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先后爆发了毒狗肉、假羊肉、绝味鸭脖细菌爆表、南京黄焖鸡质量丑闻等事件,不仅影响市民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到消费信心。在此背景下,包装精美的“纯天然食品”逐渐受到市民追捧。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有机食品业出现了问题,部分认证中介通过“送红包”、材料造假等潜规则轻而易举就可获得ISO9001、3C、有机产品认证,并且证书在国家官网可查询到。
上海一家有机食品认证的咨询机构透露,该机构与合作的认证机构审核员相熟,“只要接待好就行”。甚至合同中明确提到:“咨询通过率100%,保证拿到证书。”
在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之下,有机食品为何变成了有机生意?
“有机”之下的虚假认证灰色利益链
何为有机?在人们的印象中,它代表着绿色、生态、无污染、安全,而正因为因为拥有这些标签,有机食品成为一种高品质生活的代名词。因为被冠上“有机”两个字,同样的食品价格也要贵上数倍。老百姓也都心甘情愿付出高昂的成本换取对等的更为安全的食物。
而且一张小小的、绿色的有机认证标识,就可以让普通的蔬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消费者愿意为有机产品付出不菲价格。
正是这种这种认知上的不足,加上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也使得消费者对于选择有机产品时显得“饥不择食”。
按照相关规定,有机食品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考虑到某些物质在土地中会残留相当长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两到三年转换期。
但是很多超市内一些有机蔬菜是从普通农产品中心批发过来的,批发过来之后超市贴上有机标签进行售卖。
超市有自己的销售的要诀,每天不同品种的蔬菜批发数量不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量少”而产品“尊贵”假象,有时超市还会有意地进行断货。
而这些认证标签又是哪来的呢?按照正常的有机认证程序,首先要经过文件的审核,由企业将申报材料递给认证中心进行审核,认证中心制定检查计划,派出有资质的检查员对土壤、产品进行抽样,将样品送往指定的质检机构,同时检查员编写检查报告,此后认证中心进行评估意见。
然而,现在在“有机”这个标签之下,也催生了很多相关的相关利益链条,很多咨询公司就完全“包办”了大部分认证工作,指定熟人,然后编制假的材料信息递给关系不错的认证中心,最终“孵”出了一份有机证书。有不少认证机构打来电话声称,只要交钱,就能在一个月内把所有的菜品进行有机认证。
这些有机食品认证中介公司用钱帮客户买认证,从中牟利,或许可以解释为何门槛颇高的有机食品几乎滥大街的怪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让人无法容忍的,太多的有机食品价格高,名不副实。奸商抓住公众对有机食品的认知不足,误导公众,使其认为只要不使用尿素化肥就等于有机肥。有的打着有机认证旗号的产品在超市里堂而皇之地进行宣传和销售,实际上产品仍然只处在有机认证过程中或者虚假认证。
还有的企业只是在种植过程中进行了有机认证,而在加工过程并不是有机的。有的则是加工过程进行了有机认证,种植和原料来源都不是有机的,而这些都是普通消费者很难了解的“猫腻”。
滥竽充数该如何治理?
虽然,今年国家质检总局的新版《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实施后,“有机食品”少了很多,很多冒牌货都被清出去了。但是,买到假有机食品的担心还是无法尽消,因为即便是认证过的有机食品,也基本上没人去监管,市场上也没有一家权威的检测机构。况且,中国商人非常善于玩文字游戏,不让说“有机”,那我说“原生态”,反正消费者不会去追究其中的差别。
有机农业在国外其精髓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但这个概念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其实已经偏离得和生活没太大关系了,我们看到的只有生意。
所以怎样彻底根除这种滥竽充数的现象,只下发一些《办法》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怎样彻底消除这条利益链条呢?
笔者认为,第一,认证机构要加强认证有效性,增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力度;第二,消费者应提高对有机食品的认识,加强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积极举报和揭露违规行径;第三,媒体和社会舆论力量应加强对有机食品行业的监督,除了宣传其效用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导消费者如何选择合规认证食品;第四,国家应大力扶持有机食品企业,培养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但是要做到以上四点,也需要建立全国性的权威认定检测机构,同时应当明确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国家在健全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无缝监管,对那些唯利是图的认证机构要好好“认证认证”,不合规或故意违规者应及时清理。(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102927545 ,并注明出处
喜欢科技、科幻的朋友们可以加***流66293965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
有机食品因何变成了有机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