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为何迷恋太空?

科技人士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其中比较低档的自然是只热衷于赚钱,他们认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期盼着自己的企业尽快上市,而后圈钱走人,这样的人与其说是科技人士,倒不如说是赌徒;稍微高档一些的则是致力于追寻创办企业的社会意义,他们在生产不错的产品之后,也能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比较高级的则是玩情怀,这些科技人士大都赚到了足够的钱,手下猛将如云,分分钟改变世界,改变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出行方式以及上网的手段等等,这些科技人士的行为基本正常,而且活动范围限于地球表面。

科技人士的最高级者则已经把情怀、游艇、嫩模这些普通的地球行为视为草芥,他们的眼光正投向到太空,试图在地球毁灭前,在宇宙中寻找另外一个栖息地,使人类成为跨星球物种,且因此不惜投入全部的家当。或许探索太空更像一场赌博,输的比例非常大,但只要赢一次,回报则是地球算法无法评估的。

特斯拉以及Space X创始人马斯克就是最高级科技人士之一,他痴迷于太空更胜电动汽车,这位科技领袖时刻觉得人类即将灭亡:不是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屠杀,就是遭遇气候问题,大面积死亡,于是,他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争取移民火星,并死在那里。这个目标对他来说,不是空想,也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实实在在地投入了真金白银。前不久,Space X的一枚火箭发生爆炸,28.4万升液氧和航天煤油,在50秒内化作一颗火球,浓烟滚滚使得气象卫星都拍摄地非常清晰,事实上,这已经是Space X在过去9个月内第二次爆炸,足以证明人类在探索宇宙方面,尚处于萌芽状态,任何的太空之旅都极具挑战。

探索宇宙,难点究竟在哪儿?

早在4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登上月球,一位宇航员回忆道:他们在飞向月球时,亲眼看到一个来路不明的飞碟,他们没有上报,担心总部会中止登月计划,因登月之后太过兴奋,这位继阿波罗之后第二位登上月球的人,竟然尿意难忍,进而成为首位在月球上撒尿的人!这种轻松的画面,让人浮想联翩,甚至天真地认为从此人类进入太空将会变得十分容易,而且能建立大量的太空殖民地。但真正的事实是,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非常令人沮丧,莫说建立殖民地,我们甚至没能再次踏上任何星球的土地,一些被送到火星上的探测器,都无法载人,只是零零星星地发回一些或壮美或龌龊的照片:

人类登陆太空最显而易见的难点就是成本太高,大气层不值钱,但要脱离地心引力穿越大气层则需要花费高额成本。内部人士透露,单次发射太空飞船的成本大约是4.5亿美元,而一些重大的项目则要花费超过15亿美元。过去30年,美国航天局仅在火箭发射方面就消耗2000亿美元,换回来的也只是一些零星的太空碎屑。为了克服成本问题,马斯克、贝索斯等科技巨头,正试图采用可回收火箭,而不是把那些巨大昂贵的火箭丢弃到太空,按照马斯克的规划,Space X火箭如能重复利用,那么,单次太空探索的成本将会降低30%左右,但显然这个设想离现实尚比较遥远,他们甚至不能保证火箭的第一次使用,要知道这可不是A4列印或者模具打样,没有机会反反复复的地试验。

除了成本之外,更大的难点则是人类的脑容量,事实上,世界上能想清楚“宇宙探索”意义的人,超不过一次网球双打比赛中的人数,大多数人要么想着坐享其成,要么等着看笑话,品头论足。在硅谷,马斯克的形象是无所不能的科技领袖,目光远大、高瞻远瞩、志存高远,致力于关系全人类的远大事业,但在普通人眼中,这是一个不会赚钱的疯子,SpaceX纯粹是烧钱的公司,特斯拉也不像iPhone一样快速赚钱,大规模普及遥遥无期;亚马逊的贝索斯时常遭到华尔街的挑衅,认为这位光头的想法总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国家层面的NASA投入太多,又会遭到纳税人的反对。而在一些欠发达的国家,这种不理解就更严重了,智商低的人总是容易走极端,把眼光限制在80㎡的房子内以及一部20万的车子,莫说担忧人类未来,他们甚至不能注意到环境的恶化,即便在雾霾如此严重的北方城市,小市民们依旧舍不得丢下车子,至于说能源过度消耗、肆意丢弃的垃圾等等,就更加司空见惯了,更奇葩的是,中国人向来缺乏数理逻辑,缺乏科学探索精神,却偏偏有些所谓的打假斗士来质疑“美国人登陆月球是一场骗局”,这真不可笑,这简直是悲哀。

商业情怀,大佬无利不起早

或许,移民火星的目标有点太过遥远,可能需要10000年的时间,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科技大佬们会放弃甚至暂缓宇宙探索的进程,毕竟,在整个过程中,有望产生源源不断地商业利润和超越现实的尖端科技。Space X在研发火箭的过程中,会根据太空环境的要求,进行高强度材料测试,而要想实现火箭的回收再利用,在材料科技方面必须要有突破性进步,同时,火箭的结构设计、连接、能源供给技术势必都会更上一层楼,这些技术若能大规模商用,利润又何止上亿,事实上,很多尖端技术都来自于航天、军工事业,马斯克甚至在研发火箭的时候,升级了生产线,大量的自动化技术正从Space X内部辐射到整个制造产业。

亚马逊光头领袖贝索斯在接受采访时,也曾坦言,他之所以探索太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未来的经济前景感兴趣,他曾大胆设想,随着往返太空的成本降低,亚马逊的仓库可以建设到太空上,而一些制造产业也能发生于太空殖民地,特别是重度污染、产生垃圾过多的制程,比如化工制造,金属的表面处理等等,更简单的应用则是建设太空垃圾场,地球人都知道电子垃圾正变得棘手,无法处理,数不清的旧电脑、手机和MP3,仅仅依靠人类自身是绝难处理。这种背景下,不妨制定太空垃圾回收站,在可控的范围内,利用太空的力量撕碎这些垃圾,总的理念就是“人类无法生存于太空,但能把一些不好的生活送去太空,以充分维系地球寿命”,退一步讲,纵然太空无法建制太空功能性工业区,单单打通与地球间的通道,钱景就非常诱人,要知道去太空旅游可比去泰国旅游拉风2000倍。

宇宙是美妙的,丰富多彩的,人类不应惧怕未来,而是要充满好奇,沉浸于自己的事业,这不仅有助于消磨无聊时光,更防止陷入琐碎、恶心的内耗中,总之,连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没有的人生,实在不是一个好的人生。(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khxx-wk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

科技巨头为何迷恋太空?

时间: 2024-10-19 04:53:41

  科技巨头为何迷恋太空?的相关文章

亚马逊危险了!面临创业公司和科技巨头的颠覆

由于四面树敌,亚马逊的疯狂扩张战略似乎蕴含着巨大风险. 光是过去 9 个月,这家靠网上卖书起家的电子商务巨头,就凭借着流媒体电视机顶盒.Fire Phone 智能手机和 Local Register 支付服务,挺进了三大硬件领域.亚马逊还发布了本地化服务集市.不限数量的电子书订阅服务.Pantry 杂货配送服务(及其配套的条形码扫描仪),以及一款流媒体音乐服务.它同时还在尝试无人机送货,并向自制剧领域投入了数百万美元. 不仅如此,它旗下还拥有 Zappos.Diapers.com 和 IMDB—

五大科技巨头VR/AR专利报告,Magic Leap以22.6%领跑

在十月份发布的<VR/AR专利技术深度分析报告>指出,VR.AR行业的专利多被佳能.索尼.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包养",但是并没有对这部分进行详细分析.近日,风投公司CB Insights发布了一份报告,详细分析了美国五大IT巨头(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微软)在不同科技细分领域的专利表现. 总体分析:从五大公司的专利总数上微软是冠军,近七年来微软申请的专利总数达到了16840个,其次是谷歌的14596个专利,第三名是苹果13420个,之后是亚马逊5186个和

2017年,美国科技巨头们面临那些“当头一棒”

美国科技巨头今年在欧洲面临诸多困难补税是重头戏,据外电报道,对于像谷歌.Facebook 这样的美国科技巨头而言,进入 2017 年的欧洲市场将会福祸并行. 欧洲及其5亿消费者是美国科技公司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从里斯本到卢布尔雅那,人们经常不能随意观看YouTube视频,在亚马逊网站购物或频繁的收发Twitter消息.由 28 个成员国组成的欧盟的政策制定者却对这些来自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在数字世界内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最严厉的批评,他们的不满包括这些公司没有足额向当地政府纳税和收集大量用户个人资料

科技巨头的交通争夺战

随着科技向日常生活领域的大肆渗透,企业家们再也不喜欢牛逼哄哄地谈革命.谈颠覆了.相比之下,"改善民生"的理念正在科技界开始流行,巨头们动辄投资10亿美元,能做到的事情也只不过是让消费者打车更方便一点. 打车软件正是在这个理念下诞生的,它们从没想过要颠覆谁,只是想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但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打车模式在不经意间影响到了一些传统领域,比如Uber让传统出租车司机叫苦不迭,甚至组织大规模罢运:滴滴.快的的烧钱大战,不但影响了司机,还直接导致了大量收音机播

眼球追踪技术给各大科技巨头带来的四大应用前景

原文标题:眼球追踪技术给各大科技巨头带来的四大应用前景 过去一年来,在硬件.软件和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共同助力下,眼球跟踪技术发展神速,成为众科技巨头眼中的下一个竞逐目标. Google和Facebook接连收购了眼球追踪技术公司EyeFluence和Eye Tribe.Tobii Tech公司也正向移动眼球追踪领域迈开脚步--科技大鳄们的一系列动作昭示着人机交互的未来风向. 从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到智能手机和VR头显,眼球追踪技术慢慢地在各类电子设备中找到其用武之地.以下是笔者整理的与眼球追踪技术

原来,我们的时间这样被科技巨头们瓜分

你的生活正在被 BAT 们包养,信息.购物.社交.通信.娱乐,还有女人……从出生到坟墓,科技已通过互联网渗透到每一处.不过我要说的是,你的注意力,或者说你的阅读时间正在被科技巨头瓜分.铺天盖地的科技资讯席卷而来,争夺着你的眼球,春节也不例外. 1 月,CES,全称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全球最著名的科技电子展,聚焦尖端电子技术与现代生活的结合.1967 年至今已延续 48 年,1978 开始选址拉斯维加斯至今,因此也被成为拉斯维加斯电子展.近年来中国科技巨头对 CES 愈加重视,尤其是 TCL

物联网大火 科技巨头让开发者做艰难选择

据市场研究机构Evans Data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有17%的的软件研发者已经致力于开发物联网项目.另外还有23%的软件研发者正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开始其物联网项目.至于最受青睐的设备,安全监控产品.联网汽车.环境感应器.智能电灯以及其他办公自动工具都在此列. 此外,全球大型科技企业已经为吸引研发人员开发其联网设备平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毕竟,物联网平台争夺战的赢家将定义计算机设备的未来,而落败的一方则被无情地抛弃到电子设备的回收站中.与此同时,这一平台对于研发者的重大意义并不亚于设备生产商

科技巨头all in AI,这几位中国实业大佬也“坐不住”了

在双十一期间,京东的"无人客服".苏宁的"苏小语"等智能客服,已然成为电商客服咨询的主力.仅以阿里为例,其机器人客服"阿里小蜜"就承担了95%的客服咨询工作. 加上频频在热门综艺上献艺的百度大脑,向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广泛撒钱的腾讯,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大佬们均以高调的向世人展示了其all in AI的魄力. 在互联网思维中频频被颠覆的实体经济大佬们,在这一波AI大战中,又将被颠覆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一次,它们早已用"低调的奢华&qu

为什么科技巨头如此热爱投资?

<经济学人>一篇文章提出,科技行业正在发生一个转变--从囤积利润的时代转向再投资的时代.2017年时,<经济学人>曾计算过美国科技公司"五巨头"(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手握的现金量,那时它们共有3300亿美元的净现金(现金减去债务).在过去,不少科技公司都是轻资产模式,比如杰夫·贝佐斯就曾在1998年致股东书中,把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形容为"偏好现金.资本效率型",但现在亚马逊的占地面积达到了2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