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使用印象笔记这东西的时候,觉得好方便,可以把各个角落的信息收集在一起。
也学习了各种印象笔记的使用技巧,不断的改进优化使用方法,不断的添加有用的信息。
直到现在,不知不觉笔记已经上千条了,不停的学习,不愿放过任何渠道收集来的知识。
不断的添加信息到印象笔记,有那么多需要注意学习的,感觉压力山大,没时间学,好挫败。
看着这一大堆笔记,感觉自己好像图书馆管理员,整理整理再整理。
他们只是零散的信息,看起来“有用”的信息而已,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互联网时代,我们一天中接触到的信息量,可能比过去几十年人们接触到的还多。如果不懂得筛选,会很容易淹没在知识海洋里,觉得今天这个文章很棒,明天那个课程看起来也很诱人。
这不仅会让人产生焦虑,更会把我们变得不理性。我们学习的出发点,应该是能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追求其给自己带来的改变,而不是进行数量上的比拼。
改进:
「学会筛选」,解决信息超载的问题。
通过使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对知识筛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领域。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要学这个?之后打算如何应用?这个领域跟你现有的其他知识是什么关系?
「组织方法」,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知识架构。仔细想想,这不也和计算机的文件系统一样的类似吗?
文件系统是存储设备上组织文件的方法。不同的文件系统有不同的组织方法,但他们都是结构化的,有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
windows的磁盘整理通过磁盘碎片整理对电脑磁盘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碎片和凌乱文件重新整理,可提高电脑的整体性能和运行速度。
所以,构建的知识体系目标应该是结构化的,网状的,相互关联的,这样的知识体系才是高效的,从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反应。
对重要的内容和技能间隔性地「重复学习」,联系使用。
比如你看了一本书,受益匪浅,最好就是隔段时间拿出来再看一次,通过间隔性的重复,你才获得更好的理解,并且把这些知识技能内化成自己的本事。
其次,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回到体系中去找答案,而不是去谷歌百度。
总结:
我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现有知识,而更多是探索未来的能力;
不再局限于知识本身,而更多是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何种问题;
不再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更多是知识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