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上看文《你团队里有几条鲶鱼》与反驳文《团队是团队,鲶鱼是鲶鱼》。此二文中都讲到一点,许多程序员是闷瓜型。
没错!从表面上看,从里子看,几年工作下来的程序员,在工作状态都变成了所谓的“闷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工作状态下”。程序员所做的工作是需要精力高度集中,有时候一上午不喝一口水,不去一趟厕所的工作。所以“闷瓜”不是偶然,是必然。
程序员的工作状态一般是在集中讨论或者有特定方案之后才动手的,那么这个阶段一般是一个加工和验证阶段,需要集中精力,快速的,麻利儿的验证方案的有效性。如果讨论会上没有拿到具体实施方案,那么在工作的时候也是在集中精力找方案,哪有闲暇时间去聊聊天,喝喝茶,赏赏风景,交流交流,沟通沟通。
所以,程序员的“闷瓜”不是性格,是工作状态。
那么,又有人说很多程序员生活中也是“闷瓜”,不爬山,不打球,周末闷在宿舍敲键盘。So,你知道时间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些时候,真的不想浪费时间去爬山,去打球,可以静心享受听音乐,写代码,学习新技术。况且,程序员似乎也没有那么多完整的周末哩。
程序员的工作和其他职业的工作不一样,体现在工作、思路的连续性上。工厂流水作业上班的朋友,即使是三班倒,也还有全身心投入睡眠和娱乐的时间,因为当前的工作量、生产量够了就可以休息了,毫无顾忌的吃喝拉撒玩儿和睡;销售部的同事也会有个周月季度年的销售目标和任务,无论如何,目标达成即可;就连平时项目中与程序员并肩作战的美工,只要按照要求作图工作完成就可以嗨皮了。再看看程序员的工作的,一个项目,小则数月,大则数年,代码数以十万百万计,工作是连续不间断的,即使可以分阶段里程碑达成目标,那也是在一段时间内都是要闷头思考或者动手敲出来的。新技术要闷头学,有时候项目中遇到的问题现有技术解决不了,还要搞技术攻关。手脑并用心憔悴,你说程序员累不累。
累,只有这样闷瓜似得,懒得无聊说笑,懒得浪费时间旅游,利用晚上别人KTV的时间,还能提前完成明天的一点任务不是。
当然,闷瓜型的程序员有,但是我相信,入行前不是这样的。环境改变人是有道理的。
我前前后后在三家公司工作近6年,第一个公司,团队融洽,上下合一,因为是创业公司,所以每天都有新接触,工作时候闷头干,加班加点的干,算是个闷瓜,吃饭的时候反而多了话,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宇宙哲学,无所不谈。
第二个公司有些不一样,因为领导的强势气场和非专业,所以沟通不到一个点上,以至于天天强调沟通,结果是他说的我们虽能听懂,但是难以实施,飘得厉害,我们讲的他也不明白,自以为是,久而久之,我们无言以对,很难讲清,领导却以为程序员是闷瓜性格不愿沟通,带着去KTV唱的挺嗨,回来还是没法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目前,所在的公司属于第三次创业,团队的基因决定了沟通无障碍,工作状态该闷瓜就闷瓜,闷头干,因为几年的磨练下来,即使重新组合新的团队,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做大做强,这样的团队定位有方向,有能量,有灵魂人物,大家努力打造未来,规正公司需要的态度,剔除害虫,保留个性,即使闷瓜也有价值。
与其说程序员是个闷瓜,倒不如说,别把团队打造成闷瓜型团队。
程序员可以闷骚,但不是闷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