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点评: 这篇文章比较朴素,创新性不高,基本是参照了google的word2vec方法,应用到推荐场景的i2i相似度计算中,但实际效果看还有有提升的。主要做法是把item视为word,用户的行为序列视为一个集合,item间的共现为正样本,并按照item的频率分布进行负样本采样,缺点是相似度的计算还只是利用到了item共现信息,1).忽略了user行为序列信息; 2).没有建模用户对不同item的喜欢程度高低。
-------------------------------------------------
0 背景:
推荐系统中,传统的CF算法都是利用 item2item 关系计算商品间相似性。i2i数据在业界的推荐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i2i的主要计算方法分两类,memory-based和model-based。
作者受nlp中运用embedding算法学习word的latent representation的启发,特别是参考了google发布的的word2vec(Skip-gram with Negative Sampling,SGNS),利用item-based CF 学习item在低维 latent space的 embedding representation,优化i2i的计算。
-------------------------------------------------
1 回顾下google的word2vec: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neural embedding尝试把 words and phrases 映射到一个低维语义和句法的向量空间中。
Skip-gram的模型架构:
Skip-gram是利用当前词预测其上下文词。给定一个训练序列,,...,,模型的目标函数是最大化平均的log概率:
目标函数中c中context的大小。c越大,训练样本也就越大,准确率也越高,同时训练时间也会变长。
在skip-gram中, 利用softmax函数定义如下:
W是整个语料库的大小。上式的梯度的计算量正比如W,W通常非常大,直接计算上式是不现实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oogle提出了两个方法,一个是hierarchical softmax,另一个方法是negative sample。negative sample的思想本身源自于对Noise Contrastive Estimation的一个简化,具体的,把目标函数修正为:
是噪声分布 ( noise distribution )。即训练目标是使用Logistic regression区分出目标词和噪音词。具体的Pn(w)方面有些trick,google使用的是unigram的3/4方,即,好于unigram,uniform distribution。
另外,由于自然语言中很多高频词出现频率极高,但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小(如‘is‘ ‘a‘ ‘the‘)。为了balance低频词和高频词,利用简单的概率丢弃词:
其中是的词频,t的确定比较trick,启发式获得。实际中t大约在附近。
-------------------------------------------------
2 Item2vec算法原理:
Item2vec中把用户浏览的商品集合等价于word2vec中的word的序列,即句子(忽略了商品序列空间信息spatial information) 。出现在同一个集合的商品对视为 positive。对于集合目标函数:
同word2vec,利用负采样,将定义为:
subsample的方式也是同word2vec:
最终,利用SGD方法学习的目标函数max,得到每个商品的embedding representation,商品之间两两计算cosine相似度即为商品的相似度。
-------------------------------------------------
3 Item2vec效果:
对比的baseline方法是基于SVD方法的用户embedding得到的相似度,SVD分解的维度和item2vec的向量维度都取40,详细见paper。数据是应用在music领域的,作者利用web上音乐人的类别进行聚类,同一个颜色的节点表示相同类型的音乐人,结果对比如下:
图a是item2vec的聚合效果,图b是SVD分解的聚合效果,看起来item2vec的聚合效果更好些。
原文https://arxiv.org/pdf/1603.04259v2.pdf
参考文献:
[1] Mikolov T, Sutskever I, Chen K, Corrado GS, Dean J.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s of words and phrases and their compositionality. In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3 (pp. 3111-3119).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entuwuying/p/827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