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连续持续下滑是通货紧缩的本质因素。近期发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式进入通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的问题,一定不是货币出了问题,而是经济结构内部的问题。
近期发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式进入通缩,数据表明4月份居民物价指数是1.8%,创18个月新低,低于此前市场2%的预期,而一季度的CPI是2.3%,三月份是2.4%;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更是低至-2.0%,一季度是-2.0%,三月份是-2.3%,已经连续25个月负值。
去年4月份即发博文论述,该文题目叫《进入信用通缩的时代》,当时是受到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价格暴跌的启发,由于经济低迷导致的需求急剧减弱刚刚从大宗商品开始,到今年这个需求低迷传导至普通的消费物价和服务价格。此后关于通缩的问题,有多篇文章论述。
今年年初至今,房地产价格全国各地量价齐跌的现象,也正在蔓延,这给正在孕育的通货紧缩从背后猛推了一把,让通货紧缩的趋势正式确立。
查阅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的涵义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不过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这种观点被称为“三要素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即所谓的“双要素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被称为“单要素论”。
尽管对于通货紧缩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无论争论如何激烈,物价连续持续下滑是通货紧缩的本质因素。
从表面上看,通货紧缩好像是央行货币发行太少了,但其实在信用货币时代,央行创造货币只是一个环节,那就是给商业银行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要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发放信贷,从而创造货币。因此,认为央行加剧了紧缩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而中国的商业银行从去年到今年信贷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是放缓幅度不大。央行数据显示,2014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2.1%。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9%,比年初增加3.01万亿元,同比多增2592亿元。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5.60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5612亿元。
M2的增速相对放缓,3
月末M2
增速比上年末低1.5
个百分点,央行的解释是,主要是由于上年同期货币增长过快造成基数较高。2013
年M2
增长呈明显的前高后低特征,第一季度末增速达到15.7%。此外,也与外汇占款同比少增、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相对有所放缓、金融债券发行量增大有关。2014
年第一季度M2
新增5.4
万亿元,虽然比增长偏快的上年同期有所减少,但按全年增长13%的预期目标估算,进度仍快于往年正常水平。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8%,上年同期是2.0%。
以上央行的解释看出来,今年一季度货币增速处在一个合理区间。也就是说从货币信贷的供给角度来讲,并未出现特别严重的紧缩,但是反应在物价上,为何会出现如此幅度的下滑呢?
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的问题,一定不是货币出了问题,而是经济结构内部的问题。
关键因素是经济下滑,经济的下滑主要表现在内部需求的不足,而内部需求不足又由于不同政治地位企业而出现了重大扭曲:这就是需要资金民营中小企业由于银行控制风险,而得不到资金,许多只能通过承兑汇票融资,资金大多流向了政府控制的项目,比如地方融资平台和一些产能过剩行业。
在宏观经济下滑的背景下,中央为了不让经济下滑出现硬着陆风险,采取了将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政策思路,也就是经济不能下落到某个界限以下。为了达到这个托底目的,中央政府先后出台各种政策为政府项目和国有部门进行信用担保,比如,年初发改委对城投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实行兑付担保;央行1月初扩大了对中小金融机构的SLF流动性支持承诺;4月银监会99号文明确信托股东兜底等;4月政府预算法修正也会未来省级政府发债创造空间,对现有城投项目的再融资提供来源,这些均降低了信用风险的扩张、蔓延,但是却持续将资源和资金投向了低效率的不产生现金流的领域,真正需要资金的民营部门出现了全局性的困难,而这些部门存在大量的就业和需求,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下滑,是导致经济进入通缩领域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老王认为,政府目前实行的经济区间调控思路,以及经济上下线的增长通道制,如果不做根本调整,出现的问题将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通缩。
(未完待续)
l 超强攻心文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