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t locus 根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

root locus

定义: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特征方程常数项从0增大到无穷大过程中,根的变化

例如:

开环传递函数G(s) = K/(s*(s+2))

特征方程就是闭环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等于0的方程!

特征方程为s^2+2*s+K = 0; K 从0 增大到无穷大的过程中,特征方程根的变化轨迹就是根轨迹

“定义” 嗯?定义了有什么用?为什么是这样的?根轨迹用来干嘛的?

感觉中国教育很多时候就是一笔带过,能敷衍的就敷衍,很多时候没有切实深刻的追究问题的来源,是这样就这样了。。。。。慢慢的就不求甚解,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其实都是浮躁作怪

回答为什么会有根轨迹!

如上图,一个系统的传递函数知道了system,如果其中有一项的系数不知道,未知,这可能是系统正在调试,要确定这个参数为什么值的时候,系统输出表现的好而出现的参数待定情况

系统的极点就是分母为0的时候,对应的根,即为极点。K值是对极点有影响的,它是特征方程的系数,是决定极点位置的。

根轨迹就是研究当这个未知系数K变化的时候,系统极点变化的情况,把K从0变化到无穷大的过程中,根的连续变化情况在复平面内连线,形成的曲线轨迹,就是根轨迹,root locus

可以看出,就是一个个的尝试K的值,对根带来的影响

这里过原点斜率一定的直线,小小的纠结了一会儿,在这一直线上的随着原理原点,系统的衰减率越来越大(实轴部分),系统的震荡频率越来越大(虚轴部分)。看似没有什么联系,其实是有联系的,系统的超调,稳定时间都和阻尼有关系,阻尼是系统本身固有属性(切记!)。

做了一个小demo

看到这幅图的时候,别的啥都别干,第一,冷静!

阻尼是反应系统本身对于震荡的反应。是系统的够有属性,我选了相同阻尼的系统都在最上面系统的极点是(-2,j4),中间的是(-1,2j),最下面的是(-0.5,1*j)

可以看出,我选的都是在斜率-0.5直线上的点

冷静的看图! 三个图像是“很相似”的,他们的超调和为超调部分的波形都是相似的!这就是阻尼!阻尼是系统本身的固有属性,描述的是超调情况

Got it ?

有时候,我们需要很好的控制系统超调的情况,传说中最好的阻尼系数(工业中也是采用最多的)——0.7

所以,我们在设计系统的时候就要考虑阻尼,而阻尼一定在复平面内表现为过原点斜率一定

一个系统你不想要他超调到你不能忍受,对吧?考虑合适的阻尼

一个系统你不想要他稳定的极其的慢,慢到你难以忍受,对吧?考虑合适的极点实部

一个系统你不想要他震荡的过于频繁,有木有?考虑合适的极点虚部

于是设计中考虑的阻尼,极点范围,震荡频率范围(如下图说明),统统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此时假设我们的系统传递函数模型是1/(s^2+bs+1)不知道b是多少,要确定它,根轨迹!上吧!

选取好阻尼范围内的极点即可,算出系数b。 题外话,由于可能K有一定的波动,那么选取系数的时候适当的不要选阻尼线上或很临近的点,不然系统将达不到设计要求。为了满足系统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这时候选取离阻尼边界线有一定距离的点较佳

用matlab画根轨迹——利用rlocus函数

假设当前传递函数是G(s) = (s+1)/(s^2+s+1);

numerator = [ 1 1];%分子的系数
denominator = [1 1 1];%分母各项的系数
rlocus(numerator,denominator);

简单方便。。。。。用手画就坑爹多了。。。考试无奈。。。。

root locus 根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

时间: 2024-08-07 09:16:09

root locus 根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文章

root locus 徒手大致绘出根轨迹!一支笔,一张纸,足矣 自动控制原理

徒手绘制根轨迹 可以看出假设的系统传递函数如图中黄色公式部分 特征方程是(s^3+4*s^2+K*s+1) = 0: 绘制根轨迹的方法是 铺垫: 1) 先把所有和K有关的项合并成一大项K(s), (相当于提公因式K) 2)  接着把得到的式子除以不含K的项(如图中蓝色字体部分) 于是可以得到,这是变形后的特征方程 这个方程就变形为1+K * G(s) = 0 的形式了,很重要的铺垫 接着有几条规则需要注意 rule 1 和rule 2 Rule 1 看分子和分母谁的阶次高,把阶次高者的阶次标记为

误差输入点和原始信号输入点之间的通路增益对系统的影响 自动控制原理

误差输入点和原始信号输入点之间的通路增益对系统的影响 当R作用时,N=0; 系统是常见的二阶单位反馈系统 在阶跃信号作用下 闭环传递函数当s->0时 ess = s->0          s*E(s) = s*(R(s)-C(s)) 于是稳态误差ess = 0 当N作用时,R =0; 系统是常见的二阶单位反馈系统,反馈增益H(s) = K1 为常数 在误差为阶跃信号作用下 enss = s->    s*(误差传递函数(s)) = s*(K2/(T*s^2+s+K1*K2))*(R(s

自动控制原理学习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学习总结 明天就考自控了,现在也还没怎么做题,待会帮empty castle  . L 把数据都备份好了认真看看题吧...还好是明天下午考试,不然估计会很坑爹.搞定自控! 自控的学习...基本上都是自学,老师上课基本上是白搭,一开始两周还坐前面听课.其实看不见,高度近视.都是"听"的...跟同学开玩笑说..上自控就跟听力课似得..中文听力课. 后面觉得不应该浪费美好的光阴在操蛋的上课上面,于是每每上自控课都会坐在教室最后面去看<Modern operating sys

Introduction to lead/lag compensator 超前/滞后矫正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

Introduction  to lead/lag compensator 首先,compensator和controller有啥区别? 其实没有明确的界限,两者差不多.不必为这这个概念纠结 我找了一下关于这个问题一些人的看法,其中有很"流行"的解说 Lutz von Wangenheim · Hochschule Bremen Here is an excerpt from "G. Ellis, Control System Design Guide": &quo

series compensator 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series compensator 最好看过 Introduction to lead/leg compensator 再看这个串联校正的笔记blog 通过波特图校正系统: 校正系统就会有对系统的期望要求.图中对系统的期望是斜坡输入的稳态误差ess < 0.02 相角裕度是48度 第一步是系统的定型(确定好系统的阶次),阶次太低是无法满足稳态误差的要求的,通过过多的增加积分环节,提高系统阶次也不好,阶次太高,系统复杂化,不便于处理.要知道,高阶系统都是会想尽办法降阶到二阶来进行系统分析的. 第

自动控制原理的三不管地带之——开闭环函数特征方程原理

特征方程是什么? 由刚才的理论得知我们要求极点,来解出系统的振型看看有没有发散的部分.那么求极点的时候我们会有开环传递函数求极点和闭环传递函数求极点的问题,下面分开叙述. 闭环传递函数求极点 对于一个已经知道闭环表达式的系统: 只要简单的令即可,但是题目经常给的是开环传递函数. 对于如上图所示的带反馈的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就是: 和上面一样,可以得到,带进去就好了. 开环传递函数求极点 但是如果给的是开环传递函数: 从上面得到的结论()可得: 也就是说,稍微推导可以得到: 所以,不管是开环传递函

自动控制原理学习笔记(2)---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典型环节 为什么引入典型环节这一概念 表征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基本分解因式的环节.把控制系统分解为典型环节是研究系统的运动特性的一种数学抽象化的处理方法.这样,尽管组成控制系统的元件种类繁多,但在研究运动特性时,就可以只局限于为数不多的典型环节.这对于编制规范化的计算数表和特征曲线提供了方便,也有助于建立控制系统的一般性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控制系统的实际元件通常都可用典型环节来表示,但并不是每个元件总是可用一个典型环节表示的.有的元件要用两个或三个典型环节来表示;一个典型环节也可能相当于几个元

自动控制原理学习笔记(1)------一些认识

一.系统的分类 按输入信号类型分类 恒值控制系统(输入信号为恒指) 程序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输入信号) 随动控制系统(输入信号按未知的函数变化) 2.按系统特性分 定常系统(系统的元件特性不随时间变化) 时变系统(系统的特性随时间变化) 很多时候我们按定常系统来近似时变系统 3.按叠加原理分 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 小偏差线性化:将非线性系统在平衡点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然后去掉高次项以得到线性函数 (还有连续.离散:单变量.多变量的分类) 二.一些我经常弄混的定义 传递函数的增益Kg:传递函数用零

自动控制原理 典型环节频率特性对比

1.比例环节 和(最小相位和非最小相位) ? 2.惯性环节 和 3.一阶微分环节 和 4.震荡环节 和取 5.二阶微分环节 和取 6.积分环节 7.微分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