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之(八)决策树与迭代决策树(GBDT)

1. 决策树的模型

2. 决策树的基本知识

3. ID3、C4.5&CART

4. Random Forest

5. GBDT

  6. 参考内容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机器学习算法中的各种树形算法,包括ID3、C4.5、CART以及基于集成思想的树模型Random Forest和GBDT。本文对各类树形算法的基本思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重点谈一谈被称为是算法中的“战斗机”,机器学习中的“屠龙刀”的GBDT算法。

1. 决策树的模型

决策树是一种基本的分类与回归方法,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if-then规则的集合。决策树由节点和有向边组成,内部节点代表了特征属性,外部节点(叶子节点)代表了类别。

下图为决策树的一个图例:

决策树根据一步步地属性分类可以将整个特征空间进行划分,从而区别出不同的分类样本,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其实我们不难可以想到,满足样本划分的决策树有无数种,什么样的决策树才算是一颗好的决策树呢?

性能良好的决策树的选择标准是一个与训练数据矛盾较小的决策树,同时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言外之意就是说,好的决策树不仅对训练样本有着很好的分类效果,对于测试集也有着较低的误差率。

2. 决策树的基本知识

一个完整的决策树学习算法包含有三大步骤,分别为:

1) 特征的选择;

2) 决策树的生成;

3) 决策树的剪枝。

在介绍决策树学习算法之前,我们先简单谈几个基本的概念:

1) 熵(entropy)

在信息论和概率统计中,熵是表示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度量。设X是一个取有限个值的离散随机变量,其概率分布为:

P(X=xi)=pi, i=1,2, … , n

则随机变量X的熵定义为:

H(X)=- ∑ pi * logpi, i=1,2, … , n

熵只依赖X的分布,和X的取值没有关系,熵是用来度量不确定性,当熵越大,概率说X=xi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越小,在机器学期中分类中说,熵越大即这个类别的不确定性更大,反之越小,当随机变量的取值为两个时,熵随概率的变化曲线如下图:

当p=0或p=1时,H(p)=0,随机变量完全没有不确定性,当p=0.5时,H(p)=1,此时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最大。

条件熵(conditional entropy):表示在一直随机变量X的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不确定性度量。

设随机变量(X, Y),其联合概率分布为 P(X, Y) = pij(i=1,2, … , n; j=1,2, … , m),随机变量X给定的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条件熵H(Y|X),定义为X给定条件下Y的条件概率分布的熵对X的数学期望:

H(Y|X)=∑ pi*H(Y|X=xi)

这里,pi=P(X=xi), i=1,2, … , n.

2)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信息增益表示得知特征X的信息而使得类Y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

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g(D, A),定义为集合D的经验熵H(D)与特征A给定条件下D的经验条件熵H(D|A)之差,即

g(D, A)=H(D)-H(D|A)

信息增益大的特征具有更强的分类能力。

3) 信息增益比(information gain ratio)

信息增益比gR(D, A)定义为其信息增益g(D, A)与训练数据集D关于特征A的值的熵HA(D)之比,即

gR(D, A)=g(D, A)/HA(D)

其中,HA(D)=-∑|Di|/|D|*log2|Di|/|D|, n是特征A取值的个数。

4) 基尼指数(gini index)

分类问题中,假设有K个类,样本属于第k类的概率为pk,则概率分布的基尼指数定义为:

Gini(p)=∑pk(1-pk)=1-∑pk2

对于二分类问题,若样本点属于第1个类的概率是p,则概率分布的基尼指数为:

Gini(p)=2p(1-p)

对于给定的样本集合D,其基尼指数为:

Gini(D)=1-∑(|Ck|/|D|)2

这里,Ck是D中属于第k类的样本子集,k是类的个数。

如果样本集合D根据特征A是否取到某一可能值a被分割成D1和D2两部分,则在特征A的条件下,集合D的基尼指数定义为:

Gini(D,A)=|D1|/|D|*Gini(D1)+|D2|/|D|*Gini(D2)

基尼指数Gini(D)表示集合D的不确定性,基尼指数越大,样本集合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这一点与熵相似。

3. ID3、C4.5&CART

其实不同的决策树学习算法只是它们选择特征的依据不同,决策树的生成过程都是一样的(根据当前环境对特征进行贪婪的选择)。

ID3算法的核心是在决策树各个节点上应用信息增益准则选择特征,每一次都选择使得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进行分裂,递归地构建决策树。

ID3算法以信息增益作为划分训练数据集的特征,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选择取值比较多的特征往往会具有较大的信息增益,所以ID3偏向于选择取值较多的特征。

针对ID3算法的不足,C4.5算法根据信息增益比来选择特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校正。

CART指的是分类回归树,它既可以用来分类,又可以被用来进行回归。CART用作回归树时用平方误差最小化作为选择特征的准则,用作分类树时采用基尼指数最小化原则,进行特征选择,递归地生成二叉树。

决策树的剪枝:我们知道,决策树在生成的过程中采用了贪婪的方法来选择特征,从而达到对训练数据进行更好地拟合(其实从极端角度来看,决策树对训练集的拟合可以达到零误差)。而决策树的剪枝是为了简化模型的复杂度,防止决策树的过拟合问题。具体的决策树剪枝策略可以参见李航的《统计学习方法》。

4. Random Forest

随机森林是一种集成学习+决策树的分类模型,它可以利用集成的思想(投票选择的策略)来提升单颗决策树的分类性能(通俗来讲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集集成学习和决策树于一身,随机森林算法具有众多的优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随机森林算法中每棵树都尽最大程度的生长,并且没有剪枝过程。

随机森林引入了两个随机性——随机选择样本(bootstrap sample)和随机选择特征进行训练。两个随机性的引入对随机森林的分类性能至关重要。由于它们的引入,使得随机森林不容易陷入过拟合,并且具有很好得抗噪能力(比如:对缺省值不敏感)。

5. GBDT

迭代决策树GBDT(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也被称为是MART(Multiple Additive Regression Tree))或者是GBRT(Gradient Boosting Regression Tree),也是一种基于集成思想的决策树模型,但是它和Random Forest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得不提的是,GBDT是目前竞赛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机器学习算法,因为它不仅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更难能可贵的是,GBDT有着出众的准确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称GBDT为机器学习领域的“屠龙刀”。

这么牛叉的算法,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GBDT中的“GB”(Gradient Boosting)。Gradient Boosting的原理相当的复杂,但是看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对GBDT的理解和认识,有关Gradient Boosting的详细解释请见wiki百科。

在这里引用另外一个网友的解释来说明一下对GBDT中的Gradient Boosting的理解:

以下一段内容引自《GBDT(MART) 迭代决策树入门教程 | 简介》。

“Boosting,迭代,即通过迭代多棵树来共同决策。这怎么实现呢?难道是每棵树独立训练一遍,比如A这个人,第一棵树认为是10岁,第二棵树认为是0岁,第三棵树认为是20岁,我们就取平均值10岁做最终结论?当然不是!且不说这是投票方法并不是GBDT,只要训练集不变,独立训练三次的三棵树必定完全相同,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之前说过,GBDT是把所有树的结论累加起来做最终结论的,所以可以想到每棵树的结论并不是年龄本身,而是年龄的一个累加量。GBDT的核心就在于,每一棵树学的是之前所有树结论和的残差,这个残差就是一个加预测值后能得真实值的累加量。比如A的真实年龄是18岁,但第一棵树的预测年龄是12岁,差了6岁,即残差为6岁。那么在第二棵树里我们把A的年龄设为6岁去学习,如果第二棵树真的能把A分到6岁的叶子节点,那累加两棵树的结论就是A的真实年龄;如果第二棵树的结论是5岁,则A仍然存在1岁的残差,第三棵树里A的年龄就变成1岁,继续学。这就是Gradient
Boosting在GBDT中的意义。”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GBDT与Random Forest的本质区别,GBDT不仅仅是简单地运用集成思想,而且它是基于对残差的学习的。我们在这里利用一个GBDT的经典实例进行解释。

假设我们现在有一个训练集,训练集只有4个人,A,B,C,D,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4,16,24,26。其中A、B分别是高一和高三学生;C,D分别是应届毕业生和工作两年的员工。如果是用一棵传统的回归决策树来训练,会得到如下图1所示结果:

图1

现在我们使用GBDT来做这件事,由于数据太少,我们限定叶子节点做多有两个,即每棵树都只有一个分枝,并且限定只学两棵树。我们会得到如下图2所示结果:

图2

在第一棵树分枝和图1一样,由于A,B年龄较为相近,C,D年龄较为相近,他们被分为两拨,每拨用平均年龄作为预测值。此时计算残差(残差的意思就是: A的预测值 + A的残差 = A的实际值),所以A的残差就是16-15=1(注意,A的预测值是指前面所有树累加的和,这里前面只有一棵树所以直接是15,如果还有树则需要都累加起来作为A的预测值)。进而得到A,B,C,D的残差分别为-1,1,-1,1。然后我们拿残差替代A,B,C,D的原值,到第二棵树去学习,如果我们的预测值和它们的残差相等,则只需把第二棵树的结论累加到第一棵树上就能得到真实年龄了。这里的数据显然是我可以做的,第二棵树只有两个值1和-1,直接分成两个节点。此时所有人的残差都是0,即每个人都得到了真实的预测值。

最后GBDT的预测结果为:

A: 14岁高一学生,购物较少,经常问学长问题;预测年龄A = 15 – 1 = 14;

B: 16岁高三学生;购物较少,经常被学弟问问题;预测年龄B = 15 + 1 = 16;

C: 24岁应届毕业生;购物较多,经常问师兄问题;预测年龄C = 25 – 1 = 24;

D: 26岁工作两年员工;购物较多,经常被师弟问问题;预测年龄D = 25 + 1 = 26。

那么哪里体现了Gradient呢?其实回到第一棵树结束时想一想,无论此时的cost function是什么,是均方差还是均差,只要它以误差作为衡量标准,残差向量(-1, 1, -1, 1)都是它的全局最优方向,这就是Gradient。

注:图1和图2 最终效果相同,为何还需要GBDT呢?答案是过拟合。过拟合是指为了让训练集精度更高,学到了很多“仅在训练集上成立的规律”,导致换一个数据集当前规律就不适用了。只要允许一棵树的叶子节点足够多,训练集总是能训练到100%准确率的。在训练精度和实际精度(或测试精度)之间,后者才是我们想要真正得到的。我们发现图1为了达到100%精度使用了3个feature(上网时长、时段、网购金额),其中分枝“上网时长>1.1h” 很显然已经过拟合了,这个数据集上A,B也许恰好A每天上网1.09h,
B上网1.05小时,但用上网时间是不是>1.1小时来判断所有人的年龄很显然是有悖常识的;相对来说图2的boosting虽然用了两棵树 ,但其实只用了2个feature就搞定了,后一个feature是问答比例,显然图2的依据更靠谱。

可见,GBDT同随机森林一样,不容易陷入过拟合,而且能够得到很高的精度。

补充实例(2015-10-7)

在此引用李航博士《统计学习方法》中提升树的实例来进一步阐述GBDT的详细流程。

一直认为李航博士讲的机器学习更加贴近算法的本质,我们先来看一下他是如何对GBDT进行定义的(在《统计学习方法中》,GBDT又被称为是提升树boosting tree)。

提升方法实际采用了加法模型(即基函数的线性组合)与前向分步算法。以决策树为基函数的提升方法称为提升树,对分类问题决策树是二叉分类树,而对于回归问题决策树是二叉回归树。提升树模型可以表示为决策树的加法模型:

其中,表示决策树;表示决策树的参数;M为树的个数。

针对不同问题的提升树(GBDT),其主要区别在于使用的损失函数不同,包括用平方误差损失函数的回归问题,用指数损失函数的分类问题,以及用一般损失函数的一般决策问题。

提升树的流程: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透彻地来看一下提升树(GDBT)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

6. 参考内容

[1] 李航《统计学习方法》

[2] GBDT(MART) 迭代决策树入门教程 | 简介

时间: 2024-08-01 13:02:06

深度学习之(八)决策树与迭代决策树(GBDT)的相关文章

[Machine Learning & Algorithm] 决策树与迭代决策树(GBDT)

谈完数据结构中的树(详情见参照之前博文<数据结构中各种树>),我们来谈一谈机器学习算法中的各种树形算法,包括ID3.C4.5.CART以及基于集成思想的树模型Random Forest和GBDT.本文对各类树形算法的基本思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重点谈一谈被称为是算法中的“战斗机”,机器学习中的“屠龙刀”的GBDT算法. 1. 决策树的模型 决策树是一种基本的分类与回归方法,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if-then规则的集合.决策树由节点和有向边组成,内部节点代表了特征属性,外部节点(叶子节点)代表了类别

决策树与迭代决策树(转)

来源: Poll的笔记 cnblogs.com/maybe2030/p/4734645.html 阅读目录 1. 决策树的模型 2. 决策树的基本知识 3. ID3.C4.5&CART 4. Random Forest 5. GBDT 6. 参考内容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机器学习算法中的各种树形算法,包括ID3.C4.5.CART以及基于集成思想的树模型Random Forest和GBDT.本文对各类树形算法的基本思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重点谈一谈被称为是算法中的"战斗机",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八):生成模型

一.引入 最开始知道生成模型和判别模型,是在李航的统计学习方法里,当时的理解是:生成模型,就是同时考虑了X和Y的随机性,也就是说二者都是随机变量:判别模型,就是只考虑了Y的随机性,而X并不是个随机变量,即使X存在于条件中,但是并没有p(x)这种说法.当时同时也知道了,朴素贝叶斯和隐马尔可夫都是生成模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两个模型中涉及到的变量都是随机变量.生成模型可以转变成判别模型,也就是生成模型由于考虑的都是随机变量,可以通过条件概率公式计算出条件概率:反之不行,因为判别模型无法描述联合概率

AL_深度学习为何兴起?

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在此技术背后的理念,已经发展了好几十年了,为何现在流行起来了? 最直接因素: 将帮助你在自己的组织中,发现好机会,来应用这些东西 为什么深度学习这么厉害? x轴表示完成任务的数据数量,y轴代表机器学习算法的性能,比如垃圾邮件过滤的准确率.广告点击预测的准确率.用于人工智能判断其他车辆的位置的神经网络准确率 传统机器学习算法,比如支持向量机,或logistic回归,作为数据量的一个函数,它的性能一开始,随增加数据时会上升,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它的性能进入平台期(天花板),假如水平

集成方法:渐进梯度回归树GBRT(迭代决策树)

http://blog.csdn.net/pipisorry/article/details/60776803 单决策树C4.5由于功能太简单,并且非常容易出现过拟合的现象,于是引申出了许多变种决策树,就是将单决策树进行模型组合,形成多决策树,比较典型的就是迭代决策树GBRT和随机森林RF.在最近几年的paper上,如iccv这种重量级会议,iccv 09年的里面有不少文章都是与Boosting和随机森林相关的.模型组合+决策树相关算法有两种比较基本的形式:随机森林RF与GBDT,其他比较新的模

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学习笔记整理系列之(八)

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学习笔记整理系列 [email protected] http://blog.csdn.net/zouxy09 作者:Zouxy version 1.0 2013-04-08 声明: 1)该Deep Learning的学习系列是整理自网上很大牛和机器学习专家所无私奉献的资料的.具体引用的资料请看参考文献.具体的版本声明也参考原文献. 2)本文仅供学术交流,非商用.所以每一部分具体的参考资料并没有详细对应.如果某部分不小心侵犯了大家的利益,还望海涵,并联系博主

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学习系列之(八)

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学习笔记整理系列 声明: 1)该Deep Learning的学习系列是整理自网上很大牛和机器学习专家所无私奉献的资料的.具体引用的资料请看参考文献.具体的版本声明也参考原文献. 2)本文仅供学术交流,非商用.所以每一部分具体的参考资料并没有详细对应.如果某部分不小心侵犯了大家的利益,还望海涵,并联系博主删除. 3)本人才疏学浅,整理总结的时候难免出错,还望各位前辈不吝指正,谢谢. 4)阅读本文需要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神经网络等等基础(如果没有也没关系了,没

在浏览器中进行深度学习:TensorFlow.js (八)生成对抗网络 (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是深度学习中非常有趣的一种方法.GAN最早源自Ian Goodfellow的这篇论文.LeCun对GAN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recent development in deep learning-The most important one, in my opinion, is adversarial training (also called GAN for Generativ

深度学习八

转载:http://blog.csdn.net/zouxy09/article/details/8782018 接上 十.总结与展望 1)Deep learning总结 深度学习是关于自动学习要建模的数据的潜在(隐含)分布的多层(复杂)表达的算法.换句话来说,深度学习算法自动的提取分类需要的低层次或者高层次特征.高层次特征,一是指该特征可以分级(层次)地依赖其他特征,例如:对于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从原始图像去学习得到它的一个低层次表达,例如边缘检测器,小波滤波器等,然后在这些低层次表达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