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mage的制作是使用的u-boot工具mkimage,build完u-boot后也会将mkimage build出來到/tools目录下,可以直接拿來用,它的作用就是在zImage的前面加上64个字节的头,让u-boot能够识别要加载内核的类型、加载地址等。
基本格式:mkimage -A arch -O os -T type -C comp -a addr -e ep -n name -d data_file[:data_file...] image
-A 指定CPU的体系结构:(u-boot支持多种的架构,这里应该是arm)
取值 表示的体系结构
alpha Alpha
arm A RM
x86 Intel x86
ia64 IA64
mips MIPS
mips64 MIPS 64 Bit
ppc PowerPC
s390 IBM S390
sh SuperH
sparc SPARC
sparc64 SPARC 64 Bit
m68k MC68000
-O 指定操作系统类型,可以取以下值:(u-boot支持多种的OS,这里应该是linux)
openbsd、netbsd、freebsd、4_4bsd、linux、svr4、esix、solaris、irix、sco、dell、ncr、lynxos、vxworks、psos、qnx、u-boot、rtems、artos
-T 指定映象类型,可以取以下值:(u-boot可以加载不同的映像,这里应该是kernel)
standalone、kernel、ramdisk、multi、firmware、script、filesystem
-C 指定映象压缩方式,可以取以下值:(除了zImage本身是压缩格式外,u-boot还可以对其再压缩,这里应该是none)
none 不压缩
gzip 用gzip的压缩方式
bzip2 用bzip2的压缩方式
-a 指定映象在内存中的加载地址,可以于实际加载(如tftp加载)时的地址不相同,也可以相同,详见后面的解释。
-e 指定映像运行的入口地址,可以等于加载地址,也可以是加载地址偏移64字节(+0x40)后的地址,详见后面的解释。
-n 指定映像名称
-d 指定【源文件】和生成的【目标文件名】
调整的最多的参数是-a, -e,这两个参数需要与实际加载到内存时的动作保持一致。
1、如果加载时的地址与-a参数指定的不相同,则-e必须等于-a。u-boot会把kernel image去掉不包括64字节的信息头后搬移到-e处,直接启动。要注意两个image的存储空间不要重叠,两者之间至少要留image size的空间。
编译环境:
mkimage -A arm -O linux -T kernel -C none -a 0x70008000 -e 0x70008000 -n ‘Linux‘ -d zImage uImage
cp uImage /tftpboot/
目标板环境:
tftp 0x72200000 uImage; bootm 0x72200000;
2、如果加载时的地址与-a参数指定相同,则-e必须是-a + 0x40的地址。这时u-boot不需要再执行搬移的动作,根据-e的地址直接启动。
编译环境:
mkimage -A arm -O linux -T kernel -C none -a 0x0x70008000 -e 0x70008040 -n ‘Linux‘ -d zImage uImage
cp uImage /tftpboot/
目标板环境:
tftp 0x70008000 uImage; bootm 0x7000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