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chap3)Machine Learning In Action学习笔记

优点:计算复杂度不高,输出结果易于理解,对中间值的缺失不敏感,可以处理不相关特征数据。

缺点:可能会产生过度匹配问题。

适用数据类型:数值型(必须离散化)和标称型。

决策树创建分支的伪代码函数createBranch():

检测数据集中的每个子项是否属于同一分类:

If so return 类标签;

Else

寻找划分数据集的最好特征

划分数据集

创建分支节点

for 每个划分的子集

调用函数createBranch并增加返回结果到分支节点中

return 分支节点

决策树的一般流程

收集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准备数据:树构造算法只适用于标称型数据,因此数值型数据必须离散化。

分析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构造树完成之后,我们应该检查图形是否符合预期。

训练算法:构造树的数据结构。(ID3算法

测试算法:使用经验树计算错误率。

使用算法:此步骤可以适用于任何监督学习算法,而使用决策树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内在含义。

划分数据集的大原则是:将无序的数据变得更加有序。

组织杂乱无章数据的一种方法就是使用信息论度量信息。

信息增益:划分数据集之前之后信息发生的变化。(计算每个特征值划分数据集获得的信息增益,获得信息增益最高的特征就是最好的选择。)

集合信息的度量方式称为香农熵或者简称为熵(信息的期望值。熵越大则数据越无序。

待分类的事务可能划分在多个分类之中,则符号xi 的信息 (p(xi)是选择该分类的概率)

(信息的期望值):(n是分类的数目)

对每个特征划分数据集的结果计算一次信息熵,然后判断按照哪个特征划分数据集是最好的划分方式。

递归构建决策树:

工作原理如下:得到原始数据集,然后基于最好的属性值划分数据集,由于特征值可能多于两个,因此可能存在大于两个分支的数据集划分。第一次划分之后,数据将被向下传递到树分支的下一个节点,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可以再次划分数据。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递归的原则处理数据集。

递归结束的条件是:程序遍历完所有划分数据集的属性,或者每个分支下的所有实例都具有相同的分类。如果所有实例具有相同的分类,则得到一个叶子节点或者终止块。任何到达叶子节点的数据必然属于叶子节点的分类。

构造决策树是很耗时的任务,即使处理很小的数据集,如前面的样本数据,也要花费几秒的时间,如果数据集很大,将会耗费很多计算时间。然而用创建好的决策树解决分类问题,则可以很快完成。因此,为了节省计算时间,最好能够在每次执行分类时调用已经构造好的决策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使用Python模块pickle序列化对象

本章代码:(略去画图部分,太繁琐了……)

  1. # -*- coding:utf-8 -*-
  2. from math import log
  3. from numpy import *
  4. import operator
  5. def createDataSet():
  6. dataSet = [[1, 1, ‘yes‘],
  7. [1, 1, ‘yes‘],
  8. [1, 0, ‘no‘],
  9. [0, 1, ‘no‘],
  10. [0, 1, ‘no‘]]
  11. labels = [‘no surfacing‘, ‘flippers‘]
  12. # change to discrete values
  13. return dataSet, labels
  14. # 测量给定数据集的信息熵,度量数据的无序程度,熵越大则数据越无序。
  15. def calcShannonEnt(dataSet):
  16. numEntries = len(dataSet)
  17. labelCounts = {}
  18. for featVec in dataSet:
  19. currentLabel = featVec[-1]
  20. labelCounts[currentLabel] = labelCounts.get(currentLabel, 0) + 1
  21. shannonEnt = 0.0
  22. for key in labelCounts:
  23. prob = float(labelCounts[key]) / numEntries
  24. shannonEnt -= prob * log(prob, 2)
  25. return shannonEnt
  26. # 按照给定特征划分数据集(当我们按照某个特征划分数据集时,就需要将所有符合要求的元素抽取出来)
  27. # axis:用来划分数据集的特征(索引值), value:该特征选取的属性值(需要返回的值)
  28. def splitDataSet(dataSet, axis, value):
  29. retDataSet = []
  30. for featVec in dataSet:
  31. if featVec[axis] == value:
  32. reducedFeatVec = featVec[:]
  33. reducedFeatVec.remove(value)
  34. retDataSet.append(reducedFeatVec)
  35. return retDataSet
  36. # 选择最好的数据集划分方式
  37. def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38. numFeatures = len(dataSet[0]) - 1
  39. baseEntropy = calcShannonEnt(dataSet)
  40. bestInfoGain = 0.0
  41. bestFeature = -1
  42. for i in range(numFeatures):
  43. # 创建唯一的分类标签列表
  44. featList = [example[i] for example in dataSet]
  45. uniqueVals = set(featList)
  46. newEntropy = 0.0
  47. # 计算每种划分方式的信息熵
  48.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49. subDataSet = splitDataSet(dataSet, i, value)
  50. prob = len(subDataSet) / float(len(dataSet))
  51. newEntropy += prob * calcShannonEnt(subDataSet)
  52. infoGain = baseEntropy - newEntropy
  53. # 计算最好的信息增益
  54. if infoGain > bestInfoGain:
  55. bestInfoGain = infoGain
  56. bestFeature = i
  57. return bestFeature
  58. def majorityCnt(classList):
  59. classCount = {}
  60. for vote in classList:
  61. classCount[vote] = classCount.get(vote, 0) + 1
  62.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r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rue)
  63.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64. def createTree(dataSet, labels):
  65. classList = [example[-1] for example in dataSet]
  66. # 两个结束条件:类别完全相同或者遍历完所有特征
  67. if len(set(classList)) == 1:
  68. return classList[0]
  69. if len(dataSet[0]) == 1:
  70. return majorityCnt(classList)
  71. bestFeat =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72. bestFeatLabel = labels[bestFeat]
  73. myTree = {bestFeatLabel: {}}
  74. del(labels[bestFeat])
  75. featValues = [example[bestFeat] for example in dataSet]
  76. uniqueVals = set(featValues)
  77.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78. subLabels = labels[:]
  79. myTree[bestFeatLabel][value] = createTree(splitDataSet(dataSet, bestFeat, value), subLabels)
  80. return myTree
  81. def classify(inputTree, featLabels, testVec):
  82. firstStr = inputTree.keys()[0]
  83. secondDict = inputTree[firstStr]
  84. featIndex = featLabels.index(firstStr)
  85. for key in secondDict.keys():
  86. if testVec[featIndex] == key:
  87. if type(secondDict[key]).__name__ == ‘dict‘:
  88. classLabel = classify(secondDict[key], featLabels, testVec)
  89. else:
  90. classLabel = secondDict[key]
  91. return classLabel
  92. # 使用pickle模块存储决策树
  93. def storeTree(inputTree, filename):
  94. import pickle
  95. fw = open(filename, ‘w‘)
  96. pickle.dump(inputTree, fw)
  97. fw.close()
  98. def grabTree(filename):
  99. import pickle
  100. fr = open(filename)
  101. return pickle.load(fr)

参考资料:

1. Peter Harrington《机器学习实战》第三章

来自为知笔记(Wiz)

时间: 2025-01-05 06:36:42

决策树(chap3)Machine Learning In Action学习笔记的相关文章

CART回归树(chap9)Machine Learning In Action学习笔记

后续再次学习,现在理解有些模糊. 优点:可以对复杂和非线性的数据建模 缺点:结果不易理解 适用数据类型:数值型(转换成二值型)和标称型数据 树回归的一般方法 收集数据:采用任意方法收集数据. 准备数据:需要数值型的数据,标称型数据应该映射成二值型数据. 分析数据:绘出数据的二维可视化显示结果,以字典方式生成树. 训练算法: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叶节点树模型的构建上. 测试算法:使用测试数据上的R2值来分析模型的效果. 使用算法:使用训练出的树做预测,预测结果还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 回归树与分类树的思路

支持向量机-Machine Learning In Action学习笔记

P.S. SVM比较复杂,代码没有研究清楚,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后再来补充.以下仅罗列了最核心的知识,来自<机器学习实战>的学习摘要. 优点:泛化错误率低,计算开销不大,结果易解释. 缺点:对参数调节和核函数的选择敏感,原始分类器不加修改仅适用于处理二类问题. 适用数据类型:数值型和标称型数据. 线性可分数据:画出一条直线将两组数据点分开. 超平面(将数据集分隔开来的直线,为N-1维):分类的决策边界.如果数据点离决策边界越远,那么其最后的预测结果也就越可信. 间隔:点到分隔面的距离.(离分隔超

朴素贝叶斯-Machine Learining In Action学习笔记

优点:在数据较少的情况下仍然有效,可以处理多类别问题. 缺点:对于输入数据的准备方式较为敏感. 适用数据类型:标称型数据. 条件概率:p(x,y|c?) 需要先验知识和逻辑推理 频数概率:从数据本身获得结论,并不考虑逻辑推理及先验知识 朴素贝叶斯的一般过程: 1. 收集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2. 准备数据:需要数值型或者布尔型数据 3. 分析数据:有大量特征时,绘制特征作用不大,此时使用直方图效果更好. 4. 训练算法:计算不同的独立特征的条件概率. 5. 测试算法:计算错误率. 6. 使用

Machine Learning With Spark学习笔记(在10万电影数据上训练、使用推荐模型)

我们如今開始训练模型,还输入參数例如以下: rank:ALS中因子的个数.通常来说越大越好,可是对内存占用率有直接影响,通常rank在10到200之间. iterations:迭代次数,每次迭代都会降低ALS的重构误差.在几次迭代之后,ALS模型都会收敛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所以大多情况下不须要太多的迭代(一般是10次). lambda:模型的正则化參数,控制着避免过度拟合.值越大,越正则化. 我们将使用50个因子,8次迭代,正则化參数0.01来训练模型: val model = ALS.trai

Machine Learning With Spark学习笔记(提取10万电影数据特征)

注:原文中的代码是在spark-shell中编写执行的,本人的是在eclipse中编写执行,所以结果输出形式可能会与这本书中的不太一样. 首先将用户数据u.data读入SparkContext中,然后输出第一条数据看看效果,代码如下: val sc = new SparkContext("local", "ExtractFeatures") val rawData = sc.textFile("F:\\ScalaWorkSpace\\data\\ml-10

Machine Learning In Action 第二章学习笔记: kNN算法

本文主要记录<Machine Learning In Action>中第二章的内容.书中以两个具体实例来介绍kNN(k nearest neighbors),分别是: 约会对象预测 手写数字识别 通过“约会对象”功能,基本能够了解到kNN算法的工作原理.“手写数字识别”与“约会对象预测”使用完全一样的算法代码,仅仅是数据集有变化. 约会对象预测 1 约会对象预测功能需求 主人公“张三”喜欢结交新朋友.“系统A”上面注册了很多类似于“张三”的用户,大家都想结交心朋友.“张三”最开始通过自己筛选的

【机器学习实战】Machine Learning in Action 代码 视频 项目案例

MachineLearning 欢迎任何人参与和完善: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是一群人却可以走的更远 Machine Learning in Action (机器学习实战) | ApacheCN(apache中文网) 视频每周更新:如果你觉得有价值,请帮忙点 Star[后续组织学习活动:sklearn + tensorflow] ApacheCN - 学习机器学习群[629470233] 第一部分 分类 1.) 机器学习基础 2.) k-近邻算法 3.) 决策树 4.) 基于概率论的分类方法:朴素

【web开发学习笔记】Structs2 Action学习笔记(一)

1.org.apache.struts2.dispatcher.ng.filter.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准备和执行 2.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struts2</filter-name> <url-patter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url-pattern约定熟成只写/*,没必要写*.action 3. <

Machine Learning In Action

The mind-road of "Machine Learning In Action". Read though the book totally by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