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买过《TCP/IP详解》3卷,当时可能根本没看,也可能是看了又忘了,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当时的书也当做废品卖了。
卖书时的感觉貌似是,买了太多的书,基本都没看,搬家搬来搬去的麻烦,不如从网上看些资料来的直接,三箱子书都卖了,有很多书都是当年颇有名的,书的范围也很广。
单说语言层面,其实当时没有理解语言的精髓,甚至把开发工具的熟练使用当做学会语言,现在还记得的,买过的有各种《开发人员指南》:Delphi、C++Builder、VB、ASP、JBuilder、C#;现在想来也是不可想象,范围太广,简直是玩票。
现在不买书了,基本都是借书,反而完整的看了很多本书。
最近想看看关于“TCP/IP”的书,藉此了解很多基础框架都会涉及到的通讯的完整过程,这些过程在操作系统层面的反映。也是做一个项目中用到了对于IP地址的范围表示法: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bnetwork#Subnetting,以及别人介绍的一本书《Wireshark网络分析就这么简单》的影响。
有书评推荐《图解TCP/IP第五版》,1994年第一版,日本人写的书,就看了一下,貌似和很多年的感觉差不多,依然看不下去,不看似乎也懂,看了也还是达不到深刻和细致的程度,貌似还会很快忘却,也许读这样的书本就该是这样的感觉。
姑且先这样认为,同时打字记录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也算一个记忆。
第一章 网络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出现的背景
1.1.1 计算机的普及与多样化
1.1.2 从独立模式到网络互连模式
1.1.3 从计算机通信到信息通信
1.1.4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计算机与网络发展的7个阶段
1.2.1 批处理
1.2.2 分时系统
1.2.3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1.2.4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
1.2.5 互联网的普及
1.2.6 以互联网技术为中心的时代
1.2.7 从“单纯建立连接”到“安全建立连接”
1.2.8 手握金刚钻的TCP/IP
协议
1.3.1 随处可见的协议
1.3.2 协议的必要性
1.3.3 协议如同人与人的对话
1.3.4 计算机中的协议
1.3.5 分组交换协议
协议由谁规定
1.4.1 计算机通信的诞生及其标准化
1.4.2 协议的标准化
协议分层与OSI参考模型
1.5.1 协议的分层
1.5.2 通过对话理解分层
1.5.3 OSI参考模型
1.5.4 OSI参考模型中各个分层的作用
OSI参考模型通信处理举例
1.6.17层通信
1.6.2会话层以上的处理
1.6.3传输层以下的处理
传输方式的分类
1.7.1 面向有连接型与面向无连接型
1.7.2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
1.7.3 根据接收端数量分类
地址
1.8.1 地址的唯一性
1.8.2 地址的层次性
网络的构成要素
1.9.1 通信媒介与数据链路
1.9.2 网卡
1.9.3 中继器
1.9.4 网桥/2层交换机
1.9.5 路由器/3层交换机
1.9.6 4-7层交换机
1.9.7 网关
现代网络实态
1.10.1 网络的构成
1.10.2 互联网通信
1.10.3 移动通信
1.10.4 从信息发布者的角度看网络
第二章 TCP/IP 基础知识
TCP/IP 出现的背景及其历史
2.1.1 从军用技术的应用谈起
2.1.2 ARPANET的诞生
2.1.3 TCP/IP 的诞生
2.1.4 UNIX系统的普及与互联网的扩张
2.1.5 商用互联网服务的启蒙
TCP/IP 的标准化
2.2.1 TCP/IP 的具体含义
2.2.2 TCP/IP 标准化精髓
2.2.3 TCP/IP 规范--RFC
2.2.4 TCP/IP 的标准化流程
2.2.5 RFC的获取方法
互联网基础知识
2.3.1 互联网定义
2.3.2 互联网与TCP/IP 的关系
2.3.3 互联网的结构
2.3.4 ISP 和区域网
TCP/IP 协议分层模型
2.4.1 TCP/IP 与OSI参考模型
2.4.2 硬件(物理层)
2.4.3 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
2.4.4 互联网层(网络层)
2.4.5 传输层
2.4.6 应用层(会话层以上的分层)
TCP/IP 分层模型与通信示例
2.5.1 数据表首部
2.5.2 发送数据包
2.5.3 经过数据链路的包
2.5.4 数据包接收处理
第三章 数据链路
数据链路的作用
数据链路相关技术
3.2.1 MAC地址
3.2.2 共享介质型网络
3.2.3 非共享介质网络
3.2.4 根据MAC地址转发
3.2.5 环路检测技术
3.2.6 VLAN
以太网
3.3.1 以太网连接形式
3.3.2 以太网的分类
3.3.3 以太网的历史
3.3.4 以太网帧格式
无线通信
3.4.1 无线通信的种类
3.4.2 IEEE802.11
3.4.3 IEEE802.11b和IEEE802.11g
3.4.4 IEEE802.11a
3.4.5 IEEE802.11n
3.4.6 使用无线LAN时的注意事项
3.4.7 蓝牙
3.4.8 WiMAX
3.4.9 ZigBee
PPP
3.5.1 PPP定义
3.5.2 LCP与NCP
3.5.3 PPP的帧格式
3.5.4 PPPoE
其他数据链路
3.6.1 ATM
3.6.2 POS
3.6.3 FDDI
3.6.4 Token Ring
3.6.5 100VG-AnyLAN
3.6.6 光纤通道
3.6.7 HIPPI
3.6.8 IEEE1394
3.6.9 HDMI
3.6.10 iSCSI
3.6.11 InfiniBand
3.6.12 DOCSIS
3.6.13 高速PLC
公共网络
3.7.1 模拟通话线路
3.7.2 移动通信服务
3.7.3 ADSL
3.7.4 FTTH
3.7.5 有线电视
3.7.6 专线
3.7.7 VPN
3.7.8 公共无线LAN
3.7.9 其他公共无线通信服务
第四章 IP协议
IP 即网际协议
4.1.1 IP 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
4.1.2 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关系
IP 基础知识
4.2.1 IP地址属于网络层地址
4.2.2 路由控制
4.2.3 数据链路的抽象化
4.2.4 IP 属于面向无连接型
IP地址的基础知识
4.3.1 IP地址的定义
4.3.2 IP地址由网络和主机两部分标识组成
4.3.3 IP地址的分类
4.3.4 广播地址
4.3.5 IP多播
4.3.6 子网掩码
4.3.7 CIDR与VLSM
4.3.8 全局地址与私有地址
4.3.9全局地址由谁决定
路由控制
4.4.1 IP地址与路由控制
4.4.2 路由控制表的聚合
IP分割处理与再构成处理
4.5.1 数据链路不同,MTU则相异
4.5.2 IP报文的分片与重组
4.5.3 路径MTU发现
IPv6
4.6.1 IPv6的必要性
4.6.2 IPv6的特点
4.6.3 IPv6中IP地址的标记方法
4.6.4 IPv6地址的结构
4.6.5 全局单播地址
4.6.6 链路本地单薄地址
4.6.7 唯一本地地址
4.6.8 IPv6分段处理
IPv4首部
IPv6 首部格式
第五章 IP协议相关技术
仅凭IP无法完成通信
DNS
5.2.1 IP地址不便记忆
5.2.2 DNS的产生
5.2.3 域名的构成
5.2.4 DNS查询
5.2.5 DNS如同互联网中的分布式数据库
ARP
5.3.1 ARP概要
5.3.2 ARP的工作机制
5.3.3 IP地址和MAC地址缺一不可?
5.3.4 RARP
5.3.5 代理ARP
ICMP
5.4.1 辅助IP的ICMP
5.4.2 主要的ICMP消息
5.4.3 其他ICMP消息
5.4.4 ICMPv6
DHCP
5.5.1 DHCP实现即插即用
5.5.2 DHCP的工作机制
5.5.3 DHCP中继代理
NAT
5.6.1 NAT定义
5.6.2 NAT的工作机制
5.6.3 NAT-PT(NAPT-PT)
5.6.4 NAT的潜在问题
5.6.5 解决NAT的潜在问题与NAT穿越
IP隧道
其他IP相关技术
5.8.1 IP多播相关技术
5.8.2 IP任播
5.8.3 通信质量控制
5.8.4 显式拥塞通知
5.8.5 Mobile IP
第六章 TCP与UDP
传输层的作用
6.1.1 传输层定义
6.1.2 通信处理
6.1.3 两种传输层协议TCP和UDP
6.1.4 TCP与UDP区分
端口号
6.2.1 端口号定义
6.2.2 根据端口号识别应用
6.2.3 通过IP地址、端口号、协议号进行通信识别
6.2.4 端口号如何确定
6.2.5 端口号与协议
UDP
TCP
6.4.1 TCP的特点机器目的
6.4.2 通过序列号与确认应答提高可靠性
6.4.3 重发超时如何确定
6.4.4 连接管理
6.4.5 TCP 以段为单位发送数据
6.4.6 利用窗口控制提高速度
6.4.7 窗口控制与重发控制
6.4.8 流控制
6.4.9 拥塞控制
6.4.10 提高网络利用率的规范
6.4.11 使用TCP的应用
其他传输层协议
6.5.1 UDP-Lite
6.5.2 SCTP
6.5.3 DCCP
UDP首部的格式
TCP首部格式
第七章 路由协议
路由控制的定义
7.1.1 IP地址与路由控制
7.1.2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7.1.3 动态路由的基础
路由控制的范围
7.2.1 接入互联网的各种组织结构
7.2.2 自治系统与路由协议
7.2.3 IGP与EGP
路由算法
7.3.1 距离向量算法
7.3.2 链路状态算法
7.3.3 主要路由协议
RIP
7.4.1 广播路由控制信息
7.4.2 根据距离向量确定路由
7.4.3 使用子网掩码时的RIP处理
7.4.4 RIP中路由变更时的处理
7.4.5 RIP2
OSPF
7.5.1 OSPF是链路状态型路由协议
7.5.2 OSPF基础知识
7.5.3 OSPF工作原理概述
7.5.4 将区域分层化进行细分管理
BGP
7.6.1 BGP与AS号
7.6.2 BGP是路径向量协议
MPLS
7.7.1 MPLS的网络基本动作
7.7.2 MPLS的优点
第八章 应用协议
应用层协议概要
远程登录
8.2.1 TELNET
8.2.2 SSH
文件传输
电子邮件
8.4.1 电子邮件的工作机制
8.4.2 邮件地址
8.4.3 MIME
8.4.4 SMTP
8.4.5 POP
8.4.6 IMAP
WWW
8.5.1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8.5.2 WWW基本概念
8.5.3 URI
8.5.4 HTML
8.5.5 HTTP
8.5.6 JavaScript、CGI、Cookie
网络管理
8.6.1 SNMP
8.6.2 MIB
8.6.3 RMON
8.6.4 SNMP应用举例
第九章 网络安全
TCP/IP 与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构成要素
9.2.1 防火墙
9.2.2 IDS(入侵检测系统)
9.2.3 反病毒/个人防火墙
加密技术基础
9.3.1 对称密码体制与公钥密码体制
9.3.2 身份认证技术
安全协议
9.4.1 IPsec 与 VPN
9.4.2 TLS/SSL 与 HTTPS
9.4.3 IEEE802.1X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