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成败论:赫尔辛基巴士车站理论

  2004年6月,在新英格兰摄影学院(New England School of Photography)的校园里,阿诺·拉斐尔·闵奇恩快步走到麦克风前,准备发表一场毕业典礼演讲。

  他抬起头来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然后给他们分享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根据他的判断,正是这一理论导致了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异。他将这个理论称为赫尔辛基巴士车站理论(The Helsinki Bus Station Theory)。

  赫尔辛基巴士车站理论

  闵奇恩出生于芬兰首府赫尔辛基市。在这座城市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巨大的巴士车站。他的演讲就是从向学生们描述这个公交巴士车站开始的。

  “大约有二十几个站台排列在这个城市中心的广场上,” 闵奇恩说。“在每一个站台的一端都有一个站牌,上面标有停靠该站台的巴士编号。巴士编号大概有以下这些:21、71、58 以及 19 等等。每辆巴士至少在大约一公里范围内按照相同路线出城,沿途根据站牌设置停靠。”

  他继续说道,“现在,让我们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一下,巴士的每一站代表一名摄影师一年的工作经历。这个意思就是说,第三站就表示三年的摄影经历。好的,现在你在裸体人像摄影方面已有三年的实际经验。我们把你搭乘的这趟巴士称作 21 路巴士。”

  “你带着三年以来的成果赶往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博物馆负责人询问你是否熟悉欧文·佩恩的裸体摄影。他乘坐的巴士是 71 路,和你在同一条路线上。或者换一种方式,你带着你的作品来到了巴黎一家艺术画廊,他们建议你观赏一下比尔·布兰特的作品,他乘坐的巴士是 58 路… 等等。你完全被眼前的一切给惊呆了。你意识到,你三年以来的工作成果,早就有人做过了。”

  “所以,你急切地跳下这辆巴士,拦住一辆出租车 – 因为生命短暂 – 直接返回了位于市中心的巴士车站,你希望寻找另一个站台。”

  “这一次,” 闵奇恩说,“你想创作沙滩人物彩色风景照,就是站在升降车上用 8×10 大画幅相机拍摄的那种照片。你在这上面花费了三年时间和三千英镑之后,终于创作出了一系列作品,但是却收到了与上次几乎一样的批评。你难道没有看过理查德·米斯拉奇的作品吗?或者,如果你的新作是那种潮湿黑白格调且棕榈树摇曳其间的海滨沙滩照,一定有人指责说,你难道就没见过萨莉·曼的作品?”

  “所以,你又一次跳下了巴士,拦下一辆出租车急速返回,你渴望寻找一个新的站台。在你全部的创作生涯中,这种事情一直在不停地上演。总是不断地展现新作品,总是不断地被用来与别人比较。”

  就待在这辆倒霉的巴士上

  闵奇恩稍微停顿了一下。他看了看学生,然后问道,“怎么办呢?”

  “其实非常简单,” 他说,“就待在这辆巴士上,就待在这辆倒霉的巴士上。因为,如果你这样做了,到一定时候,你将会开始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

  “这些巴士驶离赫尔辛基市中心的路线几乎完全一样,但是这段路程只有一小段儿 – 大约一到两公里左右。接下来,它们便开始分道扬镳,每一路巴士都有独特的目的地。33 路巴士突然向北开去。19 路巴士则是朝着西南方向。一段时间之后,也许 21 路巴士将与 71 路巴士首尾相接,但是很快就会再次各奔东西。欧文·佩恩已经转向别处了。”

  “正是这种分离造就了所有这些差异,” 闵奇恩说。“而且,一旦你开始从你和你羡慕的作品中发觉这些差异 – 这正是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站台的原因 – 就是你寻求突破的最佳时机。突然之间,你的作品开始赢得关注。现在,你将在自己身上投放更多精力,以此在你和影响你的那些作品之间创造出更多差异。你的梦想起飞了。随着年代不断累积,你的作品数量开始攀升。无需很长时间,评论家们的特殊兴趣就会被激发,他们不仅可以很好地鉴别你与萨莉·曼或者拉尔夫·吉布森的差异,而且,他们很可能还会对你早期的作品评头论足或者啧啧称赞!”

  “事实上,你重新收获了这趟巴士的全部路线。二十年前的过时作品忽然之间重新估值,不论品质好坏,一概以高价售出。在这条路线的尽头 – 巴士用来停靠休整、司机借机下车抽烟或者喝杯咖啡之地 – 就是所有工作完成的时候。这一刻既可能是你艺术职业生涯的结束,也可能是你全部生命的终结,但是不管怎样,你所有的成果现在就摆在你的面前,早期的临摹、重要的突破、高峰与低谷、收官得意之作,所有这一切都烙有你独特的印记。”

  “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你待在这辆巴士上。”

  

  坚持就能成功吗?

  我写文章经常谈及精通需要一致性和持久性,这其中包括《在重复上下功夫》、《提高你的平均速度》以及《爱上乏味无聊》。尽管这些思想极其重要,但是赫尔辛基巴士车站理论却帮助我们澄清了一些我们常常忽略的重要细节。

  坚持就能成功吗?

  考虑一下在校大学生。从他们出生以来,他们在教室的时间已超过一万小时。从这一点来看,他们是否已成为学习各门功课的专家?根本不是。在课堂上听到的绝大多数信息很快就会被忘得一干二净。

  考虑一下一位每天都在电脑前工作的人。如果你已工作多年,你在撰写回复电子邮件上花费的时间可能至少不低于一万小时。那么在写作这项技能上,你果真具备了撰写一部伟大作品的能力了吗?

  考虑一下一名每周都去健身房的普通人。要知道,很多人已累计健身十年以上。他们的体型看起来与专业运动员一样棒吗?他们已达到专业运动员的技能水平了吗?不太可能。

  赫尔辛基巴士车站理论的核心功能就在于,它敦促你不要简单地完成更多的工作(work),你应该在已有工作或成果上多下工夫(re-work)。

  关键不在 Work,关键在于 Re-Work

  一般的大学生学习任何东西只学习一次。最好的大学生会将知识一遍又一遍不断地学习。普通员工每封电子邮件只写一次。优秀小说家一次又一次重写每个章节。大众健身爱好者每周只是按照相同流程茫目地进行练习。最好的运动员主动评估每一次练习,而且持续改进他们的技巧。实际上,正是反复修正和重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继续巴士比喻这个故事。这些在几站之后就跳下巴士的摄影师,很快又搭上了一辆新的巴士,并且再次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他们正在累积他们自己的一万小时。可是,有一件事情他们始终没做,就是 re-work。他们忙碌地从一辆巴士跳到另一辆巴士,期盼着找到一条无人去过的路线,在此之前,他们根本没有时间用在修正和改进他们已有的作品或思想上。就是这一点,赫尔辛基巴士车站理论向我们清晰地表明,才是创造意义非凡的独特作品或成果的关键所在。

  由于你一直待在这辆巴士上,所以在你能够做出独特、优秀或者激动人心的东西之前,你为自己创造了用于修正、改进甚至重来的机会和时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那本畅销书《异类》使得一万小时规则广为流传。在这本书里,马尔科姆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特定领域的专家,你必须进行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在这里,我觉得我们经常漏掉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刻意练习其实就是 re-work。如果你在 re-work 上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那么,你就不是在进行刻意练习。

  投入一万小时的人很多。投入一万小时 re-work 的人极少。这样做的唯一方法就是待在这辆巴士上。

  你究竟应该搭乘哪辆巴士?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都是创造者。倡导新思维的经理,创建税务申报快速流程的会计师,想出护理病人更好方法的护士。当然,作家、设计师、画家,音乐家,以及任何分享他们劳动成果或作品给这个世界的人,全部都是创造者。

  任何试图推进这个社会向前进步的创造者都会经历失败。但是我们对待这类失败的反应常常却是,叫来一辆出租车,然后乘上另外一辆巴士。也许这趟旅程会比较顺畅。

  事实上,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应该待在这辆巴士上,努力地回顾、反思和修正我们的思路。

  但是,为了做到这些,你必须回答一个最难回答的问题。你究竟应该乘坐哪辆巴士?你想用你的生活讲述怎样的故事?你愿意在什么技能上投入成年累月的时间?

  你怎么知道这就是正确答案?你不知道。没人知道到底哪辆巴士最好,但如果你想要充分发挥你的潜能,你必须选择一个。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中心议题之一。这是你的选择,但是你必须做出选择。

  而且,一旦你选择了,就待在这辆巴士上。

时间: 2025-02-01 12:05:37

职场成败论:赫尔辛基巴士车站理论的相关文章

职场人生:30岁后你会站在哪里?

人生的策略布局和生涯规画,很像我们去大城市的车站或交通转运站搭车,当你想离开这个转运站,一小时后你会在什么地方,都由你当下买什么路线车次的票,然后坐上哪一班次的车来决定的. 其实,你一直站在狗笼里 有一次我开车载着儿子在等红绿灯时,看到一位中年男人模样的广告举牌员,站在路口压低帽沿,等红灯车子都停下时,他就把手上的牌子举高. 这时,儿子问,为何同样是成年人,有的站在路口晒太阳?有的站在快餐店柜台?有的却站在百货公司里吹冷气? 我回答,这是很正常的事,每个人想站在哪里,会站在哪里,都是自己的选择.

偏执的职场生存

PS:7月俺拖欠了篇文章,这篇文章先补7月的,内容比较多,看官辛苦了:) 8月的文章正在整理中,争取最后几天输出,是介绍Express新版(4.0+)和Node模块方面的. 大多数公司都有新人培训这个课程,俺真心也是新人培训的收益者,在这过程里成长且明白职场中最直接.最简单的道理,比如“时薪的意义”.“Say No的意义”.“QBQ(问题背后的问题)”.“如何沟通”.“时间管理”等等. 有幸与2011年始陆续带新同事一起做项目,在此过程中更收获了许多代码之外的见识与总结. 新同事的性格和能力各不

职场35岁现象:职业规划的文章 [转]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虽然你我皆是凡人,只是这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我依然希望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够迎着太阳开花结果.不管以你现在的阅历是否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涵义,请先记下来. 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因为,时间能解释一切,时间能证明一切,时间能解决一切.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咨询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

看职场老人教你如何平稳度过职场“更年期”

随着书院气息慢慢退去,那股不畏前路,一心往前冲的劲头也变淡了.工作七八年后,慢慢进入职场"更年期",前路迷茫,该怎么平稳度过呢?最近架构师米洛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免也去思考了一番想找找答案.所幸,这问题并不是个案,网上已早有牛人作答,米洛筛选其中比较好的,在此分享一下,与诸君共勉. 先明确我们的问题:工作8年,身心俱疲,迷失了职场方向,不知道该规划未来的路呢? 明确目标 不会跑偏 有7年工作经验的企管顾问秋洪发表了自己看法.他认为,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目标不明确,就没有前进的

塑造职场影响力的五大法宝

在职场打拼越久,我们越会发现自身的影响力在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说出的提议有没有人听?你做的决策有没有人支持?这都体现着你的个人影响力. 职场影响力的塑造,就好像是煲一锅富有营养的汤,急不得,你需要小火,慢慢炖. 这里分享个人总结的影响力塑造的5大法宝的靶心图模型,并逐一诠释: 专业是基础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在什么类型的企业工作,塑造影响力的基础是你在自己的工作领域的专业度上值得称赞!也就是说,你说出的话,让人听起来值得信服,你做的资料,让人看起来值得翻阅,你提供的

职场规则,总有几条你不知道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一事实已经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决定怎么对应之前,我们需要找出来它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 在现实生活中,中国有富人榜,美国也有富人榜.他们的资产动辄有数百亿美元.这种贫富严重不均的现象并不是头一次在地球上出现.单就中国而言,从秦汉到民国,一直如此.那么,这种现象从何而来呢? 目前我看到的最靠谱的原因是这一条:富人越来越富是因为他们对规则越来越熟悉:穷人越来越穷是因为他们失去触碰到规则的机会和能力. 大多数富人是由于摸索对了规则赚到了第一桶金,如果他足够聪明,他

李新海:职场吸星大法,不能光吸不放

职场,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这里学习,菜鸟专员在这里学习,资深员工在这里学习,当你升职为管理者一样在这里学习,因为在职场,每天发生这许多的事情,都与你相关,你必须要进行解决,每一次解决,对于你自己而言,都是一种历练. 培训,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听培训讲师讲解理论和实战内容,拓展自己不熟悉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完善自己熟悉的内容,让自己最大化的吸收培训讲师的精髓和能量. 这就是职场吸星大法. 还记得电视剧,<笑傲江湖>里面,任我行和令狐冲都练习了这项武林绝技,他们就是使用这个技能,将对手的

从小工到专家 ——读《Java程序员职场全攻略》有感

从小工到专家 ——读<Java程序员职场全攻略>有感   <Java程序员职场全攻略>是以故事的形式,向读者介绍Java程序员的职场经验.作者牛开复在北京从事软件开发,已经是一位业界高人,而书中的主人公蔡佳佳则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作为师兄的牛开复一步一步指引蔡佳佳从学校走入职场,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书中多采用二人对话的形式,谈到了职场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语言形式也非常轻松活泼,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初窥门径——行业揭秘 相信很多同学都急切的想了解IT这个行业在国内的现状以

致初入职场的兄弟姐妹

致初入职场的兄弟姐妹   我很喜欢电影<燃情岁月>中的那句台词--"有些人能够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非常的清楚,他们依循着自己的内心来行事.这些人变得疯狂,或者成为传奇--"(Some people hear their own inner voices with great clearness and they live by what they hear. Such people become crazy, or they become legends. )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