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5+页非专业书 --《把时间当作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

作者:李笑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

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自我积累

阅读说明

本书主张时间不可管理,一切都靠积累。

本书主张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基于比较的成功观是伤人的、害人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 -- 积累

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能接受现实,一切成长都是虚妄。

再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承认了吧,你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地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会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人生的幸运在于能够 “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

第0章 困境

1 问题

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任何任务都最好或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之前完成。

2 慌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解决

这本书的主旨非常简单: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与时间、管理或时间管理都没有多大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 -- 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他就是你的敌人。

第1章 醒悟

1 孰主孰仆

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那么我们就应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 -- 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 to choose one’s own way. -- Viktor Emil Frankl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不再让自己 “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2 何谓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 (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无论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

3 我的案例

有些认识,哪怕是简单的尝试,也需要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体会。

人们可能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第2章 现实

1 速成绝无可能

浮躁的原因:

1.人具有这样的天性: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

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大,最好马上看到成果;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小,最好马上知道结果。

2. 浮躁的根源: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 这个道理。

3. “现状使然” 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

总的来说,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线,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 -- 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 -- 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2 交换才是硬道理

速成不可能,那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

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 -- 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3 完美永不存在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

4 未知永远存在

位置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另一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许能够解决的。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

5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很多人都心怀梦想,有一个 “无论如何早晚都要从事的梦想职业”,而不幸的是,很多人正因如此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默成本就越高。

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 -- 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

6 与时间做朋友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怎样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他是否现实

实事求是

第3章 管理

1 估算时间

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

候世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事件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事件,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一旦开始,就会发现,意外接踵而至。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的事件。

2 及时行动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 -- 无论何人,无论何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做事,而是在做梦。

大多数新情况下,“勤能补拙” 颇具道理并且值得相信。真正相信这4个字的前提是 “接受现实”。

这甚至可以当作一种测试方法,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他自己不怎么样;否则,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做好的人一样,给予别人真诚的鼓励而非嘲弄。尽管那些能真正做对、做好的人有时也会给出负面平价,但这些平价通常是 “建设性的负面平价”,并不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而发出的嘲弄。

3 直面困难

任何有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相对简单的部分和相对困难的部分。

不要专做简单,回避困难

4 关注步骤

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三个方面:内容,原因,方法。

任何任务起码具备3个属性:合适,何因,何法。

做任何事情,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那样思考 -- 它们更多地关注 “方法”。

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 “方法” 去反复查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

5 并行串行

并行两个任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执行者足够了解这两个任务,且对自己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即,对执行者来说,这两个任务时 “主动并行”的。

被动发生的并行任务往往只能使效率变得更为底下。

当一个任务比较庞大,需要划分为多个步骤或者多个子任务的时候,对这些子任务之间的关系需要仔细甄别。甄别后,可能会因此产生若干个行动方案,而针对这些方案可能还需要反复衡量才能找到最佳方法。

让自己拥有 “多任务操作系统” 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切分自己的时间(番茄工作法)。

因为其他人的错误而耽误自己的时间。

一旦养成精细拆分任务的习惯,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

6 感知时间

相对准确的估算又使得目标基本上都可以达成,由此可以算是 “战胜了焦虑”。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 “合拍”。

7 记录开销

感知时间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做了些什么。

8 制定预算

前面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记录事件开销。

如果这个习惯已经养成,还要养成第二个习惯:每天制作时间预算。

在开始一天的活动之前,花费 15 至 30 分钟仔细制订当天的时间预算绝对是特别值得的。

做一个列表,对每项任务标注重要程度,重要程度评价标准是是否对目标有用。

9 计划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对象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

1. 已经有人做到了。

2. 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事实上,无论变化多快,计划总是要有的,只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应该以自身的情况分析自己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

在目标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辅以计划,才能成功。一般来讲,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有些时候没必要做计划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的 “任务其实非常简单” 之外,另一个原因是 “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达成目标的关键在于每次收到挫折之后能否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我们一生所做的事,大都是在试错。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 尽管这句话已经被无数人说过无数次。

10 列表

最方便的列表工具是纸和笔

纸和笔很难被完全替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他们之外,我们很难再找到可以用来随手写写画画的工具了。很多时候,画比写重要,哪怕可能仅仅是画一个圈后者几个箭头而已。

列表没必要工整

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目标的实现有益。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给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11 流程

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高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他变成 “闭着眼睛也能做好” 的事情。

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必须养成的习惯。

12 预演

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我们才能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

13 验收

验收机制很重要。

为了能将验收机制落到实处,我们应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拿出纸笔写下每一个预定的验收标准。

第4章 学习

1 效率的本质

“学习” 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

“学习” 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

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2 基本途径

获取更多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

所有人获取知识最基础的手段就是 "体验"。

比 "体验" 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试错"。

在 “试错” 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一个聪明一点,但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 "观察"。

对 "体验"、“试错” 和 “观察” 进行补充的,就是 “阅读”。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运用心智的手段。

“阅读” 的前提是使用文字记载的前人经验已经存在。

3 主要手段

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思考、求知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探求因果关系的过程。

一种突破人类个体局限的系统的思考方法 -- 科学方法。

4 经验局限

所有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 经验主义

每个人或多或少受到自我经验的局限,而这也是经验主义局限的根源所在。摆脱自我经验局限的难度有时是无穷大的。

群体经验局限的根源是人类的寿命有限。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是没想到要去的地方。

牢记在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 “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在把这句话变成经验,用它去类比未知,而后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 “科学方法论”,挣扎着进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人”。

5 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能力

阅读是能够识别文字的人接收信息的过程,故在阅读之前就肯定要有一个甄别所接收的信息是否可靠和有效的过程。输入完成之后,信息要听过大脑进一步处理:需要记忆的,就要记住,并且可能要依赖复习才能真正记住不需要全部记忆而又有用的,就要用文字存档,并且要想办法保证将来能够找到;新输入的信息与曾输入的信息如果类似却不完全相同,就要花时间仔细分辨,以免将来使用的时候出差错;新输入的信息与曾输入的信息如果有关联,就要想办法研究清楚,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 "融会贯通” ······

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地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

写作能力子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

用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我们认真对待他开始的。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反刍”能力,避免选择性输入

了解学习的进程

曲线上升

第5章 思考

1 勤于思考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诉诸权威,本质上源自人们对确定的渴求。

权威不是用来迷信的,权威在更多时候本应该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而且我们再某些方面需要权威的同时,自己也会尽量成为某个方面的权威,这是社会大分工的基本意义。

独立思考是一把这样的钥匙:

首先要了解: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进一步要明白: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最后要清楚:准确地说,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从另一个角度看,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不仅不省时间,恰恰相反,非常浪费时间 -- 甚至浪费一生的时间。

2 思维陷阱

概念不清

进步过程从本质上看其实就是不断地 "试错"。

我们是某个人 “脑子清楚”,就是指那个人的脑子里没有哦那些乱七八糟、毫无必要、不讲根据、混淆视听的概念。或者说,他可以清楚地了解那些概念是什么样的,以至一切在他的脑子里都非常清楚。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

所谓 “脑子混乱” 的人,其主要特点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东西当作一回事。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最好先去度一下该学科的发展史,这是最好的起点。

永远都是那些能把概念理解透彻的、区分清楚地人才能清楚地思考,进而改变整个世界。

决绝接受不确定性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一个根源在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

3 因果关系

人类思考离不开定义因果关系的分析。

对因果关系的审视:基本上只需要从3个层面去审视:

A 不一定是 B 的理由。

A 不一定是 B 唯一的理由。

A 不一定是 B 最重要的理由。

要做一个用心的人,要用心做事,因为这个世界其实也有“心”

双盲测试:注意应用,面对问题时注意从双盲测试的角度去考虑。

自证预言: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其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所谓的思维缜密,其实并非常人想象得那么高不可攀,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 -- 做到并不难。

想做到思维缜密,从现在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逐一应用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则。

4 相关命题

互逆命题真假无关,互否命题真假无关,互为逆否命题同真同假。

5 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

说理之时,针对某一论点,对立双方的举证难度并非总是对称的 -- 事实上,几乎总是不对称的。

举证难度的不同,争论双方的境况常常处于这种状态:

其中一方肩负沉重的举证责任。

另外一方则享有来自假设的恩惠。

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 -- 诉诸无知。

证明肯定论断的难度与证明否定论断的难度也相差巨大。在多数情况下,证明否定论断要比证明肯定论断难得多。

6 案例局限

某种经验在某个人身上应验了,并不意味着该经验在所有人身上都会起作用。

可是,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7 对立论证

一个人如果不做事,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实际上,所谓的 “情商” ,从根源上朴素的看,还是思考能力的问题。

8 张冠李戴

有时候,论点和论据之间尽管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 “显然合理” 的姿态绑在一起。

9 辨析感悟

每个人都需要清除地认识 “道理” 和 “感悟” 之间的巨大差异。

“道理” 应该是普世的,而 “感悟” 值来自个体经验。

一方面,我们倾听任何人讲话的时候,都不应该带着防备、质疑的心态,那样可能会让我们遗漏重要的信息,因为心态会成为有色眼镜,使得我们只能收到过滤之后的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最终若是对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也同样是危险的、有害的。

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活着坏运气 ,这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 -- 自利性偏差。

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 -- 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专注于汲取教训,而不是幸灾乐祸,这件事不容易做到。

只有经过自己的仔细分辨,真正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一方面要多花心思分辨,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

10 克服恐惧

强与弱才是自然界汇总真正存在的本质,善与恶往往只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那根深蒂固的可能过去可是一切恶的根源,那懦弱才是原罪啊。

勇气与智慧一样,是依靠积累获得的。

11 辅助工具

语言是一个便宜而又有效的辅助工具。

时间的固有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 -- 无论后悔的成都多么强烈,都无济于事。

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更改的,现在的烦恼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将来的尴尬也许是可以避免的 -- 如果现在的行动没有出错的话。

第6章 交流

1 学会倾听

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我把这类知识成为判定类知识,以区别于其他知识。

人与人滤网质量的区别,很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人与人思考能力的区别。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不成熟的人、思维简单的人更倾向于频繁的插话,并且他们总是认为“我已经了解你要说的什么了”

“过早质疑” 同样会造成幻觉 -- 觉得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

“过早质疑” 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它会让听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排斥状态。

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在倾听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 与 “预期”。

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比自己估计得差是去除这一幻觉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只有相信这个事实,才能够在倾听的时候有意识的为了真正记住而反复回顾。

其实,只要肯花费时间和精力去 “想” ,很多原本不可能 “听” 到的内容就会 “自动” 浮现,而这样做的人最终几乎都会发现自己 “逻辑能力超强”。

如果能够记住要点,并肯花时间和精力搜寻隐含的信息,听者便有能力去做下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预期。

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 “倾诉” 状态。

既然坐在那里,听而不闻,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2 说与不说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赢得尊重” 是最不能急于求成的,也绝对不可能靠 “临时抱佛脚” 实现。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可与言之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3 交流守则

我们必须让自己脱离思想上的共生状态。

第一个原则 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 “相互竞争”,更要 “相互合作”

理性讨论基本原则:

1. 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2. 不做人身攻击。

3. 保持主题

4. 辩论时要用证据。

5. 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6. 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7. 对话要有记录。

8. 尽量理解对方。

第二个原则 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不要和自以为是的人讨论

第三个原则 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所谓主流观点,并非因为正确才成为主流,而是因为它恰好适合那些不善思考、不愿思考的人的感觉。

4 正确复述

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

5 勤于思考

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只看到部分事实"的情况。而“把部分事实当作所有事实” 的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它们往往是各种冲突的根源。

反思要点:

1.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摆脱经验主义,不仅需要对道理本身的了解,还需要勇气。其实,求知的路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依靠勇气,而非智商。

2.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经验需要归纳,更需要经过演以来论证。

3.使用记录,是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经验

4.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5.试用类比来跨越位置与一直的障碍

阅历丰富、博览群书的人,肯定拥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在遇到未知的时候,更有可能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

6. 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

第7章 应用

1 兴趣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2 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情 -- 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3 痛苦

尽管情绪有很多种,但最需要控制的大概只有一种 -- 痛苦。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杀人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学会在痛苦出现的时候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几近自动消失,而且在它被我们重新注意之前绝不会回来。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很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办法。

一个办法:在面临尴尬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图形等形式把自己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 -- 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地方。

另一个办法: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大脑的直接反映所左右。

做任何一种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

4 比较

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比较的产物,归根结底 4 个字 -- “高人一等”

但是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生活无法彻底会比比较,但是,无须比较就可以获得快乐和幸福也同样很多,只不过他们常常被人们忽略。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

5 运气

概率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人的欲望。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得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 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我不能相信运气与我有关

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尽管对生活不能盲目乐观,但是一定不能失望悲观。

所谓幸福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6 人脉

生活中广受欢迎的人总是少数,但同样基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数派们是如何理解他们的行为的。

确实,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他们可以用常人想不出来的,或者常人就算想的出来也做不到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有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后者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公平交易” 更容易产生。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从整体上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

因为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已耽误别人的人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恰因为能够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才被其他人认为是优秀者。

又因为 “沟通成本几近于零”,整体效果自然是 “交流收益相对无穷大” -- 良性循环。

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 "浪费" 时间。

当我们把时间花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身上倾注了自己生命的一段 -- 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那个人和那件事都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每个人的事件都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好朋友“ 都只有几个而已。

建议: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7 自卑

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迈出的第一部就是 -- 停止嘲弄他人。

另外一个比较“技术”一点的手段是“忘记自己的优点”。

所谓谦虚,低调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最后一个方法是“适当的放纵一下自己”。

8 灵感

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大脑中存储的信息量超常的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 “融会贯通”,看上去也就长长的充满 "智慧"。

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西安华商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现实可行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比更多再多一点的事件。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它自会给你的耐心相应的回报。

9 鼓励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大多数人是以 “泼冷水” 为乐的。

可以不需要被别人鼓励 -- 这是一种境界。

10 效率

任何人都不可能 100% 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 100% 地有效率。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预留有空间。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要留出时间处理那些意外事件;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精力,在良好的状态下做更多的事情。

我常常觉得,很多快乐是建立在 “自知之明” 上的。

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这件事情 2 小时。

11 节奏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正确的策略是: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切实懂得这样的道理之后,我们才会真正审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

12 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

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最后,我们要明白一件事: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我们帮助。

相信我,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的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上 -- 哪怕只在某一方面。

13 自我证明

如果某个人出色,却仍然要刻意证明,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引来小人的嫉妒 -- 天下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如果某个人平庸,估计他也不愿意向别人证明自己有多么平庸 -- 事实上,他更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其实并不平庸,那么,别人看到的就是只是一个 “小丑” 而已。

被别人左右,是一个人相当可悲的状态之一。

第8章 积累

现状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如若一个人的心态收到了现状的影响,那么他的行为和决策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进而,行为与决策的结果形成新的现状,再次影响其后的心态······如果一个人不能运用自己的心智控制这个过程,那么它必然会沦为恶性循环的牺牲品。

愿我能从容接受我不能改变的,

敢于改变我可以改变的,

也愿我有智慧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

很多人生活不幸,其实只不过是在作关键决策时因为“怕麻烦”而产生了失误。

千万不要跟怕麻烦的人在一起,也不要跟怕麻烦的人交朋友,因为这种恩会把他们惧怕的所有麻烦全都甩给朋友,瞬间就把所有的朋友全都变成另一个更大的麻烦 ······ 接下来,背叛是他们唯一可选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养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可能拥有耐心。耐心是在任何工作、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前提。

不健康其实是最浪费时间和生命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积累不只限于一代人的努力。事实上,积累的信念甚至可能遗传。

如果能够彻底理解积累的重要,相信积累的力量,再进一步,就只有一个结论了:越早醒悟越好。

附录

第一版推荐序

人生是马拉松,胜者不一定是跑的最快的。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angluke/p/12629604.html

时间: 2024-10-09 15:00:33

每日读5+页非专业书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相关文章

【一周一书】《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个人就是一支骑兵》读书心得

这周读完了两本书,分别是<把时间当作朋友>和<一个人就是一支骑兵>. 先谈<把时间当作朋友> 这本书是断断续续读完的,中途间隔半年多.这次读是从以前的位置读起,终于把它读完了.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谈时间管理的书,我也多多少少试过其中一些方法,收效甚微,后来也就不再尝试了.我很同意书中作者李笑来的观点,时间不是拿来管理的,而是要和它做朋友.怎么个做朋友法呢?就两点:1.要做一件事,越早准备越好. 2.积累. 最后一切交给时间,时间看得见. 再来谈<一个人就是一支骑兵&g

读点什么 |《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

-------------------------------------------- <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生活中有知己.有搭档,但是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很难有可以相互之间思维

读书笔记:《把时间当作朋友》

读书笔记:<把时间当作朋友> 初次看到这本书名时,想当然的认为是一本市面上铺天盖地的苦口婆心的教导大家如何珍惜时间的书,毕竟国内作者写出来的有思想有深度的书实在是太少了.没想到我细细看下去之后,发现正如作者所说的一样,“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里面的一些例子我也感同身受,但自己一直没有领悟到这一点,甚至也不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思考问题!一些观点有使我顿悟的感觉,特别是“重生”这个词(看这 本书又学了一个英文单词Reborn),没有想到一生中会经历大大小小的重生,当你阅读一本书后,用了个词概括了全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5章 思考

1.勤于思考 遇到问题动脑子想一想其实是根本不费力气的事情,可偏偏很多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想那么多累不累啊?"这话相当古怪,特别是从一个"人"--作为地球上唯一拥有庞大大脑额叶的物种的成员--的口中说出来. 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会有那么高比例的人懒得思考.不愿思考.害怕思考.厌恶思考--这个比例保守估计不会低于80%,而且,剩下的20%中甚至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综合来说,在全人类中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的人几乎不到4%.这4%的人,绝大多数最终选

《把时间当作朋友》有感

写在前面的话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首先非常感谢一个网友.虽然我们不曾相识,但是他认真回答了我的问题,给予我许多真诚的意见,并在后来一直不断在产品路上引导我.让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时间有了新的感悟.祝愿好人有好报,希望这位热心的网友一生平安,永远幸福!                                                      @龙爪槐守望者                               我的倒计时生活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

最近在阅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读后很有帮助,也开始根据实际情况践行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1.时间是不可管理的,可以管理的只有自己.去除时间焦虑和恐惧的最好办法是立刻行动. 2.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就是最有效率的做法.积累.积累.再积累. 3.网易员工做的MrTime(时间先生)软件用来做时间记录很不错,能让你感知时间的流动,也便于改进对时间的利用. 4.提倡写日记,最好是不带主观的.条目式的记录,这样的好处是便于回顾.

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曾说过:“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高效编程=工具+方法+体系+专注 前面根据个人的经验,分享了一些提高编程效率的个人心得.每个人的经历经验不尽相同,相信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自己的清单.但最最重要的是坚持投入,不断地练习.练习.练习.练习.练习…… 这里引用最近看到的名言自我勉励一下,来自Bruce Lee李小龙: “I fear not the man who has practiced 10,000 kicks once, but I fear the man who has practiced one kick 10,00

把时间当作朋友 之感知时间

只有把时间当作朋友,才能真正知道他的宝贵,他的神奇.在这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早已把时间当作敌人,挣扎了许多年,还以为自己在与这个时间争斗.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那个骑士唐吉柯德.唐吉柯德有自己的身份标签骑士.在一次历险中,他把风车当作抗争对象,却无论如何都不明白它的敌人实际上是那看不见的风,还有那原本应该隶属于他的,却完全不受他控制,反倒成了他的主人的他的大脑. 与所有人一样,自小自命不凡的我当然也给自己贴过各种各样的标签.我崇尚公正,向往自由,渴望平等,憧憬希望.在相当长的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阅读笔记

把时间当作朋友: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心智的重要性,心智的强大与否直接关系着工作.生活.健身以及息息相关的行为.我们要善于发现.呵护.培养.调整自己的心智.其中作者也告诫我们,万事不要求方法,坚持和努力比方法更重要,另外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达到优越. 第二章:介绍什么是心智(觉得作者总结的很到位,平时我们总以聪明去衡量一个人,其实也是心智高低的比较).  心智:指的各项思维的总和,包括观察.感受.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从而指引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