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些朋友因为共同的兴趣走到了一起,在讨论群里聊的不可开交。完全没有情感在里头,纯粹的物质推理。在这个还未定论的领域,最喜欢的是大胆想象。
将复杂的人倒退至出生时,就应该是一个智能体。这个智能体分为两部分:大脑系统和IO系统。如果假设把婴儿的大脑放到羊羔身上能产生智能,那么我们思考的核心方向就是大脑系统了。不管半人猛犸是否能活着并且不是弱智,我都希望他活着。
在工业自动化中存在“反馈”一词,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确实有它的影子。但是我把它拆分分别放入大脑系统和IO系统。其中,IO负责数据的输入和执行,操作系统负责时时分析,输出指令。这种一来一回就表现出了“反馈与矫正”了。
虽然在AI领域,分为很多学派,诉其差别,都是在智能体的实现手段上。不论是神经网络系统,还是数学符号系统都归属为此。我认为,数学符号可以表示数据,同样神经系统也是在表示数据。计算机显然归为数学符号派的产物。从1与0的与或非逻辑关系,到冯诺依曼体系,再到当前的大数据运算。做的都是堆积规则, 而这种行为是人为的。不论计算机的世界有多么逼真,终究是与或非关系。我并没有了解过神经网络,从字面意思出发,从感官上理解,应该是使用了生物形式代替了数学符号,有类似基础数学关系的神经运算,然后构建一个基于基础关系的数据大厦。如果我感官上的理解是对了,那么无疑此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这两者都没有走到人工智能的核心层次上来。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觉得计算机完全没有智能。但是我突然感觉,不能这么下结论。因为我突然觉得,我们人跟计算机有些很奇妙的相似之处。计算的基础就是数学加法。
那我们的人类的基础是什么?不管它是什么,一定存在着。那么,我们人也是建立在几个基础规则上堆积的数据大厦而已。从这点上看,与计算机世界是一样的。区别点在于,一个是外部构建的,另外一个是自行建立的。人类的社会关系加速了知识大厦的建立过程。可以想象,文明就是一台超级计算机。
所以,我的同行们,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不去那么辛苦的写程序,转而设计智能操作系统,将数据大厦的构建工作,交给机器自己来做。
大家还讨论了灵感,关于这点,都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为两种,灵感高于智能,和灵感属于智能。我持后者看法。我觉得可以将智能拦腰斩为两段,一是运算产生指令前,二是执行指令。大脑的运算需要数据,这些数据有通过感官系统收集到的,也有系统之前存储的。其中感官系统包含五感系统以及未知的人体感官系统。灵感就是数据运算过程中逆向推理产生的新的数据关系,并且这种数据关系是这个智能体没有接触过的。这种“未接触过”的范围是智能体本体。一旦产生了灵感,就意味着新的数据关系的诞生,而这种诞生的新数据关系往往能够合理的解释当前的困惑。人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灵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如果一个个体被定义为智能体,就应该有产生灵感的能力。不过作为智能体的人类,要创造弱智的智能体也是可以是实现的。但从个人观点来看,我希望人类创造的智能体应该要优于人类,最终我们要相互取长补短,甚至结合为一。
人的智能载于人体,人体由细胞构成。信号传导丰富多彩,光我们认知的就有,电信号,化学信号,声音信号。还有很多我们不曾了解到的。智能体虽然结构复杂,但是我相信基础都是及其简单的。物理学都在努力统一理论,我们这个领域又何尝不可。另外,产生统一这样思想本身就验证了复杂归于简单的道理。
类人脑引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