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http://blog.gqylpy.com/gqy/324
redis持久化方式有哪些?又有何区别?
rdb
:基于快照的持久化,速度更快,一般用作备份,主从复制也是依赖于rdb持久化功能。aof
:以追加的方式记录redis操作日志的文件,可最大程度的保证redis数据安全,类似于mysql的binlog。
本文将在redis5.0.2版本中,通过CONFIG SET
命令,达到不重启redis服务的情况下,从RDB存储模式切换至AOF存储模式。
确保redis版本在2.2以上
[[email protected] redis5]# redis-server -v Redis server v=5.0.2 sha=00000000:0 malloc=jemalloc-5.1.0 bits=64 build=55a56548bc97ef03
redis当前的配置文件如下# pid文件路径 pidfile /var/run/redis/6380.pid # 日志级别 loglevel notice # redis数据存放位置 dir /usr/local/redis5/db/6380/ # 日志文件路径 logfile /var/log/redis/6380.log # redis3.0之后的安全模式 # 安全模式可能会阻挡远程连接,可给redis设置密码解决这个问题 protected-mode yes # reids密码 requirepass redis_password """重点配置:重点在下面的配置""" # 指定本地数据库文件名,其存储的数据为二进制类型 dbfilename dump.rdb # 指定在多长时间内,有多少次更新操作才将数据同步到数据文件,redis默认提供了3个条件: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 其分别为: # save 900 1 每900秒内有1个修改记录时转存 # save 300 10 每300秒内有10个修改记录时转存 # save 60 10000 每60秒内有10000修改记录时转存
可以看到,我们的当前实验环境为
rdb持久化存储模式
。
开始切换
.
登陆redis-cli插入些数据,并手动持久化:192.168.43.149:6380> set k1 v1 OK 192.168.43.149:6380> set k2 v2 OK 192.168.43.149:6380> save OK
安全起见,我们备份RDB数据:
[[email protected] redis5]# cp /usr/local/redis5/db/6380/dump.rdb /opt/
此时,再进入redis-cli,执行如下命令,开启AOF持久化:
# 开启AOF功能 192.168.43.149:6380> CONFIG set appendonly yes OK # 关闭RDB功能 192.168.43.149:6380> CONFIG set save '' OK
确保数据库中的key数量正确:
192.168.43.149:6380> keys * 1) "k2" 2) "k1"
开启AOF模式后,会自动生成appendonly.aof持久化文件:
[[email protected] redis5]# ls /usr/local/redis5/db/6380/ appendonly.aof dump.rdb
此时进入redis-cli的操作,都会被记录,且追加到appendonly.aof文件中,以达到持久化的目的。
192.168.43.149:6380> set k3 v3 OK
此时RDB已经正确切换至AOF,注意还得修改redis配置文件,添加AOF设置,不然重启后,通过config set的配置将丢失。
修改配置文件,使AOF模式永久生效
.
将上面展示的redis配置文件中标记的"重点配置"的配置项替换为下面的配置项:appendonly no appendfsync everyses
appendonly no
指定是否在每次更新操作后进行日志记录
·
redis在默认情况下是异步的把数据写入磁盘,如果不开启,可能会在断电时导致一段时间内> 的数据丢失
因为redis本身同步数据文件是按上面的save条件来同步的,所以有的数据会在一段时间内> 只存在于内存中
.
appendfsync everyses
指定更新日志的条件
此配置有3个可选值:
no
:等待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缓存同步到磁盘(快)
always
:每次更新操作后手动调用fsync()将数据写到磁盘(慢,安全)
everysec
:每秒同步一次(折衷,默认值)
原文:
http://blog.gqylpy.com/gqy/324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gg566/p/1141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