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干发布
先说主干发布模式: 以SVN库为例,大致将库分为trunk, branch,tag三种,主线发布就是公司要发布某个产品的V1版本,之前大家都做会在SVN的trunk上做开发,等 trunk稳定了.开出一个分支B1,在B1分支上做V1版本的其它功能添加,bug修改等,并使用持续集成来验证B1的稳定性.直到V1版本达到要求, 可以对外发布,并且发布成功后,进行从branch到trunk的merge操作,此时trunk上的内容变成了V1版本的内容,而后trunk上的内容不再允许修改.然后,再发布V2,这个时候,比如下一个版本要发布V2版,这时从trunk的V1版发布的那个点,开一个分支B2出来,再进行V2版的开发,并做持续集成验证V2版的稳定性.直到V2版也达到要求,并且对外发布以后,将B2merge到trunk上,此时的trunk上的内容又变成了V2 版本的内容. 依次类推, 直到V3,V4,V5等.我们称这种发布模式为主干发布,因为主干上的东西永远都是发布后的产品, 而且不允许修改.
如下图:
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发布的优点:
第一:可以随时保证trunk上的东西的稳定性,使trunk随时可用;
第二:大部分开发人员不会去触碰trunk,用分支的方式解决实际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变更(需求变更或设计变更等);
第三:可以从trunk上随时拿到已发布的任意一个版本。
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发布存在的不足:
第一:开发的时候, 持续集成一直在验证着Branch上的稳定性和正确性,而对于release完成后merge到trunk上后, 没有对trunk进行集成验证, 难以保证trunk的稳定性;
第二:违背了SVN的规范,把trunk库当成了tag库去使用;
第三:某些开源项目会采用这种开发(发布)模式,但其中对于验证要求非常严格,merge起来很费时,鉴于开源项目的特殊性,暂不做讨论;
第四:一般采用这种模式发布,是有自己的考虑在里面的。那就是trunk上的东西是不能损坏的,必须随时是好的,即使偶尔出现问题也能及时修正,但trunk已经完全失去了它做为主干的意义,也很难保证SVN库的一致性。
二:分支发布
再说分支发布模式:以SVN库为例,大致将库分为trunk, branch, tag三种,所有开发人员基于trunk进行开发,比如也是要发布V1版本的产品,到trunk上的内容稳定后,版本达到了要release的要求,这时从trunk上开分支出来,我们可以称这个B1分支上的内容为pre- release版,此时这个B1分支只为fixbug, 除非有必须要加的新功能.这个时候呢,大部分的开发人员就可以在trunk上开发下一次的发布, 而只需要少部分开发人员基于B1分支fix bug.如果有bug需要在B1和trunk里面都fix的话,就会有少量的merge操作,如非必要,就省心了. B1分支开出来后,一旦release了,可以根据发布计划,选择是否需要保留.如果近期有发B1的update计划,则可以保留;如果近期都不会再有基于B1的开发,可以将V1发布这一时刻点的B1状态通过tag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消亡B1分支.我们称这种模式为分支发布,因为分支才是发布的线,主干可以一直进行开发,而没有必要停止.
如下图:
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发布的优点:
第一:trunk做为开发主线,开发人员可以随时将自己符合要求的代码提交到trunk上,如果在没有必要的条件下,不开分支。同时对trunk做持续集成验证,最大程度上保证trunk的稳定性。
第二:对每次成功的持续集成都同时对库和集成环境做tag操作,发挥tag库的强大作用。
第三:最大量的减少了merge操作,降低了误差。一旦要发布产品,只需从一个稳定的版本(公司上层同意的)发一个分支出来,然后再投入少量的开发人员去进一步优化,主要是fixbug。而这时,大部分开发人员就可以投入到下一个版本的开发中,最大力度的使用人力资源。
第四:其它.
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发布存在的不足:
第一:配置管理需要随时了解pre-release的分支是否需要保留,以为下一次发布update等做准备。
第二:如果有大型的变更,trunk可能会被破坏,但是如果有一套规范,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或者也可以通过开分支的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
第三:如果想要真正发挥这种发布模式的威力,配置管理,变更管理,持续集成,质量管理,发布管理每一个模块都是不可少的。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b1a2670100ew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