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行为型)

思考问题:(模拟班游集体请假),学校规定:对于班游,学生提交的申请表,必须经过辅导员、系主任、院长、校长签名确认才能出游,现在由你来设计该业务模型模拟该需求,应该如何设计?



解答:很直观的一种想法:我直接设计一个学生类、一个申请单类RequestNote、一个辅导员类、一个系主任类、一个院长类、一个校长类,然后为每个类添加审核方法verify(RequestNote rn);

然后设定规则:

1. 当辅导员审核通过就调用系主任的verify方法,不通过就返回不再向下调用。

2. 系主任审核通过就调用院长verify方法,否则不再向下调用;

3. 依次类推;

很好,这已经是接近责任链模式了,因为已经形成了一条链;

可优化一下,你会发现上面辅导员类、系主任类、院长类和校长类都有一个公共的verify方法和下一个处理类的引用,为了规范和结构清晰,我们是不是应该设计一个抽象类,添加verify抽象方法和下一个处理类的引用,让子类继承呢?

但是下一个处理类怎么表示?你会发现除了学生,其他人的身份都相似都是领导Leader,所以设计一个Leader类,构造函数中传入下一个处理者的对象,添加一个verify方法和一个Leader引用(代表下一个处理类)

学生类的submitReq方法中调用一个Leader(辅导员)的verify方法,表示学生向辅导员提交申请(构造辅导员时需要先传入系主任对象,构造系主任时需要传入院长对象,构造院长时需要传入校长对象);



实例代码:

Leader抽象类:

package com.shusheng.chain.responsibility;

public abstract class Leader {

    Leader leader = null;//下一个申请表审核者
    //审核方法
    public abstract boolean verify(RequestNote rn);

}

辅导员类:

package com.shusheng.chain.responsibility;
/**辅导员类*/
public class Instructor extends Leader{

    public Instructor(Leader leader) {
        this.leader = leader;//下一个申请表审核者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verify(RequestNote rn)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辅导员,我审核通过!我将申请表提交给下一个处理者");
        return leader.verify(rn);
    }

}

系主任类:

package com.shusheng.chain.responsibility;
/**系主任*/
public class DepartmentHead extends Leader{

    public DepartmentHead(Leader leader) {
        this.leader = leader;//下一个申请表审核者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verify(RequestNote rn) {
        System.out.println("我是系主任,我通过该申请。我将申请表提交给下一个处理者");
        return leader.verify(rn);
    }

}
package com.shusheng.chain.responsibility;
/**学院院长*/
public class Dean extends Leader {

    public  Dean(Leader leader) {
        this.leader = leader;//下一个申请表审核者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verify(RequestNote rn) {
        System.out.println("我是院长,我同意该申请,我将申请表提交给下一个处理者");
        return leader.verify(rn);
    }
}
package com.shusheng.chain.responsibility;
/**校长类*/
public class President extends Leader{

    public President(Leader leader) {
        this.leader = leader;//下一个申请表审核者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verify(RequestNote rn) {
        System.out.println("我是校长,我批准通过!我将申请表提交给下一个处理者");
        return true;
    }

}
package com.shusheng.chain.responsibility;
/**模拟申请表*/
public class RequestNote {

}
package com.shusheng.chain.responsibility;
/**学生把申请表提交给辅导员*/
public class Student {
    /**提交申请表*/
    public boolean submitRequestNote(RequestNote rNote,Instructor instructor){
        return instructor.verify(rNote);
    }
}
package com.shusheng.chain.responsibility;

public class ResponsibilityChain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esident president = new President(null);//校长
        Dean dean  = new Dean(president);//院长
        DepartmentHead departmentHead = new DepartmentHead(dean);//系主任
        Instructor instructor = new Instructor(departmentHead);//辅导员

        RequestNote rn = new RequestNote();//申请表
        Student student = new Student();
        student.submitRequestNote(rn, instructor);
    }
}


目录结构:

输出结果:

时间: 2024-08-02 04:37:34

责任链模式(行为型)的相关文章

设计模式(13)--Chain of Responsibility(责任链模式)--行为型

1.模式定义: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对象的行为模式.在责任链模式里,很多对象由每一个对象对其下家的引用而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链.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发出这个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链上的哪一个对象最终处理这个请求,这使得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地重新组织和分配责任. 2.模式特点: 责任链模式通过建立一条链来组织请求的处理者,请求将沿着链进行传递,请求发送者无须知道请求在何时.何处以及如何被处理,实现了请求发送者与处理者的解耦.在软件开发中,如果遇到有多个对象可

[设计模式-行为型]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概括 名称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结构 动机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适用性 有多个的对象可以处理一个请求,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运行时刻自动确定. 你想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可处理一个请求的对象集合应被动态指定. 解析 形象比喻: 晚上去上英语课, 为了好开溜坐到了最后一排, 哇, 前面坐了好几个漂亮的MM 哎

行为型模型 责任链模式

行为型模型 责任链模式 Handler         处理类的抽象父类. concreteHandler         具体的处理类. 责任链优缺点 优点:         1.责任的分担.每个类只需要处理自己该处理的工作(不该处理的传递给下一个对象完成),明确各类的责任范围,符合类的最小封装原则.         2.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工作流程.如工作流程发生变化,可以通过重新分配对象链便可适应新的工作流程.         3.类与类之间可以以松耦合的形式加以组织.缺点:      

设计模式-行为型模式,责任链模式(10)

顾名思义,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这种模式给予请求的类型,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通常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依此类推. class Even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def __str__(self): ret

责任链模式 职责链模式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行为型 设计模式(十七)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职责链模式 意图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系 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责任链模式中,每个对象通过持有对下家的引用而链接起来,形成一条链条,串联起来多个处理对象. 在责任链模式中,请求在链上进行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 发出这个请求的客户端程序并不知道到底是哪一个对象具体的处理了请求 这使得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

行为型模式:责任链模式

文章首发:行为型模式:责任链模式 十一大行为型模式之四:责任链模式. 简介 姓名 :责任链模式 英文名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价值观 :责任归我 个人介绍 :Avoid coupling the sender of a request to its receiver by giving more than one object a chance to handle the request.Chain the receiving objects and

JAVA设计模式(13):行为型-责任链模式(Responsibility)

定义 将能够处理同一类请求的对象连成一条链,所提交的请求沿着链传递,链上的对象逐个判断是否有能力处理该请求, 如果能则处理,如果不能则传递给链上的一个对象. 场景: 打牌时,轮流出牌 接力赛跑 大学中,奖学金审批 公司中,公文审批 开发中常见的场景: Java中,异常机制就是一种责任链模式.一个try可以对应多个catch,当第一个catch不匹配类型,则自动跳到第二个catch. Javascript语言中,事件的冒泡和捕获机制.Java语言中,事件的处理采用观察者模式. Servlet开发中

5 行为型模式之- 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介绍: 责任链模式是行为模式之一,什么是"链"?我们将多个节点首尾相连,就形成了链,对于链式结构,每个节点都可以拆开再重新连接,因此链式结构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将这样一种结构应用于编程领域,将每一个节点看作是一个对象,每一个对象拥有不同的处理逻辑,将一个请求从一个链的首端发出,沿着链的路径依次传递给每一个节点对象,直至有对象处理这个请求为止,我们将这样的一种模式称为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的定义: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

责任链模式-对象行为型

原理 在责任链模式里,很多对象由每一个对象对其下家的引用而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链.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发出这个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链上的哪一个对象最终处理这个请求,这使得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地重新组织和分配责任. 组成 责任链模式涉及到的角色如下所示: ● 抽象处理者(Handler)角色:定义出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如果需要,接口可以定义出一个方法以设定和返回对下家的引用.这个角色通常由一个Java抽象类或者Java接口实现.上图中Handler类的

(行为型模式六)责任链模式

package com.eyugame.modle; /** * 责任链模式 * * @author JYC506 * */ /* 事件接收者 */ public abstract class EventReceiver { private EventReceiver nextEventReceiver; 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EventReceiver nextEventReceiver) { this.nextEventReceiver = next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