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火神的美丽人生 (http://blog.csdn.net/opengl_es)
本文遵循“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创作公用协议
Structs + Spring + MyBatis
Spring MVC + Spring + MyBatis
第一部分,都是请求分发;
1、Structs 靠 XML 配置来正确找到请求匹配的 Servlet 去执行,同时有或多或少的要求;
2、Spring MVC 靠注解,去指定包路径下,搜类文件?还是怎么个搜法,反正通过类前的 @Controller 以及其方法前的注解,匹配到对应的方法来执行,这种方式只需要方法和类前有注解,耦合低得基本可以不考虑,这算不算 Structs 1 到 Structs 2 飞跃 后的,又一次飞跃呢?事实上, Structs 2 已经不是 Structs 了,而是 webWorks 的升级。
第二部分,实际上 Spring 并没有参与实际的运行流转,只不过是当了把小工,在人家要用东西之前,就给准备好备用而已;这在当今内存足够大的情况下,无可厚非,以空间换时间,换得起;反过来讲,如果空间不足的时侯,这些弄一堆东西放那儿,确实影响性能,Anroid 上的 Spring 框架还没细研究过,不知道有什么新奇招数,别再因为它,现如今的 2G 内存的 Android 手机已经不再卡的状况,又被扭转了,也许是逼着 3G 内存时代的到来吧!
第三部分、Mybatis 前身叫 iBatis ,这次细看了映射的风格,自然多了,简单多了,难怪要重启个名字,要步入大堂了嘛。从栩置好的 SQL 到 Java 的接口方法实现动态注入,确实先进,而其本身还可以依托 Spring 再进一步注入,我了个去,完全不用管那些锁碎的事情了,走到门前,门自动开了,就端好奶茶送给客人品尝足矣。
实际使用发现,你还真不能把 Spring MVC 和 Spring 配到一起去,那样工作不了。因为 Spring MVC 自已内部维护着一份 Spring 的控制反转容器,所以这个 Spring MVC 即可以理解为,是Spring 出品的 MVC 框架,又可以理解为 这个MVC 框架里面已经内置 Spring 的依赖注入了,即有里儿,又有面儿,那么可以改写成:
Spring MVC + MyBatis 框架组合了,简称 SM ?或者 SI ?要么 SB ?随意吧
后附觉得重要的两篇官方文档:
http://mybatis.github.io/mybatis-3/zh/configuration.html#mappers
http://mybatis.github.io/spring/zh/getting-started.html
没有超链接,复制、粘贴一下,显得更重要吧。
这两篇文档说得不是一个事儿哟,不是同一文档的不同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