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内媒体报道,富士康旗下工业富联公司于6月8日在上海挂牌,招股书显示,工业富联IPO发行股份数为19.695亿股,发行价为13.77元,总共募集资金272.53亿元。本次IPO衍生出了大量的话题,先是打破中国A股审批速度的最快纪录,挂牌之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又大涨44%,一跃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此外,战略投资者也是豪华阵容,相关数据显示,有20家战略投资者共认购5.91亿股战略配售股,对应募资资金为81.35亿元,其中包括国内互联网三巨头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同时,也包括中国中车、中国铁路、中央汇金资管公司等国家队企业,如此规模的友军,算是给足了郭台铭面子,这位年近七十的倔强企业家正忙着庆祝“富士康投资大陆30周年”活动,同自己的老兄弟、老伙伴们一起回忆往日的峥嵘岁月,也告诉年轻一代员工:富士康是如何从台湾公司一步步成为大陆企业的,满目荆棘、路途坎坷,乃至充满传奇色彩。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代工企业,但时过境迁、岁月流传,古老的制造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的变化,郭总裁一直试图转型,目光坚毅地嘱咐员工:富士康不是一家代工企业,而是一家靠谱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工业富联A股上市,获得BAT和国家队的战略投资,大家正在用钱支持富士康持续转型。制造业的重资产,涉及到人力、土地、设备、客户关系等问题,如今富士康三十而立,他们的成长之路,由台企业变陆企,颇值得回味。
时过境迁,助推富士康缓慢转型
虽然中国A股水深,深不可测,但最起码,从现在的状况看,资本市场还是非常欢迎富士康的加入,经过30年的资本积累,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黄金母牛,2017年营收已然达到10169亿元人民币之巨,员工最高峰达到120万,他们组装了70%以上的iPhone手机,也曾服务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以及任何有头有脸的电子科技厂商,最奇妙的事情莫过于,面对富士康,常常高高在上的客户常常会品牌更迭、香消玉损,而代工大王的称号则永远属于郭台铭和其遍布全球的产业园。这位来自台湾的企业家,强大而温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坚持“低调赚钱”的路线,而且向客户承诺不建立竞争性的品牌,他强调富士康的品牌就是效率、品质和弹性,可以说,郭台铭选择了一条最苦最累最需要勤奋精神的盈利之路,一条很多人不愿意走的路,他却踏平了全部荆棘。
代工业利润相当微薄,他们是iPhone产业链中最后一环,承担着场地、设备、产能、来料品质、订单变化等一切的风险因素,利润率却仅有2%,相比之下,苹果则坐拥40%的利润,财报健康、现金储备充足。正是考虑到如此利润率和高风险,远非长久之计,而新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大陆投资环境、新一代员工心态的变化,让郭台铭和他的经营团队不得不忙着布局转型,但大象转身,何其困难?
自2010年开始,面对大陆投资环境的变化,郭台铭就毅然决定将富士康向内陆迁徙,这样他们就离开台湾更远了一些,全面×××于大陆地区。平心而论,广东沿海地区的工作节奏同台湾相仿,但河南、贵阳、鄂尔多斯等内陆地区则各有各的特点,好在富士康通过完善的制造系统,持续向本地输出有价值的工作理念,与其说富士康成为了一家大陆公司,倒不如说,富士康所到之处,地区经济都深受其影响。拿河南为例,他们早先是农业大省,出口额居中部六省末尾,大量的河南人口背井离乡,活跃于全中国的建筑业和家政服务业,正因富士康在郑州建立iPhone town,使得40万河南人口可返乡就业,同时,也把一片片枣树林改造成全球最风靡电子产品的制造基地,让越来越多的河南人找到土地之外的谋生手段,这或许才是富士康之于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此外,郭台铭自诩创造性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他认为BAT可以谈互联网+,但自己的制造企业应该是+互联网,富士康会配合中国制造2025计划坚持实体制造经济,但要充分利用自动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科技来全面升级制造业。
曾几何时,旗下120万员工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儿,尤其会让人产生“山大王”的错觉,但管理数量如此庞大的员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儿,用工成本更是天文数字,郭台铭回忆说:他希望员工们都能吃上鸡腿,但不得不要购买大冰箱,因为采购部门需要从周一到周五买下全深圳的鸡,才够员工们周六每人一只鸡腿,如此因人多出现的奇葩现象在富士康已经见怪不怪,更加尴尬的是,中国大陆员工的薪水正持续走高,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进入工厂,加之,中国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就业环境日益丰富,出现了快递小哥、外卖、滴滴司机、直播网红等越来越多的新工作岗位。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作不再具有竞争力,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谋求转型,而工业互联网正是其转型最重要的工具,没有之一。
工业富联,助富士康成百年企业
现在,富士康在大陆共建成超过50个园区,不单深圳、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其整洁的园区,连兰考、廊坊、鄂尔多斯这些三四线城市也都耸立着上千亩的富士康园区,如前文所述,富士康园区全面覆盖大陆是一个“相互成全,Win-Win”的事儿,内陆地区提供给郭台铭相对廉价的土地、优惠的政策,而富士康则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服务行业,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输出产品、交税的同时,也向社区输出了大量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人才。如今富士康单独剥离出云、存储设备、服务器制造等业务,组成工业富联公司,挂牌上市,之于大陆区域经济发展绝对具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或许,这正是百度、阿里、腾讯和国家队企业联合投资最重要的原因。
地球人都知道,自动化、智能化是未来制造业的大趋势,早在2011年,郭台铭就高喊“三年建造100万台机器人”的策略,显然,百万机器人计划已然成为商业烂尾计划,但不可否认的是,富士康的自动化产业从未停止,他们不但搭建起上千条半自动化iPhone生产线,也在大数据、云计算方面做出大量的布局。传说郭台铭和孙正义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在日本机器人高峰论坛上惺惺相惜,随后软银研发出售价高达1000万美元的机器人,而郭台铭毫不犹豫地订购了10台,再次完善自己在台北的熄灯车间。事实上,笔者之所以喜欢谈论制造业的社会意义,正在于他们对社会人才体系的影响,拿富士康来说,他们是一个金字塔形的企业,大陆板块下,代工帝国中,说郭台铭是“皇上”有点过,但至少也应该是省长级别的,企业里充满着美国MBA、海归博士、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等,同时,这家企业培养出了大量的中产阶级,“进了富士康,直接奔小康”是富士康园区周围最实在的标语之一,而上百万个工作岗位则提供给低学历、低技能或者需要临时工作的人群。
基于此前的报道,富士康远非完美的企业,更不妄谈伟大,但瑕不掩瑜,我们也实实在在地感受着这个“大陆企业”的变化,以及他们之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富士康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顺祝中国制造企业长寿百年。(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skysfw/2127859
时间: 2024-10-16 0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