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大数据创新?

创新最主要的不是靠灵感,而是靠执行。

?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很大问题就是创新问题,大数据也不例外,最近读到得到《何凡读书俱乐部》中关于创新的系列文章,有了一些共鸣和启发,这里结合大数据的创新实践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创新就是在行动中思考

?首先讲一个团队建设的游戏,这个团队建设游戏叫“棉花糖挑战”,是一位工业设计师彼得.斯基尔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开发的,参加这个游戏的人被分成几组,每一组都分到一个棕色的纸袋。纸袋里面有二十根意大利面条,当然是生的,不是煮熟的,还有一根绳子,一条胶带,以及一颗棉花糖。这个游戏的目标是搭一个塔,要尽可能高,而且能够把棉花糖放在塔尖上。每个团队都有8分钟的时间,到时间截止时,不能用手扶住他们搭的塔。

?这个游戏是团队建设,比的是团队之间如何协调、合作,跟“脑筋急转弯”式的测试题不一样,你可以用各种方法搭塔,比如把意大利面条掰断,用绳子捆,用胶带粘。斯基尔曼发现:表现最佳的团队是五六岁的儿童。幼儿园的孩子搭起来的塔平均有27英寸高,CEO们只能搭成21英寸高的塔,律师们建了15英寸的塔,最差的是商学院的学生,他们搭成的塔平均是10英寸,大约只是幼儿园孩子建成的塔的高度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不是因为商学院的学生不如幼儿园的孩子聪明。斯基尔曼发现,最大的差异是孩子们一上来就动手干,而商学院的学生会先讨论半天。幼儿园的孩子在18分钟的时间内,平均会在5分钟的时候就试着把棉花糖放在塔上,然后,他们会不断地再尝试。商学院的学生通常只把棉花糖放在塔上一次,而且大多是在最后一分钟。当他们试着把棉花糖放在塔上的时候,才会发现,坏了,棉花糖其实比他们想象中的要重。

??这个测试告诉一个道理,创新就是要在行动中思考,而不是在思考之后才行动。

这个结论对不对?

?笔者觉得这个结论大致是靠谱的,比如笔者写微信公众号文章,动笔前大多时候是没有明确思路的,最多有个模糊的方向,然后就是边写边看边想,然后似乎思路会逐步打开,最后再倒腾一下逻辑,当然可能有人会反驳,不对啊,自己工作中大多数时候是想清楚再行动的,而且挺有效,那可能的原因是这个工作的确定性比较强,谈不上有多大的创新。

?如果你现在非常纠结于大数据的亮点,那就找准一个方向,找到一个切入点直接开干,回顾自己企业很多大数据的创新都遵循了这么一个原则,下面笔者简要罗列了一些案例,供你参考:

天盾反欺诈算法如何研发的?

??开始认为难度很大,在反欺诈中心呆了一个礼拜就知道了欺诈大致的套路,然后就是分析提炼规则,然后就有了更好的算法。

第一个大数据合同怎么签订的?

开始时候完全无从着手,价格怎么定,条款怎么写,流程怎么走,网上找一点信息,伙伴那里问点线索,法律部门探些问道,都是试着能往前走一步,然后再因地制宜。

大数据管理规范怎么制定的?

?很多人来向我们要管理规范,其实规范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在项目和运维中边干边总结出来的,因为建立制度的成本不低,要达到很高的性价比就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到平衡点,比如我们就明确觉得现阶段在业务部门设立数据管理专员不靠谱,中国移动也才在最近设立了IT委员会。

行业知识图谱怎么做的?

?虽然笔者在《为什么运营商大数据变现要搞“行业知识图谱”》提到我们已经构建了38个一级行业,487个二级行业的图谱,但一开始起步的时候哪是这样,就是先找了视频几个主流网站去分析其网站结构和DPI日志的特点,人工发现了一些规则,然后反复验证积少成多,然后才逐步做多,最后再总结一下方便管理,不可能一开始就想好了这个体系,而且挑选的行业也是跟变现最相关的。

创新最主要的不是靠灵感,而是靠执行。

?笔者在去年底反思工作的时候想到了这一点,起因是发现很多传统企业搞BI,比如做专题分析项目,一旦想做就得立项,一旦立项就得做到底,系统可以没人用,但项目不能失败,由于很多立项往往源于年初一个临时的想法,但一旦业务发生了变化,项目箭在弦上也不得不发了,企业相对稳定的业务系统建设用这种模式可行,但诸如大数据等创新工作就有点水土不服了。

?让笔者感受更深的是团队的一些数据挖掘工作,一旦布置了,从数据准备到最后出结果,短则一月,长则半年,而且效果很多不理想,浪费了太多精力和时间,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成本意识和止损机制。

?做了这么多年数据,感觉在企业做数据挖掘,边际效益其实蛮低的,比如天盾1个月搞出来的东西的价值是最大的,后面就是修修补补,因此,建议做数据挖掘一个月内没明显成绩就要考虑换方向了,其中一种有效的控制方式就是保证反馈能力。

?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决定了这个事多半要失败,一般的项目领导可以几个月不管,但创新则要无时不刻关注,这个创新是否走在了原来设想的正确的路上和能获得可预期的结果,这里举一个有名的“蜡烛问题”的例子。

?想象你自己在一个房间里,房门是木头的,房间里有一根蜡烛,一包火柴和一盒图钉,你怎样才能把蜡烛固定在门上,把它点亮,照亮房间呢?

?最常见的解决办法是把蜡烛点燃,然后用融化的蜡把蜡烛固定在门上,另一种思路是试着用图钉把蜡烛固定在门上,听起来这两种思路都很直接,但仔细想想却不靠谱,最好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你可以把图钉从盒子里倒出来,用图钉把盒子钉在门上,再把蜡烛竖在盒子里,这样就把蜡烛问问地托住了。

?管理者应该及时的对创新中蹩脚的做法给出建议,很多路的走法肯定是走不到你想要达到的效果的,一定要及时指出,试试换一条其它的路看看,迭代并不是说要在错的路上一直走到底才回头,获得所谓的经验,而是要尽量的早发现,然后多尝试几条路,这才能增大成功的几率。

?笔者就给标签库团队设立了一条止损底线,下面是当时总结的一页片子,大家可以看看,也许不科学,但需要有这个意识:

??;分享的时候我还是要推荐下我自己创建的大数据学习交流Qun 784557197

??无论是大牛还是想转行想学习的大学生

??小编我都挺欢迎,今天的已经资讯上传到群文件,不定期分享干货,

三、激情比奖励更能推动创新

???这里先举个例子

?哈洛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灵长目动物实验室之一,他养了一群猴子,然后在猴子的笼子里留了一些谜题。比如,他会留一些缠住的铰链,然后观察猴子们会不会解开铰链。如果猴子们学会解开铰链了,哈洛就会再个他们出一道更难的题。一周之后,猴子们都学会了解开铰链,而且乐此不疲。

?哈洛改变了游戏的规则,他想看看能不能进一步激励猴子们解开谜题。这次的规则是,如果猴子解开了谜题,就会得到食物奖励。结果出乎意料:有了食物的奖励之后,猴子解开谜题的积极性反而下降了。

?人跟猴子是一样的。当我们做创造性工作的时候,我们的最大动机是兴趣,而不是奖励。如果你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即兴画画,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他们画画的热情更高,水平更棒,如果把画画跟奖励挂钩,画画也就变得没意思了。

?流行音乐界有个说法,叫“第二章专辑综合征”,有些乐队的第一张引起轰动的专辑大多是在乐队成员处于人生低谷、没有钱、也没有支持的时候坚持做出来的。当第一张专辑大获成功之后,他们往往会花更多的钱,在更精良的录音棚里录制第二张专辑,遗憾的是,第二章专辑往往不如第一张专辑。

?因此好消息是:创新是不需要激励的,坏消息是:即使用金钱等手段鼓励,也买不到好的创新。

这个结论大致靠谱,笔者也有实际体会,传统企业当前在大数据创新领域面临着较大的人才引入挑战,与薪资动辄百万的互联网公司相比的确是囊中羞涩,但其实能否创造更好的人员成长、发展和创新环境才是企业当务之急,这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要让钱成为大数据业务发展不了的托词。

传统企业得放弃幻想,尊重现状,为现有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无论是《基业长青》还是《从优秀到卓越》,都提到了自家成长的经理人的重要性,笔者自己也有体会,越理解自己公司的员工,越可能创新。

比如面对新的形式,AT&T重新定义了企业愿景,目标是成为数字化时代的软件和科技公司。为达此目标,AT&T自2012年起推动一系列的转型措施,其中在人力资源部分部分推动“2020人才计划”,目标将庞大员工队伍转型为企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化人才,14W员工积极参与,多数员工每周花5到10小时接受培训,接受再教育的员工填补了47%的技术管理岗,平台一年访问量达到600万,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0%,获利周期缩短32%,浙江移动也在花很大的力气搞千人计划和培训计划,给有创新意愿的员工更多的机会,这对于企业都是功在千秋的事业。

四、独自工作比头脑风暴有效

你一定听说过头脑风暴,这个主意是在1939年由广告经理奥斯本发明的,这个做法曾经风扉一时,至今还有不少机构习惯开个“头脑风暴”会议。然而,事实证明,“头脑风暴”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创新,如果在“头脑风暴”会议上召集的人数越多,效果反而越差,最佳的方式不是开“头脑风暴”,而是“闭门思考”,也就是说,创新不是“广场舞”,而是“独行侠”。

苹果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苹果公司首台电脑的发明者沃兹尼亚克早就明白这一点。他说:“如果你独自工作,你将最有可能设计出革命性的产品和功能,不是在一个委员会中,也不是在一个团队里。”

虽然他的话不能全信,但有一点极为宝贵的经验,也就是说,创新就是持之以恒地凭兴趣干一件事情,或者叫深度工作。

其实比“独行侠”更好一些的,是组建一个小分队,创新可以是个人的事情,也可以是一个小分队的事情,但从来都不是一个大机构的事情,那么怎样把你的团队改造成一个创新的团队呢?

有一篇《乔布斯们的巢穴》的文章可以去读一下:

“创新不是天才人物的灵光一现,而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团队天天混在一起,每天都有点新的想法,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日积月累,凝聚出来的。”

“当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组织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的故事就是垂直的科层制无情地碾压了创新的梦想。要想保持创新的活力,一个组织必须打破科层制,尽可能地创造出人人平等的气氛。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很多人不愿意冒险、习惯于蹈规循矩,凡事总爱否定,凡事总爱推脱。让这些人参加创新者的讨论,让激情感染他们。如果感染不了,那就限制他们的负面影响。你可以反对新的项目,但必须把反对的理由写下来。这样,就会避免人们不假思索地枪毙一切新的点子。”

“高效率的人往往缺乏创新精神。过分地追求效率,就会变得把一切工作都标准化、程式化。这对于常规的工作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想做出重大创新,追求完美和高效率反而会是一种障碍。成功会让人们有一种不停地复制成功的冲动,最后,伟大会退化为平庸。”

笔者的观点是创新首先是选择到正确的人,这个可遇不可求,创新都是自发的,不能奢望培养出能创新的人,其次,给一个开放能协作讨论的环境,最后,充分信任并给予资源。

其实头脑风暴和独自思考都仅仅是激发创新的一种方式,因人而异,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因为大脑需要刺激才能产生意外的连接,因此假如你习惯于人多讨论的环境,不如尝试独自走一段山路更能激发创意,但假如你一直习惯于独自思考,搞个头脑风暴或许有意外的惊喜。

五、四本书构建你的创新思维

何凡推荐了四本创新的书,笔者这里借花献佛:

1、凯文.阿什顿 《被误读的创新》

创新就是打破常规,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创新就像走路,决定能否成功的关键不是一步能迈多远,而是看你一共走了多少步。

人的本性是拒斥创新,越是伟大的创新,遭到的拒斥就越大,如果你没有遭到拒斥,很可能是因为你不够创新。

所有的创新都来源于其他人的贡献,我们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

2、克里斯滕森 《创新者的窘境》

很多领先企业突然惨遭淘汰,不是因为它们做得不好,恰恰相反,是因为它们做得太好,它们精于管理,信奉客户至上的理念,不断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努力提高盈利水平,但最终却失去了市场上的立足点。

这是跟大企业的一套成熟的商业理念、商业模式相一致的。如何才能避免出现这种窘境?据说张飞睡觉的时候都睁着眼。企业也必须睁大“张飞的眼睛”,不仅看到自己地盘上的变化,还要注意其它市场上的变化。企业必须放出更多的侦察兵,以及更多的远征军,到外边建立根据地,用更灵活的机制不断创新,适应新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

谷歌为什么建了个母公司Alphabet,不就是为了避免创新的窘境吗?

大数据道理上其实也是一样的。

3、克里斯滕森 《创新者的解答》

这是一本更为实操性质的书,作者讲了防守的策略,也讲了进攻的策略,初创企业不可能一上来就采取正确的策略,不过,没关系,只要方向正确,前进道路上多走了弯路,也是无伤大雅的。方向是什么呢?方向是你必须找到可以低价盈利的商业模式。你得先挣到钱,然后才能生存下来,才有可能以后挣到大钱。你要选择对手的薄弱环节,找到破坏性的定位,也就是那种你的对手不屑一顾、乐得放弃,但却大有可为的“空白地带”。

4、马特.里德利 《自下而上:万物进化简史》

这本书的视野更为广阔,阿什顿讲的是个人的创新,克里斯滕森讲得是企业的创新,而里德利建讲的就是整个系统的演进,从这本书中,你能读到,无论是经济、思想、教育,还是货币、宗教、互联网,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人类从本性上就是一种有创新本能的物种,这一天性造就了我们巨大的进步。

就写到这里吧,希望于你有启示,虽然笔者从事的是大数据的相关工作,但其实创新的思想是跨行业通用的,欢迎分享!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oXieLearnPython/p/9461733.html

时间: 2024-10-31 01:26:10

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大数据创新?的相关文章

广东工业智造大数据创新大赛

competition questions and data guangdong_defect_instruction_20180916.xlsxguangdong_round1_submit_sample_20180916.csvguangdong_round1_test_a_20180916.zipguangdong_round1_train1_20180903.zip Solutions Using Kaggle cat and dog classification code,even u

创新发明原理(TRIZ)与大数据(科技的大爆炸是必然的)

我们现在言必谈互联网+,大数据,这是非常好的东西,但我们在谈的时候,我觉得还是要去学习,去做,因为只有做了才能成为现实.大数据并不是今天蹦出来的,很早以前就有人做,例如,我前面一直推介的TRIZ理论,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大数据的杰出作品:TRIZ是建立在对上百万件发明专利分析的基础之上.阿奇舒勒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在没有现代数据分析工具的情况下,进行数据挖掘,并最终得出了创新发明问题解决模型.这个模型最大的优势就是天生就具有可操作性,实操性.当然,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也是大数据的一种普遍性特点. 现在的

商业银行大数据六问六策(2)

大数据等同于数据仓库吗? 如前所述,商业银行是否具备大数据能力,应依据数据及数据分析系统所发挥的具体效用来判断.以“显著提升数据分析和商业决策的效率”,“显著提高对客户的理解与认知能力”,“低成本.批量地实现较高水准的个性化客户服务”三条标准来衡量,目前商业银行数据仓库建设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 建设异构的数据仓库平台.多年来,商业银行的数据仓库以存储业务.交易数据为主,因此采购了存储成本较高的专业数据仓库服务,数据在进入仓库之前的ETL规则相对比较严格,并采用了“时间换空间”的策略进行主

中科院 | 大数据的力量来自“大成智慧”信息时代大数据的再认识

文章出处:http://www.thebigdata.cn/YeJieDongTai/29119.html 大数据已成为媒体与大众关注的新技术,大数据的应用也预示着信息时代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但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首先从"信息时代新阶段".数据文化和认识论的高度阐述了对大数据的理解;接着通过对驱动效益和大成智慧的解释,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大数据的价值和效益,并从复杂性的角度分析了大数据研究和应用面临的挑战;最后对发展大数据应避免的误区提出几点看法. 1 大数据兴起预示&

追本溯源 解析“大数据生态环境”发展现状(CSDN)

程学旗先生是中科院计算所副总工.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网络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本次程学旗带来了中国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基础问题方面的内容分享.大数据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是对于大数据的认知大都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大数据是一类资源.一类工具,其实“大数据”更多的体现的是一个认知和思维,是一种战略.认知和文化. 以下为分享实录全文: 一年多来,通过组织中国大数据技术大会.CCF大数据学术会议以及各类大大小小的应用峰会与学术论坛,结合我们科学院网络数据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所承担的与大数据相关的重大基础课

【PPT&视频】《陈新河:万亿元大数据产业新生态》——央视网大数据名人讲堂之大数据产业系列

[PPT&视频]<陈新河:万亿元大数据产业新生态>--央视网大数据名人讲堂之大数据产业系列 原创 2016-07-16 陈新河 软件定义世界(SDX) 热门下载(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下载]2015中国数据分析师行业峰会精彩PPT下载(共计21个文件) 因微信限制,部分图不能显示出来,高清完整版全文请扫描二维码,见每篇文章底部专栏 <陈新河:万亿元大数据产业新生态>--央视网大数据名人讲堂之大数据产业系列 嘉宾介绍 陈新河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 Talking

专利:结构化大数据通信协议

发明专利技术 结构化大数据通信协议 发明人:樊永正 [email protected] 技术领域 结构化大数据通信协议是一种通信协议,也是一种让数据成为合格的结构化大数据的技术.结构化大数据通信协议也类似于ETL,ETL是处理现有的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据的问题,而结构化大数据通信协议是在设计信息系统之初就开始预防数据产生问题.ETL是为数据治病,结构化大数据通信协议是预防数据产生疾病.ETL是对现有技术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小修小补,结构化大数据通信协议提出了新的数据处理方案.结构化大数据通信协议也是一

大数据时代已来,开发者该如何出击?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作为当今信息化发展的新兴技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如果将它们看做是我们身体,大数据则是这些触觉到外部信息的存储集合,而数据库则好比人的大脑的记忆系统,没有了数据库就没有了记忆系统. 数据指数级增长时代已经来临 易安信公布的第三期全球数据保护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增幅达569%.权威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未来中国将成为全球数据中心.IT技术的持续创新促使大数据时代加速到来,在此

大数据是什么

大数据是什么 大数据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大数据是指无法在有限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目前,业界对大数据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大家普遍认为,大数据具备 Volume.Velocity.Variety 和 Value 四个特征,简称"4V",即数据体量巨大.数据速度快.数据类型繁多和数据价值密度低,如图 1 所示.下面分别对每个特征作简要描述. 大数据特征 Volume:表示大数据的数据体量巨大. 数据集合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