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份Dell对EMC约670亿美元的收购仍然在业内被人频频谈起,不过本着先看后说的态度一直没有发表评论,现在这场世纪收购已经过去差不多半年了,业内也有了不少的新变化,是时候坐下来来聊聊一下这场变革对业内,特别是对VMware公司的影响。
股价,人事变动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股价吧,这是最直接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健康成长的标志。下图就是过去的七个月中VMware公司股价的变化。
Dell对EMC的收购对VMware绝对不是一个好事情,从股价上看,VMware的股价从收购前的超过80美元/股直线跳水到55美元/股,差不多跌去了31%的股价。如果说这次差不多的腰斩是和收购相关,那么在今年一个月份的财报出炉后股价继续进一步下跌,却更加值得深入分析一下了。
VMware 2015年的总收入为65.7亿美金,相比2014年增长了12%。净收入9.97亿美金,比2014年增长了14%。从无论从业绩上看,还是从CEO、CFO等高管的“获奖感言”上看,都挺不错的。但是股票依然在下降,甚至在公布业绩前后有10%左右的跌幅(要在天朝算快跌停了)。一般美国股市,发布良好业绩居然还跌,往往用词儿是“没有达到分析师的预期”。
业绩不达预期,所以财报里说明要裁员800人。公司裁员很正常,为了调整战略方向,或者压低成本。不知道VMware本轮裁员是不是为了压低成本的考虑更多一些。随着其他虚拟化软件厂商的产品快速的跟上VMWARE的发展步伐,并提供成熟且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VMware的压力肯定不小。去年还有VMware价格跳水的传言,不知是否属实。然而VMware新兴战略产品带来的收入,并无法成为其主营收入的重要支撑,VMware断然不敢降价的,降价会对VMware业绩造成致命打击。但同时遭遇竞争对手的围攻,又不得不且战且退,适当降价以保住市场份额别快速流失,这种战略产品替代需要耗费的时间还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估计VMware相关管理层会比较捉急。
除此之外,VMware的高管走的也有点频繁。2015年8月,VMware首席技术官本·法特希(BenFathi)离开公司,转而加盟CloudFlare,这是一家主攻安全和Web应用程序交付市场的初创公司。2015年10月,云服务副总裁马修·洛奇(Mathew Lodge)离开VMware,跑到Weaveworks担任首席运营官(COO)一职。2016年1月份财报出来之后CFO还有COO的乔纳森.扎德威(Jonathan Chadwsick)辞去了职务,不知道算不算在刚才说的那800壮士之中;二月份高级副总裁马汀·卡萨多(Martin Casado)刚刚宣布离职;三月份总裁兼COO卡尔·艾斯奇巴赫(Carl Eschenbach)将离开公司。至于中国区就更别提了,传言因为大中华区业绩2015年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同比猛降了20%导致总裁宋家瑜离职,下属高管也开始蠢蠢欲动,中层管理层到目前为止已经大换血,直接给代理商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区的售前团队流失也非常严重,大量技术和研发人员流向AWS、Nutanix以及容器类的创业公司,这一点和VMware总部发生的变故是如出一辙的。
产品
这几年以来VMware已经逐步失去对虚拟化市场的垄断力。去年第四季度的财报营收展望就表示由于未来存在不确定性,以及中国、俄罗斯和巴西市场的疲软,该公司获得的订单量表现低迷。这并不是说VMware的市场占有率不高,而是说VMware对市场的控制力已经满满地被削弱了。企业采用Hyper-V、XenServer、KVM的脚步从未停歇。原来只有中小企业采用KVM,现在正蔓延到中端市场。即使是在初期被大量应用而后又长时间停滞不前的Hyper-V也再次吸引了市场的关注。VMware价格昂贵而且拒绝听取用户有关管理软件相关的问题已经玩不转了。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地选择更便宜、更全能的“开源”产品(公有云)而不是专有产品(私有云),VMware的发展开始减慢。
VMware喊出的“软件定义一切”的口号并没有任何问题,无需置疑。不过从虚拟化走向云,VMware并没有跑的多快,很多地方甚至没有别人跑的快,无论软件定义存储的vSAN,还是软件定义网络,以及云管理的能力构建上,VMware无一不是后来者。并不是VMware技术基础差,而是云本就不属于他的这个领域。云最早起源于互联网,其标杆也是互联网厂商。传统企业的IT架构向云过渡,VMware跟其他IT厂商的起跑线是相同的(这跟虚拟化软件那种VMware提前起跑模式大不相同)。既然大家起跑线相同,谁能在云计算领域最终跑赢,完全不好说了。VMware的员工也是人造的,智力还没到超人的程度。
关于是否拥抱开源的问题,又是一个VMware极其战略纠结的问题。用个比较俗的比喻就是:既想去约X,又怕染上不治之症。不约吧,又浑身痒痒,最终约来了,却又不好好搞,只是跟人家聊聊天了事。
微软经过多年痛苦的纠结,似乎在开源的问题上快想清楚了,但让微软把自己的产品全部开源,估计得像君士但丁大帝接受基督教洗礼一样-----在临终的那一刻。VMware的做法跟微软似乎比较像,步调也差不多。开始加入OpenStack开源生态,推出支持OpenStack的版本。但涉及到属于自己的产品干货,宁可免费,也不会开源,而且与OpenStack的结合的产品,其能力似乎也不敢恭维。
自己产品的钱已经赚的很多,如果开源等同于本来自己吃独食,变成了让大家跟自己一起分肉,甚至只能喝点稀汤了。这个道理,给谁讲都比较合理,也可以理解VMware所抱金饭碗的心理。但问题是,完全的开源开放的生态似乎越来越多的被广大企业客户所接受,并作为自身IT(包括云计算在内)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企业客户逐步接纳开源生态的大方向与VMware产品闭源的核心战略的冲突才是VMware要面临的最大问题。今天的金饭碗,不代表明天还能讨到肉吃。
从OpenStack贡献排名上看,其实VMware贡献并不少,累计贡献排名前列。这至少表明VMware是看好OpenStack的(也没见VMware公开场合抨击OpenStack与生态趋势对着干),或者说,从战略上认为必须在OpenStack领域有足够技术积累及必须与OpenStack生态相结合。但在如何结合,并不至于伤害自己的问题上,似乎无解。
其实一个企业做到天花板,要想再发展,按本山大叔的配方,脚离地,跳起来用头把天花板撞破,之后还是会掉在地上。要想革命性的发展,只能从革自己的命开始。。。
生态圈
Dell对EMC的这场全球科技市场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将Dell从一家消费者产品供应商彻底的转变为企业产品供应商,在IT行业的计算机存储、服务器、个人电脑、安全和企业软件方面Dell已经成为了最强大的企业,不过这也会使Dell与惠普、甲骨文或者IBM进行正面的竞争。
戴尔收购EMC交易将对联想和华为这两家中国科技公司带来一定的影响。当前,联想与EMC运营着一家合资公司,为中小型企业生产数据存储产品。IDC中国区总裁霍锦洁(Kitty Fok)认为,受该交易影响,联想与EMC的合作很快将结束。此外,华为也将受到该交易的影响。当前,华为正在国内外市场拓展企业业务,日益成为戴尔和EMC的劲敌。而戴尔和EMC合并后将提供一系列广泛的存储产品,并形成规模经济。
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Dell的孙子公司VMware。我们都知道EMC的大部分价值被捆绑在了占有81%股权的世界上最重要的虚拟化技术供应商VMware身上。EMC自身具有约536亿美元的市值,而它在VMware的股份就占有270亿美元的市值。虽然Dell、EMC和VMware三家公司都宣称VMware仍将作为一家公开的独立上市公司,完全独立于Dell和EMC,不过显而易见,市场并不认为Dell真的会这么老老实实信守诺言,VMware的股价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对市场影响更大的VMware的合作伙伴更加并不这么认为。VMware的许多重要合作伙伴都是Dell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Cisco、IBM、惠普和联想。国内市场也并不平静,据业内人士透露,已有不少X86服务器品牌准备全面和Citrix合作,依托于Citrix的XenServer打造完全属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所有的服务器虚拟化产品等。这无疑是对VMware的一个重大打击。相信VMware后续与曙光的合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要是放在过去,估计是没有任何可能的。不仅仅是更多硬件厂商旗帜鲜明的站在了VMware的对立面,业内人士估计未来几个月,特别是Dell对EMC的正式收购完成之前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宣布采用非VMware品牌的软件,包括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定义存储、超融合软件等等。以Cisco、惠普为代表的IT行业不会坐等VMware彻底倒向Dell-EMC联盟的,好戏还在后面。
对于Dell公司自己,对于上述三家公司都宣称VMware将独立运营的发言就更是有点言不由衷了。前几天Dell刚刚宣布它自己旗下的桌面虚拟化软件平台vWorkspace停止开售,vWorkspace前身是Dell在2012年耗费24亿美金收购的QuestSoftware公司),到目前为止所有员工(包括中国区的销售团队员工)上周一并被裁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VMware有自己的桌面虚拟化产品Horizon。那么问题来了,Dell愿意壮士断腕去支持VMware的产品,你认为还会真的把VMware作为独立公司运营吗?
容器
把容器单独作为一个话题而没有放入《产品》章节是因为笔者认为容器对VMware的打击会比想象中的大,有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说实话,Docker算不上什么全新的技术,它基于LXC(Linux Containers),使用AUFS,而这些都是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并被广泛应用了的技术。但运营PaaS服务的dotCloud公司将这些技术整合到一起这才发生了质的变化。dotCloud公司在2013年发布了第一版的Docker,没想到自发布以来其发展速度之快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一路高歌猛进,dotCloud公司在2013年10月干脆连公司名字也改为了Docker Inc.。
传统的交付源码或交付软件包的方式的最大问题在于,软件运行期间所“依赖的环境”是无法控制、不能标准化的,IT人员常常需要耗费很多精力来解决因为“依赖的环境”而导致软件运行出现的各种问题。Docker是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开发者可以利用Docker打包自己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可以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Linux机器上,也可以实现虚拟化。
这种将软件与其“依赖的环境”打包在一起,以镜像的方式交付,让软件运行在“标准的环境”中的方式为软件开发和云计算平台之间建立了桥梁。同时与传统的 VM 相比,Docker更轻量,启动速度更快,单台硬件上可以同时跑成百上千个容器,所以非常适合在业务高峰期通过启动大量容器进行横向扩展,从这个意义上说,Docker满足的就是AWS交付的类似EC2 的云主机的市场需求。同时Docker 秒级创建/删除虚拟机及动态调整资源的能力,也非常契合云计算“实例水平扩展,资源动态调整”的要求。Docker很有可能成为云计算的基石,未来将成为互联网应用开发领域最重要的平台级技术和标准。
有了标准化的运行环境,加上对CPU、内存、网络等动态资源的限制,Docker创造了一个“轻量虚拟环境”,传统虚拟机的绝大多数使用场景都可以被Docker所取代。此外Docker容器技术的直接虚拟化不仅在技术方面使CPU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还因80:20法则可在业务上更大程度发挥 CPU 利用率,而恰恰后者才真正体现了虚拟化之精髓!可以豪不夸张地说,Docker 是革命性的,它重新定义了软件开发、测试、交付和部署的流程。我们交付的东西不再只是代码、配置文件、数据库定义等,而是整个应用程序运行环境:“OS+各种中间件、类库+应用程序代码”。无论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还是运维人员,只需要运行几条 docker run 就可以配置好开发环境,通过 Dockerfile 或者Docker Hub 与他人分享镜像,与其他服务集成,进行开发流程的自动化。
Docker这种变革一旦为IT人员所接受,可能都会对产业链带来非常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VMware会产生致命的打击。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Docker对整个Hypervisor虚拟化会产生颠覆性的效应还能理解,毕竟Docker可以不需要安装在虚拟机上,直接安装在物理机上也是可以运行的,所以有可能取代虚拟机,但是为什么只是对VMware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呢?
实际上Docker技术的底层目前为止都是基于KVM平台,如我们上文所述,Docker的就是产生于LXC(Linux Containers),使用AUFS的一种技术,而KVM是一个基于Linux内核的虚拟机,从Linux-2.6.20开始被包含在Linux内核中,换句话说,KVM就是Linux内核中的一部分。所以Docker采用KVM作为底层是那么的自然。从目前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基本上绝大部分的Docker技术都是基于KVM平台的。除了因为开发平台的原因Docker还不能完全取代虚拟机,另外,单个操作系统有可能引起影响所有相关实例的单点事故。比如,恶意软件或者主机操作系统崩溃可能禁用或者影响所有容器。此外,容器易于迁移,但是只能被迁移到具有兼容操作系统内核的其他服务器当中,这样会无形中减少迁移选择。总而言之,Docker和虚拟机在未来一段时间一定是共存的关系而非取代的关系。
既然传统的虚拟技术还不会被取代,Docker或者说容器技术和虚拟机也并非简单的取舍关系。那么对VMware公司来说按理说也不应个坏消息,更何况VMware听说也在开发自己的容器技术,为什么说对VMware却冲击最大呢?其实答案就包含在上述论点中了:既然未来的应用交付平台只需要采用Docker+KVM即可,所以,和vSphere还有什么关系么?至于VMware自己的容器解决方案vIC(整合了vSphere的容器技术)和Photon平台,怎么看上去都是怪怪的,颇有点左右手互搏的样子。对一个颠覆自己的新技术VMware是不可能真心去拥抱它的,但是又不能不去做做样子,这正是VMware公司的两难之处,这和前文所述VMware对待云计算的发展和OpenStack的态度是如出一辙的。
VMware和云、Docker、生态链的关系就像这个友谊的小船,会不会说翻就翻呢?只能让时间来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