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经济联合的理论认识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生产、流通和科技领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的出现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反复实践,大胆探索,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创造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我国横向经济联合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但已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实践经验说明,横向经济联合,对于进一步搞活企业,打破条块分割和经济封锁,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改革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横向经济联合刚刚起步,对许多问题还需要不断加深认识,有些联合办法和具体政策还需要不断完善。但从根本上说,正确认识横向经济联合的基本出发点,保证横向经济联合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这是增强联合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的重要一环。首先,发展横向经济联合要看是否有利于搞活企业。因为增强企业持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活力是衡量一切改革措施成败的重要尺度。因此,它也是衡量横向经济联合这项改革好坏的重要标志。企业在开始搞横向经济联合时,就应该注意把握这个尺度,从搞活企业出发,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和论证,使联合建立在科学可靠、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其次,看横向经济联合是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一般来说,通过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企业经济效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如果只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注意社会的经济效益,就不是好的经济联合。如有的企业为了提高眼前的经济效益和名牌产品厂家联营,但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也以名牌产品销售,结果不仅搞坏了名牌产品声誉,而且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搞横向经济联合,应切实注意这个问题。第三,看横向经济联合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要看企业目前的经济收入多少,而且要看企业发展后劲的大小。只有通过横向经济联合使企业不断增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这个横向经济联合才是成功的;否则,就是不成功的。以上三条归结到一点是,看横向经济联合是否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根本目的,所以,它也是衡量横向经济联合这项改革的根本的标志。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还要正确认识联合和竞争的关系。有的企业有一种错觉,以为搞了联合,解决了眼前的困难,就可以高枕无优了。这说明在联合中缺乏强烈的竞争观念。我们看到,在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趋势:一是竞争的趋势,二是联合的趋势。所谓竞争,是社会主义企业在生产或流通领域里,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求得企业生存和发展,彼此之间在竞相争取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市场等方面所发生的优胜劣汰的关系。这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必然发生的经济现象。只要有商品经济存在,竟争规律就必然起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所谓联合,是指社会主义企业在物质资料生产、流通、技术开发的过程中,为了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彼此之间在生产经营组织方面而形成的比较稳定和密切的经济合作。它是通过契约的关系,如经济合同和其它有关法律条文确定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形成的一种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它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联合和竞争共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推动着社会主义企业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联合和竞争是统一的,它们同时并存,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联合和竞争又是对立的,联合并不消除竞争,只是对竞争的暂时调节,酝酿着新的竞争,而竞争又可能使联合向新的形式转化。事实上,在实现横向经济联合的条件下,不仅存在着联合体和非联合体之间的竞争,联合体和联合体之间的竞争,而且存在着联合体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在横向经济联合中要充分认识到,联合不但没有削弱竞争,而且使竞争提高到新的层次。只有在联合中努力增强自身的经济活力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才能在竞争的风险中立得稳,走得快。那种企图靠“攀高结贵”,逃避竞争风险,躲在联合的“避难所”里混日子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到头来,迟早要被淘汰。联合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联合,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使横向经济联合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还要注意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某些不适应方面的问题。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由于社会主义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因而,这个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加以解决。但是,我国在解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某些不适应问题的过程中,却是经历过多次反复的。从1957年以后,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先后变动几次,时而集中,时而分散,时而上收,时而下放。但是,无论怎样变动,都仅仅是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划分上的彼消此长,都是地区和部门在对企业的管辖关系上划分“势力范围”。虽然我们经常讲要解决某些方面“两个不适应”问题,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抓经济体制改革中,先后采取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组织城市经济网络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企业与地区和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条块分割和封锁问题还没有解决。横向经济联合的出现,为解决这些矛盾提出了内在的客观要求。它把企业与行政部门的隶属关系的矛盾,把条块分割影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矛盾暴露在人们面前。我们应当站在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从生产关系上看,我们要通过联合把原来单一的所有制关系变为多层次和复合的所有制关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局面,进而形成以若干大中型企业或名牌产品为中心的新的企业群体或企业集团。这不仅有利于端正企业行为,增强企业活力,而且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对于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必须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在法律上给予保护。要从计划管理和金融管理制度上为横向经济联合提供方便。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办事,正确处理在联合过程中发生的经济纠纷,切实保障经济联合的合法权益。总之,横向经济联合是对我国旧的经济模式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对新的经济模式的大胆开拓。它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将对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此文发表于1986、6、1 奋斗1986年第六期,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主办。署名王志利王振岳。)
分享到:
国民经济计划概论复习要点
总复及要求(以下省略)
第一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实质(以下省略)
第二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以下省略)
第三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实施(以下省略)
第四章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以下省略)
第五章 农业生产计划(以下省略)
第六章 工业生产计划 (以下省略)
第七章 运输计划 (以下省略)
第八章 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以下省略)
第九章 物资计划 (以下省略)
第十章 商业和外贸计划 (以下省略)
第十一章 人口计划 (以下省略)
第十二章 劳动力计划 (以下省略)
第十三章 工资计划 (以下省略)
第十四章 教育事业计划 (以下省略)
第十五章 价格计划 (以下省略)
第十六章 国民收入计划 (以下省略)
(此文发表于1986、6、15 电大辅导增刊,黑出管字第119号。主编王振岳。)
科学组织课堂讨论的一次新尝试
今年上半年,佳木斯市委党校在进行八五级培训班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坚持把课堂讨论列入教学计
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组织学员上好讨论课。据八五级五个班统计,各班各学习组共组织学员讨论课
十五次,其中,五月中旬我们组织了一次全年级的大型讨论课,在组织课堂讨论方面进行了一次新尝试。
这次讨论课以《商品价格理论和我国价格体系改革》为总题目,参加讨论课的有全校八五级培训班
五个班的三百多名学员和部分教师。讨论课由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主持,有九名学员和一名教师作了
中心发言,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我国价格体系改革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发言结束后,学校领
导进行了总结。
为了组织好这堂讨论课,全体任课教师和各班学员分别进行了充分的认真的准备。一方面,教研
室根据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所讲授的内容要求,紧密联系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选择了一
个理论性和现实性都比较突出的价格问题,作为讨论课的总题目,并围绕总题目拟定了十几个分题目,
供学员选题时参考。同时,教研室还从图书馆借来有关价格改革方面的各种图书资料,提供给五个班学
员查阅。各班任课的教师都深入学员指导学员撰写论文,并对重点文章进行审阅修改。另一方面,学员
各班各学习组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分别组织了各种不同规模的课堂讨论,并根据讨论发言的情况
进行了选优推荐。这样,经过层层推荐,最后五个班中选出十篇优秀论文,作为全校讨论课的中心发言
论文。因此,这一堂全年级的讨论课,实际上是各学习组、各教学班讨论课的进一步升华。
这堂讨论课自始至终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从讨论课的总题目来看,价格问题,既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在
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价格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价格改革的成败又是涉及整个经济体
制改革的要害问题。因此,选择这一个总题目,就会引导学员把书本上所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同当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其次,从讨论课发言论文的内容来看,都注重联系价格改革
各方面的实际,有的联系农副产品购销价格倒挂的种种表现;有的联系我国各种自行车质量差价还没有
拉开的问题;有的联系社会上对价格涨落问题的种种模糊认识等等。再次,从发言论文的准备过程来
看,学员不仅查阅了大量图书资料,而且还自动地深入实际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例如五班一位学
员,在部队时管过后勤工作,熟悉蔬菜市场,为了写好《谈谈蔬菜价格调整问题》一文,亲自跑了佳木
斯市的四个农贸市场,并且守在一个蔬菜商贩跟前半个小时,仔细地观察了这个商贩经营的全过程。由
于这些发言中紧密地联系一些活生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每个人讲起来都生动真切、引人入胜,大家听
起来都兴致勃勃、津津有味。
这堂讨论课的尝试基本上是成功的,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它的成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使我
们看到了讨论课在整个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这主要是:
第一,讨论课是党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讨论课不同于学员课余时间的自由讨论,它是指
以课堂为阵地的一种有组织有准备的统一学习讨论活动。讨论课按其规模不同可分为学习组讨论课、教
学班讨论课、全年级讨论课等几种形式。讨论课之所以必要,在于它能够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对某一讨
论课题进行集中的调查研究。通过讨论,不仅使学员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消化,而且能够运用这些
理论说明和分析现实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学员在讨论课中,听的是来自各个不同角度或不同观点的发
言,从而能够在对各种不同意见的比较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因此,我们感到,无论政治经济学课还
是其他政治理论课,都应当把讨论课做为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教学计划。
第二,讨论课是对学员进行能力培养的有效形式。培养学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专业文化知识的
实际运用能力,是党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坚定不移的方向,而讨论课这种形式,对于培养学员的实际能
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学员为了将讨论的问题弄清楚,不仅需要把书本上的理论学深学透,而且还需要对
许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因此,一堂政治经济学讨论课,不仅是对政治经济学运用能力的培养,
而且是对哲学、科社、文学、逻辑、管理、历史等学科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一作用,是分科课
堂教学所起不到的。
第三,讨论课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性措施。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破除注入
式和实行启发式。在这方面,讨论课的出现和发展是带有突破性的有力措施。这是因为,讨论课打破了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旧局面,开创了学员和教师百家争鸣“群言堂”的新局面。讨论课上,不仅发
挥了教师“教”的积极性,而且调动了广大学员“学”的积极性。讨论课中,普遍运用的方法是专题论述、事
例分析、论敌反驳、难题答辨、咨询建议等。如果这些讨论方法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运用,无疑
地将会使我们的教学改革向前推进一步。
(此文发表于1986、7、10 党校教学参考第六期。署名经济学教研室,执笔王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