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怪象
打卡上班,朝九晚五似乎是工作的一种标志。但每次听到这样的描述,我怎么总是提不起劲儿呢?
我曾经服务的一家公司管理考勤的人员就有十几个,考勤管理制度需要培训半小时!我想起了小学
那篇在课桌上刻下“早”字的课文,还有女友上学被我耽误了几分钟就大打出手的场面(迟到了要罚唱歌)。
这就是女友不爱学习和我离开那家公司的部分原因吧。
尽管相当比例的互联网公司(google微软BAT..)已经不打卡了,但大部分的公司还是这样。甚至一些app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还语重心长的说,实践证明还是要打卡的,有些人就是来打工的。难怪他们把lbs理解为签到。
打卡的理由
那么到底该不该打卡呢?当然不该。
肯定很多习惯打卡制度的人就会跳出来,抛出一大堆理由,什么公司要有公司的样子啊,管理太松缺乏纪律啊,
有的员工就是打工心态啊,不打卡上班大家没发协同工作啊等等。好,我们就一条一条的来看这些理由。
首先,“公司要有公司的样子”,这不过是说开公司就是这样。但为什么会有这这样呢?打卡上班这个传统,在中国,估计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吏的上朝签到制。《嘲京僚诗》就写到“除却早衙签到字,闲来只是逛胡同”;在国外,可能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因为生产资料在工厂,工序之间需要衔接。总之,信息化时代以前的工作,时间地点都有很大限制。但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只要有电脑能联网就能办公,只有开会聚餐需要约个时间地点。所以,打卡上班的根基基本不存在了。
其次,“管理不能太松了”,什么公司要靠管理靠制度,尤其是公司大了等等,难道打卡就是代表公司的管理制度?公司管理指的就是管理员工工作时间吗?很多人潜意识里认为,管理就是监工,管人就是限制人!限制工作时长,限制活动自由,限制福利待遇,限制跳槽。制度合同满眼都是不能这,不能那!如果这就代表管理的话,那劳教企业早都跻身世界500强了。所以,打不打卡根本不代表管理,限制人的工作时间地点并不保证员工创造价值。
再次,“很多员工就是打工心态”,似乎打卡就能保证他们卖命工作一样。那些懈怠的员工要么不优秀,要么就是不想做这个事儿,就算打卡一样懈怠,“除却早衙签到字,闲来只是逛淘宝”。正确的做法其实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改进激励制度,请不合适的员工离开。
最后,“不打卡没发协同工作”,最需要协同的就是流水线员工,少了一个人也不行,但苏州固锝电子就实现了2000多人不打卡上班,效率还提高了16%。流水线企业尚且可以,就不要说在家都能上班的互联网公司了。要开会聚会就提前通知到每个人嘛。
打不打卡的隐喻
打卡首先反映了对员工的不信任,打卡这种逼迫式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大家开始讨厌工作,一如大家讨厌学习一样!因为大家讨厌工作学习,相互不信任,所以更要强调考勤制度,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当大家意识到不是我要工作,通过伟大的产品改变世界,而是被逼迫工作的时候,做事的积极性和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这不需要管理大师戴明来论证,看看苏联和美国就知道了。
打卡还反应了公司不知道如何驱动员工工作!一般要求打卡的公司,衡量标准就是两个字“听话”!在学校里,“听话”的学生就是三好学生,还情有可原,毕竟学习就是模仿。但工作不是简单的学习,尤其是现代依赖大量协作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这更需要听得见炮声的士兵做决定!对于权力而不是创造价值感兴趣的公司,注定要在互联网时代淘汰!文章开始那家一天到晚鼓吹互联网基因,什么都需要老板批准的公司,早已陷入绝境。背后的深层改变以后再做分析。
有人看到一些不打卡的公司员工走的晚,等于让员工免费加班,于是欣然效仿。那其实是晚到晚走的现象,另外信任和利益捆绑让部分员工自愿加班。
不打卡其实意味着对员工的尊重和信任。每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今天状态好不好,工作多长时间自己说了算。自己定的工作才能激发工作热情,自己做的承诺才会努力实现。
不打卡还以为意味着公司有更好的激励方法。每个人都深知自己工作的意义,工作成绩与收益的绑定(如全员持股,公平合理的加薪晋升通道等等)。
不打卡意味着员工与公司之间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个体从组织中逐渐解放出来,他们的工作技能不依赖于公司,信息不需要公司过滤提供,工作决策不需要汇报,收益也不看leader脸色。这是一种自由的连接,平等的协作。
所以,大多数工作,我爱在哪儿上班,几点上班,都该我来定!
吐槽互联网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