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篇文章中对国子监评价极高,乐帝与朋友相约周末游玩,前一日遍搜国子监可玩之地,不成想搜出汪曾祺的一篇散文《国子监》,文中提到:
然而辟雍殿确实是个美丽的、独特的建筑。北京有名的建筑,除了天安门、天坛祈年殿那个蓝色的圆顶、九梁十八柱的故宫角楼,应该数到这顶四方的大花轿。
看到如此评价,乐帝更要一探究竟。国子监与雍和宫、地坛公园都相距不远,国子监与孔庙相依而建。孔庙中并排四列碑亭,多是乾隆皇帝所立,与朋友谈及乾隆与雍正帝活法的差异,增添了一份抱负与机遇的复杂感情。
雍正帝看着康熙帝稳固江山,自身又从宫廷斗争中取胜,满怀忧患,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在位十几年便驾鹤西游。
乾隆帝则看到雍正“费力不讨好的下场”,恰逢前几代积累,内忧外患均不存在,可谓“三毛的奶奶”都能当皇帝。在这个时候,遍游大好山河,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可谓活的好不痛快。也在此间,国子监得到空前重视,文人得以更有自豪感。
想来汪曾祺这样的文人,来到帝都,相比故宫这种象征权力的建筑,肯定更加对读书人圣地国子监有独特感情,这是汪曾祺的活法。
游完孔庙与国子监,匆忙赶场去参加一场读书活动,嘉宾是《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其嫁作意大利人妇,花十五年写成《罗马人的故事》15部,其中艰辛付出无法猜测,在现场听其讲演与作答,处处散发着睿智与谦卑,乐帝怀着崇敬来瞻仰作者,心中又多了一份敬畏。许是每个人活法不同,又哪有高尚与卑微的分野呢。
前一阵生活颇为混乱,在这种境遇下,心灵的慰藉就显得颇为重要,抓到稻盛和夫所著《活法》,如同救命稻草,遍读以后,得出结论,此书虽大卖,却并无高深道理,随手一本鸡汤书,都可以涉及这些概念。
那为什么大家还在读呢?无名作家与成功企业家的说服力总是不同的,特别被冠以“经营之神”后,老先生以人生阅历为蓝本,讲述朴实道理,值得回味。
对于一个人活着最根本的问题:人生的意义。老先生首先做了解答:提高身心修养,磨练灵魂。
老先生经营的准则,以做人的准则为基准,做正确的事,走正道,不逾矩,的确在纷繁的利益之中,道理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
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他问题相对来说,极为简单了,先生谈到做事,总结了三点:乐观的设想,悲观的计划,愉快的执行。全书大部分篇幅都在为上述三点做注解。
首先谈谈该如何乐观的设想,人生与心念一致时,强烈的内心渴望,将促使事情一定实现。做到这样,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往好的方向想。
这体现在如何看待困难上,一个人的可能性,代表将来的能力。根据现在判断自己,永远做不成新事情和困难的事情。乐观的态度应该是,哪怕无能为力,也只不过是现在无能为力,用动态的思想看问题很重要。
有了憧憬,还要量化几个问题:想法有多强烈?持续有多久?如何认真开展工作?
乐观的设想,与其谈设想,不如说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这个恰恰是很多事情的起点,假如实际方向与内心方向不一致,只能南辕北辙。
悲观的计划,则是在第一步基础上,更进一步,倘使在设想的基础上,能够高屋建瓴,对事情各个细节都能够预想得到,那么事情就一定能做成,看得见的可做成,看不见则做不成。
说到计划,乐帝两次考研心态各不相同,当年在天马山下,每日复习得过且过,不知12年那个“世界末日”会发生什么。当12年再次启程时,轻车熟路,凡事都能有个计划,娱乐、美食、交友、出游都能事事顺畅,且如愿以偿,来到如今之位置。一切都能看到,做起来只是将胸中竹展现于世而已。
谈及愉快的执行,老先生经历过大世面,自然将执行说的轻松了。而于我等凡夫俗子,行动则要在倾注热情的基础上,付出艰辛努力。
艰辛努力要认清,眼界再高也要脚踏实地,踏实重复简单工作,现实中每一天都要竭尽全力。从艰辛努力的平凡中,走向不凡老先生给出了现实之路:
- 对细小的事,想方设法进行改良,将超越得过且过、懒得想办法的人,后者仍然会继续“扫地”。
- 自我燃烧,把能量传递给他人,绝不在别人吩咐时开始行动,而是自己成为别人榜样。做富于能动性、积极性的人。
- 对于困难从单纯的原理、原则判断,百折不挠。
谈完做事,老先生作为商人,并没有想“独善其身”,而是提出“为他人服务”的理念,利他终利己。以利他之精神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几乎读所有大商人的著作,都会发现,好的商人首先懂得分享,睚眦必报充其量只是套中人。
读这本书,作者表现出深厚的哲学功底及文化底蕴,都使乐帝震撼与敬佩,所写道理却又简单明了,大道至简。
接下来,努力勤奋工作,心怀感恩之心,善思善行,诚恳反省约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