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有一个关于“需求分析”的说法,流传甚广。
用户问你要一把榔头,普通的产品经理就是拿把榔头递过去。好一点的产品经理,会问一问用户,你是要多大的榔头,是敲个钉子用呢,还是要拆除旧墙头。然后拿一把大小合适的榔头递过去。再好一点的产品经理呢,接到“给我一把榔头”的需求后,会去了解一下,用户要榔头干嘛用,如果是要敲钉子呢,可能会给用户推荐一把汽钉枪,或者是推荐个粘钩,如果是要拆旧呢,可能会让用户付个租金,找人开铲车过去帮他搞定。
教育行业,一样适用。
所有帮孩子找教育机构的家长,都会说想要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给我把榔头”和“我想给孩子上作文课”,是同样类型的描述。普通的机构,就会给登记报名,收钱了事。好一点的机构会怎么做?
他们会问一问,你的孩子是作文写不出来?还是得不到高分?然后一个水平合适的班放进去,再让老师提前或者孩子的实际情况。
再好一点的机构,会怎么做?
他们得想一想,家长给孩子报作文班的需求背后,到底是想要什么?有可能是看到孩子写作文太痛苦,想找人指点,也可能是孩子应试作文写偏了题,家长慌了神,再或者是语文成绩不太理想,家长想从作文抓起。还有可能是想挖掘下孩子在写作上的天赋,或者培养下写作的兴趣?
照这样做“产品经理”就很有意思了:你不仅得有卖榔头,还得有汽钉枪的货,最好还跟建筑公司是合作伙伴。一个好的产品需要不断发掘、完善、自我批评,才能创造出符合市场的网络培训软件。在这方面,比较显著的产品有乐芝麻科技开发的网教系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在线考试系统、问卷调查系统等。
照这样做教育,也变得很有价值了:你找到原因,解决问题,让孩子提高,为家长创造价值。
这样分析需求,更容易理解所谓“创造需求”——这是乔布斯最擅长的事。
就在唱片公司把“给我一张周杰伦的CD”当做用户需求来加以解决的时候,乔爷作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发现用户要一张周杰伦的CD只是表象,他想要的其实是听好听的歌——很多时候,只是CD里的某一两首歌(这不是废话么),而听歌是不见得非得通过买CD这一条路的,于是iTunes用“买一首歌”来替换了“买一张CD”。“买歌”的需求被创造出来了。
“能上网、能拍照、能听歌、能打电话”的智能手机,也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需求。
回到教育行业。
“教得好”是家长对老师、对教育机构的需求。这和“孩子有提高”一样。
但”我要报俞敏洪老师的课“和”给我一张周杰伦的CD“一样,只是一个基于传统模式下的思维定势。用户真正的需求,也许只是听俞老师讲个段子,或是大学四级别挂科。教得好不好,有没有提高,和”手机耐不耐摔“一样,也是很实用的需求,可在”能上网能拍照能听歌也能打电话“的智能手机面前,变得非常不重要了。而在线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找到“上网拍照听歌”这样的需求,生产出满足这些需求的“智能在线教育”。
正如乐芝麻科技说述,这是“趋势的力量”。大势面前,一个教育机构有多少老师、多少生源、多少教材、多少教学点……也许都只是诺基亚“抗摔”这样层级的需求。
大势是内容和时间的碎片化,是优秀资源的去垄断化,是获取知识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是移动化。
一个能理解用户买榔头背后真正需求的团队,才能在线上和线下之间,创造出需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