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调用他人的远程服务?
由于各服务部署在不同机器,服务间的调用免不了网络通信过程,服务消费方每调用一个服务都要写一坨网络通信相关的代码,不仅复杂而且极易出错。
如果有一种方式能让我们像调用本地服务一样调用远程服务,而让调用者对网络通信这些细节透明,那么将大大提高生产力,比如服务消费方在执行helloWorldService.sayHello("test")时,实质上调用的是远端的服务。这种方式其实就是RPC(Remote Procedure Call Protocol),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中被广泛使用,如阿里巴巴的hsf、dubbo(开源)、Facebook的thrift(开源)、Google grpc(开源)、Twitter的finagle(开源)等、新浪微博的motan(开源)。
- 注册中心,用于服务端注册远程服务以及客户端发现服务
- 服务端,对外提供后台服务,将自己的服务信息注册到注册中心
- 客户端,从注册中心获取远程服务的注册信息即地址列表,然后进行远程过程调用
目前主要的注册中心可以借由 zookeeper,eureka,consul,etcd 等开源框架实现。互联网公司也会因为自身业务的特性自研,如美团点评自研的 MNS,新浪微博自研的 vintage。
注册中心维护着一个服务配置中心节点树:
- 服务提供者启动时,会将其服务名称,ip地址注册到配置中心。
- 服务消费者在第一次调用服务时,会通过注册中心找到相应的服务的IP地址列表,并缓存到本地,以供后续使用。当消费者调用服务时,不会再去请求注册中心,而是直接通过负载均衡算法从IP列表中取一个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器调用服务。
- 当服务提供者的某台服务器宕机或下线时,相应的ip会从服务提供者IP列表中移除。同时,注册中心会将新的服务IP地址列表发送给服务消费者机器,缓存在消费者本机。
- 当某个服务的所有服务器都下线了,那么这个服务也就下线了。
- 同样,当服务提供者的某台服务器上线时,注册中心会将新的服务IP地址列表发送给服务消费者机器,缓存在消费者本机。
- 服务提供方可以根据服务消费者的数量来作为服务下线的依据。
注册中心的抽象
借用开源框架中的核心接口,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较为抽象的高度去理解注册中心。例如 motan 中的相关接口:
服务注册接口
public interface RegistryService {
//1. 向注册中心注册服务
void register(URL url);
//2. 从注册中心摘除服务
void unregister(URL url);
//3. 将服务设置为可用,供客户端调用
void available(URL url);
//4. 禁用服务,客户端无法发现该服务
void unavailable(URL url);
//5. 获取已注册服务的集合
Collection<URL> getRegisteredServiceUrls();
}
服务发现接口
public interface DiscoveryService {
//1. 订阅服务
void subscribe(URL url, NotifyListener listener);
//2. 取消订阅
void unsubscribe(URL url, NotifyListener listener);
//3. 发现服务列表
List<URL> discover(URL url);
}
主要使用的方法是 RegistryService#register(URL) 和 DiscoveryService#discover(URL)。其中这个 URL 参数被传递,显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类。
public class URL {
private String protocol;//协议名称
private String host;
private int port;
// interfaceName,也代表着路径
private String path;
private Map<String, String> parameters;
private volatile transient Map<String, Number> numbers;
}
2. 怎么做到透明化远程服务调用?
怎么封装通信细节才能让用户像以本地调用方式调用远程服务呢?对java来说就是使用代理!java代理有两种方式:1) jdk 动态代理;2)字节码生成。尽管字节码生成方式实现的代理更为强大和高效,但代码维护不易,大部分公司实现RPC框架时还是选择动态代理方式。
下面简单介绍下动态代理怎么实现我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实现RPCProxyClient代理类,代理类的invoke方法中封装了与远端服务通信的细节,消费方首先从RPCProxyClient获得服务提供方的接口,当执行helloWorldService.sayHello("test")方法时就会调用invoke方法。
public class RPCProxyClient implements 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Handler{
private Object obj;
public RPCProxyClient(Object obj){
this.obj=obj;
}
/**
* 得到被代理对象;
*/
public static Object getProxy(Object obj){
return java.lang.reflect.Proxy.newProxyInstance(obj.getClass().getClassLoader(),
obj.getClass().getInterfaces(), new RPCProxyClient(obj));
}
/**
* 调用此方法执行
*/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结果参数;
Object result = new Object();
// ...执行通信相关逻辑
// ...
return result;
}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elloWorldService helloWorldService = (HelloWorldService)RPCProxyClient.getProxy(HelloWorldService.class);
helloWorldService.sayHello("test");
}
}
2.1 确定消息数据结构
上节讲了invoke里需要封装通信细节,而通信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客户端和服务端相互通信的消息结构。客户端的请求消息结构一般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 接口名称:在我们的例子里接口名是“HelloWorldService”,如果不传,服务端就不知道调用哪个接口了;
- 方法名:一个接口内可能有很多方法,如果不传方法名服务端也就不知道调用哪个方法;
- 参数类型&参数值:参数类型有很多,比如有long、double、string、map、list甚至class;以及相应的参数值;
- 超时时间
- requestID,标识唯一请求id,在下面一节会详细描述requestID的用处。
同理服务端返回的消息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 返回值
- 状态code
- requestID
2.2 序列化
一旦确定了消息的数据结构后,下一步就是要考虑序列化与反序列化了。
什么是序列化?序列化就是将数据结构或对象转换成二进制串或者字符串的过程,也就是编码的过程。
什么是反序列化?将在序列化过程中所生成的二进制串转换成数据结构或者对象的过程。
为什么需要序列化?转换为二进制串后才好进行网络传输嘛!
为什么需要反序列化?将二进制转换为对象才好进行后续处理!
现如今序列化的方案越来越多,每种序列化方案都有优点和缺点,它们在设计之初有自己独特的应用场景,那到底选择哪种呢?从RPC的角度上看,主要看三点:
- 通用性,比如是否能支持Map等复杂的数据结构;
- 性能,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由于RPC框架将会被公司几乎所有服务使用,如果序列化上能节约一点时间,对整个公司的收益都将非常可观,同理如果序列化上能节约一点内存,网络带宽也能省下不少;
- 可扩展性,对互联网公司而言,业务变化飞快,如果序列化协议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支持自动增加新的业务字段,而不影响老的服务,这将大大提供系统的灵活度。
目前互联网公司广泛使用Protobuf、Thrift、Avro等成熟的序列化解决方案来搭建RPC框架,这些都是久经考验的解决方案。
2.3 通信
消息数据结构被序列化为二进制串后,下一步就要进行网络通信了。目前有两种常用IO通信模型:1)BIO;2)NIO。一般RPC框架需要支持这两种IO模型。
如何实现RPC的IO通信框架呢?
- 使用java nio方式自研,这种方式较为复杂,而且很有可能出现隐藏bug,但也见过一些互联网公司使用这种方式;
- 基于mina,mina在早几年比较火热,不过这些年版本更新缓慢;
- 基于netty,现在很多RPC框架都直接基于netty这一IO通信框架,省力又省心,比如阿里巴巴的HSF、dubbo,Twitter的finagle等。
3 如何发布自己的服务?
如何让别人使用我们的服务呢?有同学说很简单嘛,告诉使用者服务的IP以及端口就可以了啊。确实是这样,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实现自动告知。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实现自动告知,即机器的增添、剔除对调用方透明,调用者不再需要写死服务提供方地址?当然可以,现如今zookeeper被广泛用于实现服务自动注册与发现功能!
简单来讲,zookeeper可以充当一个服务注册表(Service Registry),让多个服务提供者形成一个集群,让服务消费者通过服务注册表获取具体的服务访问地址(ip+端口)去访问具体的服务提供者。如下图所示:
具体来说,zookeeper就是个分布式文件系统,每当一个服务提供者部署后都要将自己的服务注册到zookeeper的某一路径上: /{service}/{version}/{ip:port}, 比如我们的HelloWorldService部署到两台机器,那么zookeeper上就会创建两条目录:分别为/HelloWorldService/1.0.0/100.19.20.01:16888 /HelloWorldService/1.0.0/100.19.20.02:16888。
zookeeper提供了“心跳检测”功能,它会定时向各个服务提供者发送一个请求(实际上建立的是一个 Socket 长连接),如果长期没有响应,服务中心就认为该服务提供者已经“挂了”,并将其剔除,比如100.19.20.02这台机器如果宕机了,那么zookeeper上的路径就会只剩/HelloWorldService/1.0.0/100.19.20.01:16888。
服务消费者会去监听相应路径(/HelloWorldService/1.0.0),一旦路径上的数据有任务变化(增加或减少),zookeeper都会通知服务消费方服务提供者地址列表已经发生改变,从而进行更新。
更为重要的是zookeeper与生俱来的容错容灾能力(比如leader选举),可以确保服务注册表的高可用性。
4. 感知服务的下线
服务上线时自然要注册到注册中心,但下线时也得从注册中心中摘除。注册是一个主动的行为,这没有特别要注意的地方,但服务下线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服务下线包含了主动下线和系统宕机等异常方式的下线。
4.1 临时节点+长连接
在 zookeeper 中存在持久化节点和临时节点的概念。持久化节点一经创建,只要不主动删除,便会一直持久化存在;临时节点的生命周期则是和客户端的连接同生共死的,应用连接到 zookeeper 时创建一个临时节点,使用长连接维持会话,这样无论何种方式服务发生下线,zookeeper 都可以感知到,进而删除临时节点。zookeeper 的这一特性和服务下线的需求契合的比较好,所以临时节点被广泛应用。
4.2 主动下线+心跳检测
并不是所有注册中心都有临时节点的概念,另外一种感知服务下线的方式是主动下线。例如在 eureka 中,会有 eureka-server 和 eureka-client 两个角色,其中 eureka-server 保存注册信息,地位等同于 zookeeper。当 eureka-client 需要关闭时,会发送一个通知给 eureka-server,从而让 eureka-server 摘除自己这个节点。但这么做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仅仅只有主动下线这么一个手段,一旦 eureka-client 非正常下线(如断电,断网),eureka-server 便会一直存在一个已经下线的服务节点,一旦被其他服务发现进而调用,便会带来问题。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给 eureka-server 增加一个心跳检测功能,它会对服务提供者进行探测,比如每隔30s发送一个心跳,如果三次心跳结果都没有返回值,就认为该服务已下线。
6. 开源的优秀RPC框架
阿里巴巴 Dubbo:https://github.com/alibaba/dubbo
新浪微博 Motan:https://github.com/weibocom/motan
gRPC:https://github.com/grpc/grpc
rpcx :https://github.com/smallnest/rpcx
Apache Thrift :https://thrift.apache.org/
参考:
https://www.cnblogs.com/LBSer/p/4853234.html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110768
https://blog.csdn.net/bruce128/article/details/78838368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ohn8169/p/926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