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巴赫猜想 尾递归 湘潭孕妇之后的自我检讨

毫不相干的三个关键词,没人能想到下面要写些什么。

本文是关于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的自我检讨。

1. 哥特巴赫猜想
    从小学开始老师告诉我们有个伟大的猜想叫做哥特巴赫猜想,中国有位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提出陈氏定理解决了1+2的问题,终极命题是1+1=2,小学的时候大家内心会有两个声音:本能+逼格,本能告诉我们这尼玛也要证明,逼格告诉我们既然是大数学问题一定有着深刻的内涵,要装着很懂的样子向其它小朋友炫耀。问题到这结束的话也就是少儿心理的研究问题了,这不是本文所想要讲的。
    
    其实哥特巴赫猜想后来我们也接触过,证明偶数等于两个素数之和,但是我们总会根深蒂固的认为它和1+1=2之间有某种关系,不停的为1+1=2的神圣地位辩护。实际上呢?哥特巴赫猜想的终极命题是1+1,不是1+1=2,1+1是什么意思,只是一种缩写而已,a+b在这里指一偶数可以是两个数之和,第一个数有a个质因子,第二个数有b个质因子,数学家们先证明了9+9……终于到了1+2,那么1+1显然就是哥特巴赫猜想(欧拉猜想)本身了。

对,这才是当初那个所谓的 全世界的大数学家都在证明1+1=2的故事。现在搜索1+1=2还是相同的故事。。

在这里我检讨自己,小学相信这一点是教育的问题,在学过欧氏几何初步和狭义相对论初步之后的现在,仍然相信它就是基本数学素养的缺失和论证能力的低下。因为这些理论都是相似的体系,提出一个公理或者公设,然后衍生这个体系的理论,欧氏几何的公理,狭义相对论的公设莫不如是,而数字运算体系呢,是皮亚诺公理所设计的体系基础上衍生的,和哥特巴赫猜想本身无关。这一小小的无关痛痒的问题,告诫自己,固有的如果是错的,危害是很大的,那么,尽量以求证的眼光去看待吧。

2. 尾递归
    由于是c++语言入门编程,开始的思想完全被C++体系所绑定(这里顺嘴说一句,宣传语言无所谓,思想最重要的都是二逼),我指的绑定不是语法,而是一些问题的理解。比如尾递归,提到尾递归最常提的是尾递归优化,似乎尾递归天生是差的,必须优化为循环。
    
    实际上呢,从scheme这一函数式语言来看呢,尾递归是迭代而非递归(当然很多语言并不支持尾递归,而是语法上支持循环,所以将尾递归优化为循环是提高效率的,但这无关理解迭代和递归的本质),而普通递归则是真正的递归,区别在于尾递归的过程无须扩展和追溯两部,而是维持一些状态间的不变量来以常数的空间存储计算过程。尾递归是实现迭代更接近人类思考模式的方式,当然,C系列语言学多了,对我而言就是python和C++和perl,现在要用循环来理解scheme的尾递归了。

这一案例告诉自己:1. 认为理解了的很可能是局限在当前条件下的
                                    2. 人为的跳出去,多尝试,才会有更对的理解 
                                    3. 返回第一步    (:: //#  这段话就是一个尾递归,哈哈哈)

3. 湘潭孕妇案件
    由于信息源的问题,我们了解的所有信息都经过太多的筛选和别有用心的媒体的修饰,无意对事件本身做任何评论,先看着不迟。
    这里谈的是由此引发的另一点:

保大人还是保小孩

什么?你没听过?那说明你没看过电视剧。。。

就是这一个影视剧中为增强悲剧气氛而营造的谎言,竟然存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如此之久,从未怀疑,包括我。
    实际上呢, 如果家属做出保小孩的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孕妇的生命,任何人包括自己无权剥夺他人生命,所以永远不存在保大人和保小孩的选择。实际上存在的命题是,医生提出方案A B C,A对孕妇的风险为0.5,对小孩0.5,B对孕妇风险为0.8,对小孩为0.4,C和B相反,此时让家属进行选择方案, 不会存在让孕妇致死的选择。更多的情况下,只要选择抢救或者不抢救救好了,因为抢救过程本身一般也是极为危险的,选择不抢救顺产也是可以的,这是家属的权利。

这一观念的深信到自觉荒谬告诉我:思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习惯是靠养成的,不断练习吧。写到这里想到另一个观点,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比努力宝贵的多,努力本身是廉价的,当然对很多做不到努力的人来说,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我认为还是思考的少选择的条件和勇气的丧失导致没有热情和动力,最终导致了不努力,而不是因为不努力而处于现状,因为努力不算是一个宝贵的品质,是一个必要的而已。

赘言如此多,感谢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感谢你们看了我这些牢骚,但愿不是污染了你们的时间线。

高端
2014.8.16 于宿舍 等待 racket 运行时记

哥特巴赫猜想 尾递归 湘潭孕妇之后的自我检讨

时间: 2024-10-10 00:31:35

哥特巴赫猜想 尾递归 湘潭孕妇之后的自我检讨的相关文章

C/C++程序训练6---歌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问题:验证“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输入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n,找出两个素数,使它们的和为n. 使用语言:C. 输入:输入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n. 输出:找出两个素数,使它们的和为n.只需要输出其中第一个素数最小的一组数据即可. 例: 输入 80 输出 80=7+73 #include <stdio.h>int f(int m){    int i;    for(i=2;i<m;i++)//从2开始循环,以保证第一个素数是符合条件的最小素数.    {        if(m

哥德巴赫的猜测

1109: 哥德巴赫曾猜测 Time Limit: 1 Sec  Memory Limit: 128 MB Description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曾猜测:任何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分解成两个素数(素数对)的和.但有些偶数可以分解成多种素数对的和,如: 10=3+7,10=5+5,即10可以分解成两种不同的素数对 Input 输入任意的>6的正偶数(<32767) Output 试求给出的偶数可以分解成多少种不同的素数对(注: A+B与B+A认为是相同素数对) Sample Input 1234

数学故事

发信人: ukim (我没有理想), 信区: Mathematics 标 题: Heroes in My Heart ( 序 )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2年04月06日14:23:24 星期六), 转信 --------------------------------- To Music For the Encouragement and Smiles She Gave Me --------------------------------- 序 废话几句. 多年以前,我有一个很宏伟的计

一些对数学领域及数学研究的个人看法(转载自博士论坛wcboy)

转自:http://www.math.org.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819&extra=&page=1 原作者: wcboy 现在的论坛质量比以前差了,大部分都是来解题问答的,而且层次较低.以前论坛中,Qullien很令人印象深刻,但愿他能在国外闯出一片天空.现在 基础数学版代数&数论子版中那几个讨论代数几何的还不错.不期望目前论坛出现很多高层次高手,高层次高手应该站在好课题上高观点讨论数学,出 现这样的网友,看他们的言论非常过

【网址】数学网址大全

中文数学专业网站:博士家园http://www.math.org.cnhttp://www.bossh.net 数理逻辑.数学基础:http://www.disi.unige.it/aila/eindex.html意大利逻辑及其应用协会的主页,包括意大利数理逻辑领域的相关内容. http://www.plenum.com/title.cgi?2110<代数与逻辑>,<西伯利亚代数与逻辑期刊>的翻译版,荷兰的Kluwer学术出版社提供其在线服务. http://forum.swart

数学系列:数学资源

中文数学专业网站:博士家园 http://www.math.org.cn http://www.bossh.net   数理逻辑.数学基础:http://www.disi.unige.it/aila/eindex.html 意大利逻辑及其应用协会的主页,包括意大利数理逻辑领域的相关内容.   http://www.plenum.com/title.cgi?2110 <代数与逻辑>,<西伯利亚代数与逻辑期刊>的翻译版,荷兰的Kluwer学术出版社提供其在线服务.   http://f

【CQ18阶梯赛第一场】题解

[A-风格不统一如何写程序] 输入字符串,得到长度,对于每个字符:如果是大写,则改为:‘_’+小写:如果是‘_’则忽略‘_’,并且把后面的小写改为大写. #include<cstdio> #include<cstring> #include<cstdlib> #include<iostream> #include<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char c[110]; int main() { int N,len

NEFU 2 - 猜想 - [筛法求素数]

题目链接:http://acm.nefu.edu.cn/JudgeOnline/problemShow.php?problem_id=2 Time Limit:3000ms Memory Limit:65536K Description 哥德巴赫(Goldbach ]C.,1690.3.18~1764.11.20)是德国数学家:出生于格奥尼格斯别尔格(现名加里宁城):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原学法学,由于在欧洲各国访问期间结识了贝努利家族,所以对数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曾担任中学教师.1725年,到了

哥德巴赫猜想(升级版)

题目背景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正式提出了以下的猜想:任何一个大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3个质数之和.质数是指除了1和本身之外没有其他约数的数,如2和11都是质数,而6不是质数,因为6除了约数1和6之外还有约数2和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不是质数. 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 从此,这道数学难题引起了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题目描述 现在请你编一个程序验证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