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极端: “未来思维型”。 这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是一切为“未来”, 为未来奋斗, 为未来打下基础, 在未来享受。
第二种极端: “及时享乐型”。 这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是“及时把酒言欢”, 别管什么未来, 只要当下潇洒就行。
第二种极端, 其实已经接近开悟的状态, 他们明白每一个当下和此刻,即是生命的本质,是真正需要珍惜的礼物,因此,不为过去和未来所影响,只做好真正需要的这一部分。只是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受到享乐主义的驱使,只能在开悟的大门口徘徊往复,无所精进。
第一种极端, 不能说不对, 毕竟按照这种生活方式持之以恒基本会拥有更好的生活基础和品质,如果不出大的意外的话。这像是对生命的一种赌注: 通过努力和“始终不出大的意外的运气”获取“未来”的当下的命运和生活空间。然而,如果出事的话,一切就崩盘了,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我前天差点被车撞了。旁边的车突然加速,在那一秒之内,我机敏地一跃,跳到了轿车和电动车的中间,距两者不超过20厘米。虽然当时表现得若无其事, 现在想想还是挺惊险的。若不是上天垂怜,我此刻就在住院部了,或许可能已经处于生命线的边缘了。记住,意外是不论学历高低的。哪怕是博士后和首席科学家,被撞的样子都是一样的。生命是由每一个此刻组成的。只有这个此刻度过了,才能进入到下一个此刻。因此说,每一个此刻,既是生命的终点,亦是生命延续的起点。
即使一切如期望中进行,也会失去沿途的风景。毕竟,沿途的风景,其实才是真正的生命的收获啊! 等四五十岁了, 一切都稳定无虞了, 生命已经进入残秋了。
那么, 究竟该如何生活呢? 我觉得,汲取第二种方式的精髓(珍惜此刻), 再添加第一种的成分(适当思考),才是比较适宜的。
第一, 不为过去而悲伤。 过去已经终结, 请在心里关闭过去的大门。 现在不要受过去的束缚。
第二, 不为未来而焦虑。 与其焦虑,不如在当前踏实努力,做好当下的事情。未来是当下的延续,也是由当下创造的。若认真努力了,处境仍不见好转,可能是方法上需要改进了, 也可能是量变还没有到达质变的程度。但无论如何,没必要焦虑。焦虑是一种有害且没用的情绪。
第三, 思考未来但不过度。 毕竟未来并不存在, 想得太多没有意义。 周末抽两三个小时找个安静的风景好的地方,一边漫步,一边专注地思考未来的“宏伟蓝图”, 就足够了。其他的时刻,还是屏蔽掉未来,专注于此刻所做的事情吧。
第四, 不无谓地忧虑。 思维喜欢虚设很多“可能但并不会发生的情境”, 让人无谓地为之忧虑。 这其实是一种“趋利避害”的防御方式, 但有时会严重影响原本安宁的生活状态。若你发现自己开始忧虑,不妨想想能做点什么。以行动代替无谓的担忧。
尽情感受和体验每一个此刻吧! 专心于此刻, 深度体验每一个此刻,即是珍惜生命。此外,任何事情,都牢记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