领者,对自己的职场规划有着清楚的认识. 所以他抛出这样的问题着实有点意外,不过细想之后,或许也属实正常是.对于30岁左右的开发者来说,从20出头的毛头小伙,逐渐成长为家庭和公司的顶梁柱,如

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在2014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发表主旨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这个美好的时节,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世界工程科技界和中国工程科技界的一件盛事.我很高兴有机会同来自世界各地的工程科技专家学者见面,也很愿意聆听大家对工程科技发展.人类社会未来的高见.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全体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工程科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温故而知新.回顾人类文明历

为什么中国软件行业远远落后于美国

 为什么我们很少用到国内优秀的大型软件,例如我们正在用外国的IDE,例如我们正在用外国的操作系统,我们公司是做信息安全方面产品的,最近公司计划考察一些新的产品来代理,把这个活派给我,我找了一些产品来了解和分析,这期间也和一些客户进行了交流,发现一个国内软件产品和国外软件产品的区别: 同样功能的软件,国内软件基本还处在目标是"节约人力","用机器代替人"来做事情,目的是比较高效率地把一些需要人做的重复性的工作做好.比如,我接触 的一些安全审计系统,数据库审计系统,

医疗信息季节:在医疗行业未来的变化(继续前传)

背景: 参加演出后,上周,情绪.以前读或了解自己对医学界的季节性部分信息进行了分析,现在.生变革的几慷慨向,近期在健康界等医疗热门媒体中又发现了与自己想法类似的文章,此处就不强调谁资浅资厚.不争论谁先谁后,仅就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继续啰嗦几句. 医疗变革: 全科医生培训: 深圳商报的吴江[1]在"'家庭医生'服务实至名归还差什么?"一文中提到了家庭医生服务的概念.文中也提到了.在国外"'全科医生'事实上就是'家庭医生'". 这与我前一篇博文中的划分基本类似.可是

医疗时鲜资讯:医疗行业未来的变革(续前篇)

背景: 上周参加完展会后,有感而发,将以往自己所阅读的或者了解的关于目前医疗行业的部分时鲜资讯进行了总结分析.尤其是文末猜测了未来可能会发生变革的几大方向,最近在健康界等医疗热门媒体中又发现了与自己想法类似的文章,此处就不强调谁资浅资厚,不争论谁先谁后,仅就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继续啰嗦几句. 医疗变革: 全科医生培训: 深圳商报的吴江[1]在"'家庭医生'服务实至名归还差什么?"一文中提到了家庭医生服务的概念.文中也提到了,在国外"'全科医生'其实就是'家庭医生'&quo

第二章:行业与市场分析六步法

学习主题 • 行业与市场分析 学习目标 • 理解并掌握行业与市场分析的基础概念与方法 核心要点 • 行业与市场分析六步法 • PEST宏观环境分析法 • SWOT态势分析法 —————————————————————————————— 一.确定行业规模 • 行业的规模,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这个行业当下一年的商业价值有多大. • 行业的规模决定一个企业(旗下产品): » 生存空间 » 营收等级 » 是生意还是独角兽 二.竞争者结构分析 • 行业集中度 » 行业集中度又称行业集中率或市场集中度,是指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