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一:
练习一:
练习一的发送端电脑A的发送界面忘记截图了。
练习二:
练习三:
以太网的构成:
以太网的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标准,另一种是IEEE的802.3标准。两种格式通过类型/长度来判断。DIX Ethernet V2的帧的类型/长度大于1536,IEEE 802.3的帧的类型/长度小于1518。对DIX Ethernet V2帧而言,此字段值代表高层协议的类型,对IEEE802.3而言,此字段值代表数据的长度。
V2帧不设计帧长度是因为: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一个码源之间都有一次电压的转换,当一个帧发送完毕之后,就不发送其他码源了。在结束时的倒数第四个字节,就是数据字段的结束位置。
关于1536和1518的解释:1518=1500+4+2+6+6;1536~65535为保留类型域值,1518~1536之间暂不清楚。应该是没意义的吧。毕竟类型在1536之上已经够用了,而使1536~1518之间存在差值,更便于区分/减小失误。(前导码没有计算入内)
V2帧的格式:
802.3和V2的区别:类型/长度。在此值大于1536时两者无区别,当小于1536时802.3的帧数据字段上面必须装入LLC子层的LLC帧。
目前大部分都采用V2的标准。
Mac子层的存在屏蔽了不同物理链路种类的差异性,LLC子层负责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具体参考:http://blog.csdn.net/dadoneo/article/details/8315833
规定最小长度是有必要的:为了方便检测识别。至于为什么是64,则无太大讨论意义,应该是经过测试人员测试的最优值吧。
补充:
Ethernet V2可以装载的最大数据长度是1500字节,而IEEE 802.3可以装载的最大数据是1492字节(SNAP)或是1497字节; Ethernet V2不提供MAC层的数据填充功能,而IEEE 802.3不仅提供该功能,还具备服务访问点(SAP)和SNAP层,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数据链路层控制和更好的传输保证。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 论:Ethernet V2比IEEE802.3更适合于传输大量的数据,但Ethernet V2缺乏数据链路层的控制,不利于传输需要严格传输控制的数据,这也正是IEEE802.3的优势所在,越需要严格传输控制的应用,越需要用 IEEE802.3或SNAP来封装,但IEEE802.3也不可避免的带来数据装载量的损失,因此该格式的封装往往用在较少数据量承载但又需要严格控制 传输的应用中。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应用的以太网数据包是Ethernet V2的帧(如HTTP、FTP、SMTP、POP3等应用),而交换机之间的BPDU(桥协议数据单元)数据包则是IEEE802.3的帧,VLAN Trunk协议如802.1Q和Cisco的CDP(思科发现协议)等则是采用IEEE802.3 SNAP的帧。
链接: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N5k5Hjk7XJw3dakscjWUeuWCxL8zT9NQ4dTdfdZPXD1kAWMDrA_vCfwEXpz8wcOSphihZqTjI3i6QnvUyq_b3H7RCEqdd24367ZVtxsqa2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