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宁!!!
参考链接:http://www.ituring.com.cn/book/885
随书答案。
1. 在测试一个使用joe和pass证书登录的Web应用程序的过程中,在登录阶段,
在拦截代理服务器上看到一个要求访问以下 URL 的请求:
http://www.wahh-app.com/app?action=login&uname=joe&password=pass
如果不再进行其他探测,可以确定哪 3 种漏洞?
(a) 由于证书在该 URL 的查询字符串中传送,因此,这些证书将面临通过浏
览器历史记录、Web 服务器和 IDS 日志或直接在屏幕上显示而遭到未授权泄露的
风险。
(b) 证书通过未加密 HTTP 连接传送,因而易于被位于网络适当位置的攻击
者拦截。
(c) 密码为一个包含四个小写字母的英文单词。应用程序并未实施任何有效
的密码强度规则。
2. 自我注册功能如何会引入用户名枚举漏洞?如何防止这些漏洞?
通常,自我注册功能非常易于受到用户名枚举攻击,因为用户可以选择自己
的用户名,并且应用程序不允许用户注册现有用户名。
应用程序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防止攻击者通过滥用自我注册功能来实施
用户名枚举攻击:
(a) 应用程序可以生成自己的用户名,然后在每名新用户提交了所需的个人
信息后向其分配一个无法预测的用户名。
(b) 可以在自我注册过程的第一个步骤要求用户输入他们的电子邮件地址。
然后,应用程序向用户发送一封电子邮件,该邮件包含一个 URL,用户可以使用
该 URL 继续注册过程。如果提供的电子邮件已注册,则在电子邮件中向用户通知
这一情况。
3. 某登录机制由以下步骤组成:
(a) 应用程序要求用户提交用户名和密码;
(b) 应用程序要求用户提交值得纪念的词中的两个随机选择的字母。
应用程序为何要求用户分两个阶段提供所需的信息?如果不这样做,登录机制将
存在什么缺陷?
要求用户提交值得纪念的词中的两个随机选择的字母,而不是整个单词,其
原理在于:即使攻击者截获了用户在一次登录过程中提交的所有证书,他仍然无
法使用这些证书再次登录,因为这时应用程序会要求用户提交另外两个字母。
如果应用程序在一个步骤中要求用户提交全部所需信息,那么它必须提前选
定随机选择的字母,而此时它并不知道正在进行验证的用户的身份。这意味着,
即使攻击者只知道值得纪念的词中的两个字母,他仍然可以通过重复加载登录表
单,直到应用程序请求那两个单词,从而使用截获的证书登录。
为避免这种缺陷,应用程序必须在用户每次成功登录后选择另外两个单词,
并将其存储在用户配置文件中,直到用户再次成功登录。当用户在登录的第一个
阶段确认自己的身份后,将从用户配置文件中检索这两个字母,并要求用户提交
相同的字母。这样,即使攻击者在一次登录中获取了用户证书,他仍然需要等待
非常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应用程序再次要求用户提交相同的字母。
4. 一个多阶段登录机制要求用户首先提交用户名,然后在后续阶段中提交其他
信息。如果用户提交了任何无效的数据,将立即返回到第一个阶段。
这种机制存在什么缺点?如何修复这种漏洞?
尝试猜测有效证书的攻击者可以轻松确定单个数据项是否有效。攻击者可以
利用应用程序的这种行为将蛮力攻击问题细分成一系列单独的问题。
要避免这种漏洞,可以要求应用程序即使在攻击者提交了无效数据项后仍继
续完成所有登录步骤,并在最后一个步骤完成后返回常规“登录失败”消息,而
不论是哪个数据项导致了登录失败。这样做可以显著增加攻击者使用蛮力猜测用
户证书时所需提交的请求数。
5. 应用程序在登录功能中整合了反钓鱼机制。在注册过程中,每名用户从应用
程序提供的大量图片中选择一幅特殊的图片。登录机制由以下步骤组成:
(1) 用户输入其用户名和出生日期;
(2) 如果这些信息无误,应用程序向用户显示他们选择的图片,如果信息有误,
则随机显示一幅图片;
(3) 用户核实应用程序显示的图片,如果图片正确,则输入他们的密码。
反钓鱼机制的作用在于:它向用户确认,他们使用的是真实而非“克隆”的应用
程序,因为只有真正的应用程序才能显示正确的图片。
反钓鱼机制给登录功能造成什么漏洞?这种机制是否能够有效阻止钓鱼攻击?
攻击者可以利用反钓鱼机制将用于猜测有效证书的过程划分成两个阶段。攻击者
可以通过两次完成步骤(1)来核实特定用户名和出生日期是否有效。如果两次
返回了同一幅反钓鱼图片,则说明猜测的证书肯定有效;否则即无效。攻击者可
以通过脚本攻击迅速遍历目标用户的所有出生日期,从而猜测出正确的值。
更糟糕的是,这种机制并不能有效阻止钓鱼攻击。克隆 Web 应用程序将收到用户
在步骤(1)中提交的用户名和出生日期,并可以将这些信息直接提交给原始应
用程序,以获取在步骤(2)中向用户显示的正确图片。如果告知用户通过该图
片来核实应用程序的真实性,则这种机制实际上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并可能导致
用户登录他们在其他情况下并不会信任的钓鱼网站。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andesk/p/10888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