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 章 IT行业的创新(一)
一、创新的迷失
迷失之一:灵光一闪现,伟大的创新旧紧随其后
很多人听到发明创造, 都会想起故事书里的聪明人忽然灵光闪现的故事,灵光闪现, 顿悟这个词叫“Epiphany”, 我们上课的同学也想了不少宏大的创新思想, 但是课程最后什么也没做成, 剩下的就是一个空的构想。
迷失之二:大家都喜欢创新 (?)
创新就是做和以前不一样的事,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不一样“。不但大众不喜欢创新, 甚至连创新者都不例外, 有些创新者甚至恨创新。因为有些创新是颠覆性的 - disruptive innovation. 这些想法一旦出现, 会引起现有技术拥有者的极大不安。
迷失之三:好的想法会赢
在现实中, 好的主意不一定赢。
那怎么样才能让别人喜欢 (至少不痛恨) 你的创新呢? 在我们提出一个创新的想法时, 应该考虑这么几点:
- Provide “what’s in it for me” for stakeholders 对利益相关人要讲清楚“你能从中得到什么”。
- Relative Advantage (创新和目前的应用相比, 有什么相对的优势)
- Compatibility (创新和目前的应用是否兼容)
- Complexity (避免过度地描述复杂的技术)
- Observability & Trialability (能让别人看到/实验创新的结果么? )
迷思之四: 创新者都是一马当先
大部分成功的创新者都不是先行者
迷思之五:要成为领域的专家, 才能创新
统计数据表明, 70%的创新者说, 他们最成功的创新, 是在他们的拿手领域之外发现的。
书中举了物理学家Tim Berners-Lee利用 HyperText 实现方便的信息共享和更新;实现通过互联网的HTTP 协议通信的实例,B2B 网站做的最好的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是非学计算机, 互联网专业的;由芬兰一家做森林木材相关产品转入通信领域的 Nokia 公司;还有索尼公司的“单放机”(Walkman)这几个事例说明了不是成为领域的专家, 才能创新。
迷思之六:技术的创新是关键
大家的思想无外乎 - 我们就是要学习各种科学技术, 然后创新, 齐家治国平天下。 例如手机的发展历史。除了技术的创新,在看看其他方面的创新:
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网上买书
网络竞拍, 网店
网络微量交易和支付
用户体验的创新
iPod 在用户界面上的创新
生态系统的创新
iPod/mac iTune client/iTune web site 在音乐购买/同步/播放整个流程中整合的创新。
迷思之七 :成功的企业更能创新
企业因为创新而成功, 创新是他们的企业基因。但是在实际中, 你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进入了一个创新者的两难 (Innovator’s dilemma) .两难表现为: 不断满足已有用户需求, 则进入饱和市场, 不免被新的颠覆性创新淘汰; 如果寻找颠覆性创新, 则遭到公司流程,价值观,文化的排斥。
这个两难有下面的一些症候群, 它们都以 ”成功的企业… ” 开头。
a) 成功的企业被股东们寄予厚望
b) 成功的企业有钱请人预测未来
c) 成功的企业开始捍卫一些价值观
d) 成功的企业有流程
e) 成功的企业重视用户
f) 成功的企业有老大的心理
Performance Oversupply (效能过剩) 和竞争的各个阶段
我们说了两种技术 sustaining technology 和 disruptive technology, 但是没有一种技术生来就是 sustaining technology, 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时候一个技术已经到了 sustaining 的阶段呢? 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效能过剩。这些技术都到了Performance Oversupply 阶段。
一个产品在它的生存周期有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关注点, 在适当的时间, 适当的关注点创新, 就能改变竞争的局面, 不合时宜的创新, 则隔靴搔痒, 事倍功半。
迷思之八 :创新的过程是连续的曲线
成功人士的故事读多了, 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认为技术的创新就是一个连续的曲线, 先写论文从理论上论证其可能性 (Innovator 阶段); 然后做出原型供先行者尝鲜 (Early Adopter 阶段);然后广大人民群众中觉悟高的开始接受新技术 (Early Majority 阶段), 再传播到后进群众 (Late Majority), 最后老顽固 (Laggards) 都开始使用这个新技术了。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 这个模型有一道鸿沟, 很多好想法,尽管得到了先行者的好评, 但是它们都跨不过这道鸿沟, 到不了广大用户那里。
从这一小结内容,我知道了IT行业的创新的几个容易迷失点。很多问题,都经历发现它,找到它,解决它的流程。所以对于创新,我们更易知其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