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教堂与集市》有感

最近草草的读了一遍《大教堂与集市》,坦白的说并没有完全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对其中的一些论述性的内容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但里面有些内容还是很让我有所感触。

所谓大教堂,按我对书中的理解,是值得传统模式下(相对开源软件)的开发模式:最终产品是被计划好的;而所谓集市则是指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的开发模式:最终产品是参与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它可能是按照发起人的意愿往一个方向走,但最终的结果绝对不是发起人能预见或计划到的。

  • 对大教堂和集市模式的看法
    很难说两种模式到底谁好谁坏(虽然作者显然是更认同集市模式的,显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偏好的公允的)。对商业软件,我各人还是更倾向于教堂模式,毕竟产品的定位和功能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计划(至少在一定时期之内,比如三年、五年),它是很难最终为客户所接受和使用。但两种模式并不是完全对立;它们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现在的软件,其复杂度相比十年、二十年以前已经是N个数量级的提升,我并不认为有任何公司和各人能真正做到对最终产品能像建造一个大教堂那样做好完全准确的计划并保证最终的产品能完全符合最初的设计。比较现实的做法可能是采用大教堂模式的思路规划产品,采用集市模式的方式来实现、修正产品。
    商业软件中现在已经不可避免的使用一些开源软件,对这类软件的开发,集市模式虽然非常有效(考虑到优秀开源软件高质量的参与者和极大规模的用户群体),但如果所有者能抛弃对两种模式完全对立的观点,适当的借助教堂模式来保证开软软件发展(引入新功能)和发布,则对自己和用户来说都会是一个好事。
  • 关于集市模式的前景
    作者对集市模式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书中也对集市模式的特征和关键工具做了很充分的讨论和总结,对进一步推进集市模式的普及和发展是相当有益的。但集市模式是否只能在开源软件中使用呢?或者开源软件是采用集市模式的必要条件么?显然集市模式需要高质量的参与者和规模性的使用群体才能发挥极大的作用,但开源是一个必须选择吗?作者很推崇黑客文化在集市模式中发挥的作用,而黑客(hacker)文化的发展是和开源紧密相连的(书中很严肃的区分了hacker和cracker),但这能说明开源是其必要条件吗?在我个人看来,高质量的参与者和一定规模的使用群体是必不可少的,但开源与否或许对集市模式的使用并不是必须的吧。
  • 礼物文化
    书中一再提及礼物文化并指出这是黑客文化中得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点很让我有所感触。礼物文化强调的是贡献者愿意无私的分享,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或许现在看来还过于乌托邦了(除了在真正的黑客圈中?至少我并不算是黑客也没有觉得自己又能力成为一名黑客),但我想这或许正是现在尝试颠覆一切的大数据时代想达到的最终结果之一?一切都应该是为了方便别人、方便大众;最终的结果一定要是能让别人接受的礼物。
  • 效率与资源的稀缺性
    书中提到集市模式的效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集市模式的效率除了体现在高质量参与者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大规模用户(测试)群体的反馈之上。从传统的思维来看这是一个悖论:同一个bug或需求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为之付出了重复劳动,这是一个严重的浪费。但集市模式却把着作为一种高效的方法加以利用。这点应该是对资源稀缺性的一种颠覆性认识吧。在传统模式下认为是稀缺的资源(人力、计算力甚至电力等)在集市模式中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了,与此相反,集市模式会把这些资源认为是无限的可以免费使用的资源(所谓后稀缺时代),从而可以通过极高的并发的方式推出新的功能和稳定的版本,并最终让所有用户都受益。
  • 态度和能力
    书中提到说“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有趣的事自然会找上你”,书中也说了态度并不能代表参与者的能力。这真是两个有趣的概念。要成为黑客到底是应该先有态度呢还是先有能力呢?或者到了某个阶段,自然而然二者都具备了呢?显然集市模式和教堂模式都希望参与者能同时具有二者!

集市模式确实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妨尝试把它作为对以前习惯了教堂模式的一种补充。要真正要理解它并不容易,但至少应该去尝试使用其中的一些理念和工具。

时间: 2024-10-10 22:13:26

读《大教堂与集市》有感的相关文章

读<反欺骗的艺术>有感

月初收到了csdn寄来的书<反欺骗的艺术 ---- 世界传奇黑客的经历分享>. 之后就把书放床头, 每天晚上看上一会.直到今天, 才看完了这本书.挺有感触的. 之所以当初选择看这本书, 完全是被作者吸引来的.凯文·米特尼克((Kevin David Mitnick,1963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有评论称他为"世界头号黑客".他在15岁时就破解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成功,在他16岁时就被逮捕,他也因此而成为了全球第一名网络少年犯.)而如今, 这位历史上最令FBI头痛的计算机

一本好看的书————《反欺骗的艺术——世界传奇黑客的经历分享》

??      參加了csdn举办的活动,我有幸得到了这本书--<反欺骗的艺术--世界传奇黑客的经历分享>.该书的作者可谓大名鼎鼎(以前臭名昭著),他叫米特尼克,号称世界头号黑客.以前有着"显赫的战功",以前是历史上最令FBI头痛的计算机顽徒之中的一个.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写黑客供方技术的书籍.细致读了几页发现书中讲了黑客技术中"人的因素".的确,眼下的技术的发展趋势,让我们越来越重视技术本身.而一个个残酷事实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安全问题是

《反欺骗的艺术》读后感

为了配合CSDN的读书送书活动,在收到此书后第一时间就翻阅起来,正好利用3天假期时间进行了阅读并写下这篇读后感,假期也因此变得充实起来. 书的全名为<反欺骗的艺术--世界传奇黑客的经历分享>,原书的作者是有世界第一黑客之称的米特尼克,而译者为我们所熟知的潘爱民博士,从作译者的强大阵容来看,相信这本书的质量一定上乘. 当我刚拿到书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反欺骗的艺术>,觉得有点茫然,不知道这本书究竟是讲什么方面的内容,而当我看了序言以及里面的"故事"的时候,

《反入侵的艺术——黑客入侵背后的真实故事》书评

说是书评,但限于本人词穷,表达能力也有限,叫读后感或许更好一些. 一. 前言简介 凯文·米特尼克(Kevin David Mitnick),世界范围名声最大,影响最高的黑客,没有之一. Mitnick也许就是黑客的代名词.美国司法部仍然指责他为"美国历史上头号电脑犯罪通缉犯".他的所作所为被记录在两部好莱坞电影当中:<Takedown>和<Freedom Downtime>. 15岁时,Kevin Mitnick用打工赚的钱买了一台计算机,当他"闲逛&

我读经典(6):读《文明之光》有感

什么是文明?如果突然问大家这个问题,那么你可能会不知如何回答,感觉这是一个只可意会但不可言传的概念. 在新书<文明之光>中,吴军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答案.继<浪潮之巅>和<数学之美>之后,吴军老师又出力作<文明之光>,将世界各地的主要文明为我们一一呈现和讲解.整套书现在出了第一册和第二册,加起来一共有16章.在这16章中,作者基本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最古老的古埃及文明讲起,一直到美苏在航天方面的竞争为止,为大家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历史画卷.全书文笔流畅.语言优美.

读《何谓文化》有感

一.文化到底是什么? 最近在看余秋雨先生写的<何谓文化>,虽然自己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感觉还是从中学到了一点东西,想要记录下来,.也让我开始思考一些生活中的文化. 既然说何谓文化,那就需要对文化来做一个定义,余秋雨先生的定义是: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这个定义里面有几个关键词语,分别是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语,文化差异,可是这个文化差异的直接体现就是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经常会听到不少跨国婚姻,因&qu

读《软件随想录》有感

今天拿到Joel的<软件随想录>,读了一个章节,章节题名--我的第一次BillG审查. 这个章节中,Joel讲述了他在微软任职"excel"Program Manager时的经历.这里说到的BillG审查,说的就是比尔盖茨会审查报告.众所周知,比尔是个程序员出身的Boss,在微软中一直扮演的就是教父级的人物.但是好像看来这个BillG审查有点事必躬亲的味道. 今天,我们已经反复地通过各种论点来支撑了,一个Boss事必躬亲必然会导致其他职业的无能.但是Bill为什么还要审核,

我读经典(4):读《打造Facebook》有感

我第一次听说Facebook,是在用了国内的人人网很久之后.从上大学到研究生毕业,我几乎每天都要上人人网,发发日志.照片,看看其他同学有什么动向等等.个人感觉人人网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QQ舒服多了. 某一天,我读到了一篇文章,主题是有关人人网的.文章里面说,人人网是中国的Facebook.这时,我便对Facebook产生了兴趣,接着上网去百度了一把,才知道它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于2004年2月4日正式上线,其主要创始人为美国哈佛大学的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很有意思,比

知物由学 | 基于DNN的人脸识别中的反欺骗机制

"知物由学"是网易云易盾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词语出自汉·王充<论衡·实知>.人,能力有高下之分,学习才知道事物的道理,而后才有智慧,不去求问就不会知道."知物由学"希望通过一篇篇技术干货.趋势解读.人物思考和沉淀给你带来收获的同时,也希望打开你的眼界,成就不一样的你.当然,如果你有不错的认知或分享,也欢迎通过邮件([email protected])投稿. 以下是正文: 本文作者:ArturBa?maga,YND的AI专家. 想象一下,只需使用脸部即可解

第8周读书笔记-读《编程珠玑》有感

读<编程珠玑>有感 <编程珠玑>(后文简称<珠玑>)在序章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找出问题的独特性质.二是一个富有意思的小题目:"如何在1MB内存内对0~10^7内若干元素组成的集合内的整数进行排序(10s内)".一开始我想到的是归并排序,但是书中提出可以利用位图的位向量,不用考虑任何排序算法,只需要遍历两次即可,忽然就有茅塞顿开之感,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就可以对一些思想窥见一斑:位图数据结构.简单的设计.时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