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内容开始---
如何提高程序员的键盘使用效率?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对于程序员这样需要大量码字的群体而言,提升打字效率,可以让写代码的过程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一、提升键盘的打字效率
1、选用一个适合的键盘
这其实是很重要的,就像拥有一台合适的显示器,可以提升我们使用电脑过程中的用户体验。使用一个非薄膜键盘可以让我们摆脱那种之前打字的“塑料感”,接下来就介绍下不同轴体的机械键盘的特点以帮助大家甄别选择。
黑轴在手感上更偏重于给用户一种直上直下,没有停顿的触感反馈,且回弹过程干爽有力,通俗一点讲就是给人一种直接用手指不停按压在弹簧上的感觉。
茶轴,在手感上更偏重于给用户一种带有轻微咔嗒,较弱段落感的触感反馈,且回弹手感与红轴类似,通俗一点讲就是融合了红轴的绵软手感加上弱化了的青轴段落感,兼顾了两者的特色,但又不完全相同,兼顾打字办公人群,属于万能轴,不过略有轻微噪音,但不太强烈,且茶轴整个行程手感类似蹦极一般。
青轴,作为拥有段落结构式的代表性轴体之一,也可以说是最具有机械键盘特点的轴体了,在手感上可以给用户带来一种咔嗒咔嗒,强烈段落感的触感反馈(连续敲击则为“啪啪啪”),回弹过程略有停顿,通俗一点讲就类似圆珠笔按下时的卡簧感,长时间录入过程中形成一种敲击节奏感。
红轴,可以算作是黑轴的轻量化手感版本,同样的直上直下,没有停顿的触感,在回弹上更加的绵软柔和一些,手感上类似挤压棉花一般,键入手感连绵不绝,按压手感轻盈。
2、多使用快捷键
windows的常用快捷键如下:
Win+D:打开桌面
Win+E: 打开电脑
Win+R: 打开“运行”对话框
Win+L: 锁定当前用户
Ctrl+W: 关闭当前窗口
Ctrl+F: 定位到搜索框。
F11: 最大化和最小化窗口切换。
Alt+向左键:查看上一个文件夹。
Alt+向右键:查看下一个文件夹
Alt+向上键:查看父文件夹
Ctrl+Shift+N:新建文件夹
Alt+Tab:窗口切换
Ctrl+Shift+Esc:打开“任务管理器
Win+数字:快速打开任务栏程序
shift+delete::永久删除
Sublime Text 3 (代码编辑器)快捷键:
选择类:
Alt+F3 选中文本按下快捷键,即可一次性选择全部的相同文本进行同时编辑。举个栗子:快速选中并更改所有相同的变量名、函数名等。
Ctrl+L 选中整行,继续操作则继续选择下一行,
Ctrl+Shift+L 先选中多行,再按下快捷键,会在每行行尾插入光标,即可同时编辑这些行
Ctrl+← 向左单位性地移动光标,快速移动光标。(以一个单词为一个单位)
Ctrl+→ 向右单位性地移动光标,快速移动光标。(以一个单词为一个单位)
Ctrl+Enter 在下一行插入新行。举个栗子:即使光标不在行尾,也能快速向下插入一行。
Ctrl+M 光标移动至括号内结束或开始的位置。
编辑类:
Ctrl+K+U 转换大写。
Ctrl+K+L 转换小写。
Ctrl+/ 注释单行。
Ctrl+Shift+/ 注释多行。
Tab 向右缩进。
Shift+Tab 向左缩进。
Ctrl+Shift+D 复制光标所在整行,插入到下一行
搜索类:
Ctrl+F 打开底部搜索框,查找关键字。
Ctrl+H 替换。
Ctrl+P 打开搜索框。举个栗子:
1、输入当前项目中的文件名,快速搜索文件,
2、输入@和关键字,查找文件中函数名,
3、输入:和数字,跳转到文件中该行代码,
4、输入#和关键字,查找变量名。
Esc 退出光标多行选择,退出搜索框,命令框等。
显示类:
F11 全屏模式
3、熟悉VIM命令
Vim是一个类似于Vi的著名的功能强大、高度可定制的文本编辑器,常见的VIM操作在键盘上的对应关系如下:
二、如何训练自己的打字技能?
1、多看英文资料,学好英语
程序员经常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碰到以下情况:调用的函数名常常是英文单词及单词组合而成的形式,而自己记不清那个单词是怎么拼写的了、自己在声明变量时需要给变量一个英文的变量名,而无法根据其在程序中意义对应到英文的拼写。
这样,就需要我们进行查找,造成编写代码过程中的停顿,降低了打字的效率。一个训练方式是:多看英文的材料、文档等,记住一些常见术语、常见文件名、常见库及函数名。这看似是很不起眼的,但是可以增强打字过程的连续性,让我们更加专注。
2、使用打字游戏或工具进行练习
下面分享一些我发现的练习工具:
在线打字测试:网站可进行英文键位练习,英文打字测试,中文打字测试,而且可以随时查看历史打字速度和排名——https://dazi.kukuw.com/
金山打字通:金山打字是一款教育软件,主要由金山打字通和金山打字游戏两部分构成,金山打字通针对用户水平的定制个性化的练习课程,循序渐进。——https://www.51dzt.com/
---恢复内容结束---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aroo/p/11564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