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算法的我,到底怎么让APP快点AI起来?

前几天,华为与新智元主办了“华为HiAI能力开放公开课”,很多我们的读者都关注了这次课程。于是不少读者留言或者在问答类平台邀请我们来回答,如何看待和理解这次课程。也有读者本身就是移动应用的开发者或者从业者,来询问我们到底如何将HiAI平台带来的AI开发能力与自身业务相结合,以及想要走这条“移动AI之路”,要注意哪些地方。

仔细想想,这确实是一次从各方面详细解释了HiAI架构与华为提出的移动AI战略的“干货分享”,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看看。但毕竟这是一次偏重AI平台与技术能力的分享,很多移动应用开发者可能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所以我们今天来专门回答一些读者的提问。

我所接触到的很大部分移动应用开发者,其实目前还处在听说了AI很好,但对于到底如何进入AI,如何快速完成商业化,以及到底选择如何与平台发生连接,还是有些模糊。

所以我们希望用最直白的方式,从一个不懂算法的开发者的视角(中国大部分移动开发者都是如此),来审视一下HiAI架构到底带给了开发者哪些东西。在面对AI的时候,开发者又应该如何思考,如何来完成自己APP的快速AI化。

从移动时代跳到AI时代,不能听别人怎么说,仅仅跟着风口起舞。更重要的,是开发者要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

“我要小风险尝试”

假如我们是移动应用开发者,听说了AI可以给自己的APP实现各种功能,加持各种炫酷的玩法,我们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其实最理性的反应一定是一句话:我能玩得起吗?

这并非杞人忧天,就在刚刚,AI大神Yann Lecun发了条推特,意思是AI泡沫会快速破裂,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目标定在月亮那么高的AI企业,钱已经快花完了….

大概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AI还没搞出来,钱搞没了….

其实在HiAI架构和麒麟970芯片到来之前,中国的移动应用开发者如果想尝试AI,基本的套路是购买云服务商的AI相关算力与服务,这个是按流量计费的,用户越多成本越高,并且很多测试部署都会产生成本。而更可怕的其实是开发者必须从头收集海量的训练用数据,以及模型训练的巨大工作量和训练难度。

显然小开发者、创业团队是很难承受从头开发AI应用的时间、技术和费用成本的,中大型移动应用团队则无法承受价值不确定性和战略压榨。

所以说,假如我是移动开发者,想要尝试AI化,但又对未来没有百分百把握,那么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小成本快速进场尝试的机会。

HiAI架构目前之所以具有唯一性和领先于行业的想象力,是因为端侧开放的AI运算能力在行业内仅此一家。换言之,开发者就避免了使用云服务进行AI开发的高额成本。基于麒麟970芯片中NPU的专项处理能力,开发者即可以享受高于GPU十倍的AI算力,又可以规避掉超高的成本压力。

而连接了HiAI架构之后,整个华为的移动AI生态,提供给开发者的是相对完善的五大引擎和全套接口,也就让开发者有了可以针对性实现AI能力达成的平台,避免了自己收集数据,从头训练这个过程的技术难度和大量时间与金钱成本。

从开发者的价值选取中看,麒麟970和HiAI架构的出现,是通过端侧计算这个相对更合理的算力支撑方式,给开发者提供了平台支持,解决了硬件瓶颈。而全面开放的平台策略解决方案输出,则让开发者省去了一切从头来的尴尬,可以专注于移动场景,专注于手机上的AI体验。

综合来看,小风险、低门槛、有较强生态整合度的HiAI体系被搭建出后,应用开发者就可以基于平台能力去开发创新性的AI应用。而不是从头做起,面对未知进行高成本长时间的盲目探索。

风险小,回报可期,是一切技术商业的前提。

“我的APP,当然我做主”

在面对AI时,另一个开发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是自己的APP到底能否通过AI获得成长,还是仅仅凑个热闹?

今天很多领域中,单独利用AI场景或者AI能力达成的体验已经非常出名,比如说电商领域的识图购买。一旦某个能力出名了,一般情况是行业内的竞品都会跟风加入,裹挟了很多开发者其实是“不得不AI”。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这种跟风和模仿来的AI应用能力,其实只是一个单独的片段。大家都有,当然自己也要跟进。但基于开发环境的闭塞,这个AI能力无法得到完善,也不能跟其他功能产生联动。时间一长,开发者就会发现自己被某个AI功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版本更新之后就无计可施,只能让AI沦为鸡肋。

这就是开发平台无法解决关联推理和持续开发的问题。由于机器学习框架中完成的模型都是单一的,很难跟其他能力拼接在一起形成整体。

而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HiAI架构这种平台所带来的推理开发能力。HiAI架构目前提供的解决方案和平台功能,涵盖了视频、拍照、AR、电商、社交、语言翻译六大领域,可以说基本覆盖了今天移动应用的主要区域,并且全面开放了芯片能力、应用能力和云端能力。

换言之,开发各种各样的关联技能,或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升级,都可以借助HiAI来达成,实现应用的强成长性。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很多贸然闯入AI世界的移动开发者,都仅仅满足于某个细节AI了。这其实带给用户的体验提升有限,但却耗费了自身大量成本。AI的前提,必须保证自己是APP的主人,可以清晰的规划APP下一步的需求与发展,让想到与做到之间没有鸿沟。

在HiAI架构非常强调的开发应用层能力中,集成了通用深度学习开发框架,兼容各种开发方式。这意味着,开发者不会在HiAI上仅仅完成了加速,或者某个能力的AI实现,然后就无事可做了。HiAI提供的能力整合化服务,可以结合识别、学习和主动输出多种能力于一体,让开发者在AI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聚集点。

优质的平台,当然不是给开发者一条路,让开发者走到黑,而是应该给开发者一个棋盘,让大家自己去纵横捭阖。

“我要干我最擅长的事”

还有一个在移动AI开发领域一直没有被正视的问题,是中国大多数开发者并不是工程师,并不擅长技术突破,他们真正擅长的或许是运营和商业创意。

但吊诡的是,我们今天在讨论手机上的AI时,似乎默认了开发者应该都要懂算法、懂搭建、懂机器训练,否则似乎就不是真正的AI。但实际上,做AI就要“全民懂算法”,绝对是一种技术偏见。

AI作为一种工具化的后端技术,显然更合理的方式是开发的归开发,应用的归应用,整合在同一平台下的高效任务分配,才可能有更加合理的生态化。

回到开发者这边,我想大部分移动开发者对于AI的需求,是我不需要开始学习复杂的算法和模型,而是要知道去哪里接入这些算法,直接作用于我的APP,并让我清楚的知道接下来还能做哪些更酷的事。

总而言之,开发者真正应该发挥的,是自己的创造性和和商业洞察力。而技术应该越来越友好和简单,而不是让每个开发者都变成全链路的专家。

HiAI引擎的目标,通过开放应用层API,使能开发者在不懂AI算法的情况下也能开发高质量AI应用,完全聚焦在应用的体验和业务实践上。这就需要平台将多种能力全面开放给开发者,在不同层级打开AI开放基础环境,让不同需求、不同基础的开发者都可以有效选择适合的方式,即使彻底不懂算法的开发者,也可以短时间将自己的APP进行针对性AI化。

符合这一条件的,目前来看世界上仅有HiAI框架自己。苹果和三星目前对AI芯片能力都采取了封闭政策,更别提全面化的开放。

HiAI最突出的业界价值,显然是在平台层面提供了不同等级、领域的能力输出,把选择权归还到了开发者这一边。

通过工具化、全辅助式的AI架构支持,让开发者重新回到商业和创意当中,或许才是AI的正路,也是AI生态化的未来。

下面我们或许期待的,是开发者通过对新环境、新基础不断去学习与摸索,快速打造出能够激发广泛关注的现象级AI移动应用。

当鲜花和舞台都准备好之后,大概就要看开发者自己的了。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naojiti/2067518

时间: 2024-10-08 18:47:54

不懂算法的我,到底怎么让APP快点AI起来?的相关文章

使用朴素贝叶斯算法,通过用户安装的APP列表来推测用户的性别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分类问题,类似于通过邮件内容来推测垃圾邮件,通过用户的相关信息来推测用户是否会拖欠贷款,而通过用户的APP安装列表来推测用户的性别也是一个类似的问题. 对于贝叶斯算法来说,我们首先需要一个训练集数据,这个训练集是一个已经打好标签的数据.而要对一堆的数据打标签,人工来做是不太合适的,在这里需要结合人类与计算机各自的优势,来半自动化的识别出比较明显的有性别倾向的APP的列表,再通过这些(有性别标识的)APP在用户的安装列表中所占的比例来判定出性别特征比较明显的用户,并为这些用户

不懂算法的程序员不是好工程师--选择排序

"大菜":时刻提醒自己,技术之路修远兮,予以自勉. 算法主要衡量标准 时间复杂度(运行时间) 在算法时间复杂度维度,我们主要对比较和交换的次数做对比,其他不交换元素的算法,主要会以访问数组的次数的维度做对比. 其实有很多同学对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有点模糊,分不清什么所谓的 O(n),O(nlogn),O(logn)...等,也许下图对一些人有一些更直观的认识. 空间复杂度(额外的内存使用) 排序算法的额外内存开销和运行时间同等重要. 就算一个算法时间复杂度比较优秀,空间复杂度非常差,使用

简单说说一键果体APP的AI

参考: https://www.jianshu.com/p/8c7a7cb7198c https://blog.csdn.net/gdymind/article/details/82696481 零.前言 最近一个叫deepnude的软件火了,开发它的程序员声称这个软件可以一键“脱掉”照片中女性的衣服(因为AI训练素材的原因也只能是女性),deepnude推出了免费版和付费版,免费版中间有一个大大的水印基本啥都遮住了,付费版就只是在照片的左上角注明了“FAKE”.该软件一经推出就掀起了很大的舆论

巨峰科技深挖AI算法,借助海思之力全线升级AI产品

巨峰不断优化图像效果,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同时深挖AI智能算法,将巨峰全线产品升级标配多种AI智能功能.新包装,新形象包装设计简单明了,主题突出,色彩搭配科技感十足,包装材质档次高.种类全,应用广产品类型多样齐全,外观设计简单大气,IP枪机.海螺.防爆半球.飞碟.全彩六灯等,可满足不同场景所需.硬件升级,高端配置海思方案.SONY黑光sensor,F1.0大光圈镜头,标配音频.POE(不同产品不同配置,以实际产品为准 ).画质效果全面提升画质效果全面提升,分辨率优化升级,3MP/5MP更高清.全线

跨平台 webapp 开发技术之 Hybrid App

前所知的 APP 开发模式有三种: 基于操作系统运行的 APP -> Native App,侧重于原生开发,用户体验好,需要安装才会升级 基于浏览器运行的 APP -> Web App,侧重于网页技术实现,跨平台兼容性好,只要开发人员更新代码,无需通过安装升级 基于移动应用引擎 -> Hybrid App,使用H5和JS开发.如果不追求用户体检时,这种方式最快也最省钱 下面的图摘自简书,是对三种不同形态的 APP 的对比: Hybrid APP是目前广泛流行的一种APP开发模式,Andr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每一位提到算法的人,不再立即紧皱眉头

点击关注 异步图书,置顶公众号 每天与你分享 IT好书 技术干货 职场知识 参与文末话题讨论,每日赠送异步图书 --异步小编 多年来,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每一位提到算法的人,不再立即紧皱眉头,脑海闪现枯燥的公式.冗长的代码:希望每一位阅读和使用算法的人,体会到算法之美,像躺在法国普罗旺斯小镇的长椅上,呷一口红酒,闭上眼睛,体会舌尖上的美味,感受鼻腔中满溢的薰衣草的芳香-- 打开算法之门 瑞士著名的科学家N.Wirth教授曾提出:数据结构+算法=程序. 数据结构是程序的骨架,算法是程序的灵魂. 在我

深入浅出Paxos算法

前言 Paxos算法是用来解决分布式系统中,如何就某个值达成一致的算法.它晦涩难懂的程度完全可以跟它的重要程度相匹敌.目前关于paxos算法的介绍已经非常多,但却很少有人能对P2c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多数是和稀泥式的人云亦云.但我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只有旗帜鲜明的亮出自己的观点,供大家讨论,才能学到东西. 我个人认为理解Paxos有两个关键: 为什么要对提案进行顺序编号(或者说更大的编号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Promise能保证一致性(答案隐含在第1点中) 一致性问题 假设有一组服务器保存了用户

「01」机器学习,到底在学些什么?

阅读 0 编辑文章 大家好,欢迎来到久违的机器学习系列,这是「美团」算法工程师带你入门机器学习 专栏的第一篇文章,不会太长,一半聊想法,一半聊干货.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以前的文章比较随意,涉及的内容极广,包括但不限于Python/Java/C/C++,网络编程,Hadoop等,但主要核心还是机器学习算法和数据科学相关的主题,这一点没变过. 最近认真总结和思考了之前的博客内容,决定将自己从入门到现在一路走来的学习经验和理解整理一番,帮助更多后来的小伙伴更好的入门,所以就有了这个系列.以前的知乎

我的算法学习之路

关于 严格来说,本文题目应该是我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学习之路,但这个写法实在太绕口--况且CS中的算法往往暗指数据结构和算法(例如算法导论指的实际上是数据结构和算法导论),所以我认为本文题目是合理的. 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我这些年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总结. 一些不错的算法书籍和教程. 算法的重要性. 初学 第一次接触数据结构是在大二下学期的数据结构课程.然而这门课程并没有让我入门--当时自己正忙于倒卖各种MP3和耳机,对于这些课程根本就不屑一顾--反正最后考试划个重点也能过,于是这门整个计算机专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