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阶段小记二

本周因几门课结课,加上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总的来讲有些忙碌。忙里偷闲,把上周看了少量的第二章作了补全,第三章也简简单单开了个头。

第二章中,仅凭简单朴实的文字,说来重点也不过几句寥寥,却让人了解到了软件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几个环节:测试及能效分析。简单来讲,测试又分为几个模块。其中,单元测试又涵盖几个要求:好的单元测试应该在最基本的功能/参数上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必须由最熟悉的人(即代码作者)来写。单元测试过后,机器状态应保持不变,且测试要快,应该产生可重复、一致的结果。另外,单元测试的运行/通过/失败不依赖于别的测试,可以人为构造数据,以保持单元测试的独立性,且单元测试应该覆盖所有代码路径,虽然100%的代码覆盖率并不等同于100%的正确性。此外,单元测试应该集成到自动测试的框架中,且必须和产品代码一起保存和维护。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测试的另一个部分:回归测试。单元测试是回归测试的基础,在软件项目中,如果一个模块或功能以前是正常工作的,但在一个新的构建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就说这个模块出现了一个“退步”或是“倒退”(两者均对应为 Regression)。工程师就需要在新版本上运行所有已经通过的测试用例,来验证后面的版本没有出现软件"退化"的情况。如果“倒退”是由模块功能发生了正常变化引起的,那么测试用例的基准就需要修改,以和新的功能保持一致。针对修复Bug而改动的代码,我们也需要做一个回归测试,目的是验证新的代码的确改正了缺陷,同时要确认新的代码有否破坏模块的现有功能,即有没有发生“Regression”。

能效分析,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字眼实现起来却并不简单。每个程序员都希望自己的程序跑得又快又好,这就需要注意了解和修改程序运行中反复运行的部分。具体来说,能效分析有两周方法可选。其一是抽样,即程序运行时时不时地关注一下程序运行在哪个函数内并加以记录,程序结束后就可以得到一个关于程序运行时间分布的大致印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改动程序,且运行较快,很快就能找到瓶颈,但无法得出精确的数据,也无法准确的表示代码中的调用关系树。其二就是代码注入,即将检测的代码加入到每一个函数中,这样程序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录在案,各个效能数据都可以被精准地测量,但缺点是运行时间会大大加长,且会产生很大的数据文件,相应的也增加了数据分析的时间。同时,注入的代码本身也可能影响程序真实运行的情况。综上,一般常用的做法是先用抽样的方法找到效能瓶颈所在,然后对特定的模块用代码注入的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真正的程序工程师在需求分析和测试上花的时间更多,而花在具体编码中的时间一般比在校大学生少的多。从学生到职业程序员,以后在写代码的时间会少很多,更多是用在分析上。因此,从现在开始培养我们对程序进行分析、测试的能力和思维必将使我们获益良多。

时间: 2024-10-25 14:59:49

构建之法阶段小记二的相关文章

构建之法阶段小记七

在之前学习了需求分析和项目经理的职责及素质后,本周学习了构建之法的第10章.这么久过去了,在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之后学业上也临近学期期末了,学习第十章之后对几门课程的期末大作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十章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解释了两个概念--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用户进行功能开发的概念.满足一些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中产生的需求可以很大程度上使得我们的软件功能得到比较完备的实现. 用例一次在之前的学习中也多次接触过,现在算是对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认识并利用用例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的时候

构建之法阶段小记六

本周学习了构建之法的第8.9章,总算是接触到了久闻未见的软件工程中的重中之重--项目需求分析,以及对需求和团队进行管理的重要角色--PM 我们都知道软件是由人手一行行代码写出来的,软件的存在也是为了满足人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如果软件开发没有目标,那写出来的代码不过就是26个字母及其大小写加上空格和一些特殊符号的随机组合罢了,没有实用意义.所以,代码的诞生一定是为了实现某个或某些具体的目标,也即这些代码最终成型后要实现怎样的功能.为了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我们就需要对最终使用到这些代码的人做需求分析

构建之法阶段小记五

本周学习了构建之法的第6.7章,在先前两人结对编程和团队开发流程的基础上对于软件项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6章以许多浅显的描述介绍了敏捷流程的一系列理论及其原则,最重要的即 找出完成产品需要做的事情.决定当前的冲刺需要解决的事情.冲刺及每日例会和最终发布版本给用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划增量的新功能和改进.开发过程中成员与外界的交流及成员自身注意力的集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矛盾,在开发时团队成员一般不能直接被外部人士打扰,因而产生了"Scrum Master"这样的一个角色来进行成员及外界的

构建之法阶段小记四

转眼已是十一周,距离期末已很近了.加上有任务在手,渐渐地可能会忙起来,因而决定加快读书进度以期尽早完成基本内容的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本周阅读了书中的第4.5章. 有句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或者工作,多数情况下合作得到的结果都是1+1>2的.第4.5章就分别从两人的结对编程和大型的团队项目着眼介绍了软件的开发经历.软件开发的过程是复杂的,一个人单独开发一个软件的情形已经非常少见了.绝大多数的软件都是在相互合作中完成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个体的优势互补,譬如有人擅长界面设计,

构建之法阶段小记三

本周已是学期的第十周,这周内通过书中第三章的介绍对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软件工程师及软件工程师在个体.团队中应具备的素养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软件开发流程不光是团队的流程,还包括个人开发流程.书中以足球队做类比,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软件团队是由个人组成的,在团队的大流程中,是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在做开发.测试.用户界面设计.管理.交流等工作.因此,个人能力的衡量与发展在团队合作中也非常重要,书中也介绍了几种比较妥当的个人评价标准. 软件工程师应该在不同阶段有以下几种成长:积累软件开发相关的知

<构建之法>之一至二章

身在大学,却想起了在高中的生活和初中的生活,特别是初中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构建之法>,看了其中的两章的内容,为什么想到了初中和高中的生活呢,因为在高中和初三的时候看的最多的就是课本,虽然有时会看不进去,但是同样会硬着头皮去看,因为要想考一个好的高中所以就认真的学习,看书.但是到了大学,可以说很少去看课本了,都开始看电子版的书了,当然看的电子版的书,就分好坏了,(其实书都分好坏,主要是看你怎么去看待它,在书中看到的是什么,是主人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是一些其他的东西!)而我就看了好几本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二

阅读笔记二—代码规范 代码的风格的原则就是:简明,易读,无二义性.我虽然是计算机系的学生,但是我以前却没有秉着这个原则来编写代码,现在阅读了构建之法后,我明白了如何让你的代码变得简明,更容易理解. 代码在编写的过程中注意: 用Tab键缩进 要注意行宽,最多限定100字符的行宽 在复杂的条件表达式中,用括号清楚地表达逻辑优先级 要注意断行与空白的{ }行,有明确的“{”和“}”来判断程序的结构 不要把过多的语句放在同一行上 对变量命名要有实际的意义 用下划线来分隔变量名字中的作用域标注和变量的语义

构建之法第一、二、十六章

<构建之法>第一.二.十六章疑问 我通过阅读发现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不同于别的书的晦涩难懂,<构建之法>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软件工程的内容. 第一章  概论 软件=程序+软件工程 扩展:软件企业=软件+商业模式 软件工程是把系统的.有序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到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上的过程.软件的特殊性有a.复杂性 b.不可见性 c.易变性 d.服从性 e.非连续性.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区别:计算机科学中与实践相关的部分,都和数据以及其他学科发生关系: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二。

过了很久,也可以说是有了编写一个软件的经验回来再看构建之法这本书,对于这本理解是不同的.我刚好看到代码复审这里,而且在小组里也可以算是说是承担了代码复审这个模块.与书中说的一样,在单元测试中成功的功能模块,连接到主程序中确实出现着错误.也是这样,我们也反复修改了好多次代码.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界面一开始都是用Windows builder创建,所以还需要后期调整代码规范.但是相对于书上所介绍到的代码复审过程,还缺少了复审标记,审核表部分.可能是因为我们小组交流起来很方便吧.令我惊喜的是,在书中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