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许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不久前,我在某知识服务的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主要就讲了一个道理:“对于学习这件事,世上根本就没有捷径”,并以读书这件事为例来做说明:某某花钱购买各种知识服务,并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读了100本书。

我不知道他发这篇文章有没有经过他们平台的审阅。如今不少人将购买力等价于能力,只需交钱,知识就可以“像水一样流进脑子里”,他们听书,听那些“讲师”将一本本书消化、然后提练成20分钟的音频总结,美其名日读书会,无知如我,也曾经在某平台购买过这种读书会音频,虽然才花不到20块钱,但无奈本人是个穷鬼,所以想了这么个问题:我花钱究竟学到了什么?最后经朋友提醒才突然明白过来。不过答案很好玩,它可以借用一本书中的一个案例来说明,即使这本书是我自己阅读的,具体哪本书我却不记得了;“我去上了速读课,花了20分钟读完了《战争与和平》,知道讲的是关于俄国的事情”,我听书的效果大致与上速读课类似。当然你可能会说,那是你自己脑子不好,没有吸收到知识,反过来指责人家服务不行。那么我们不妨做个类比,俗话说读书需要消化,消化意思是指需要慢慢领会作者的意图,说到消化,你肯定能联想到吃饭,我想吃饭你肯定不会花钱让别人先替你把食物嚼碎了,消化吸收后再喂给你,如果你较真说有些父母就这么喂孩子,那我无话可说。

这类知识服务平台为了满足用户需要,往往讲的都是流行的,畅销书。不排除有些畅销书不错,但更多的原因是它有市场。我一直有一个偏见,认为畅销书大多是没有营养的,除了少数畅销多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其余的大多只是创造新名词,新概念,说白了就是加上漂亮的外包装赚了一波新鲜感。

知识付费本身是件好事,宣传多读书也没错,而且也是应该的,但某些知识服务平台过于夸大这些服务的功效,以此创造“知识付费的繁荣景象”,私以为,它只是创造了一批狂热份子,替它宣传知识服务的魔力。

那么,宣传多读书,真的是这个意思吗?要读多少书才算多呢?100本够吗?以小说为例,如果你有幸读过托马.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你说会明白,世上基本没有完全原创的小说,它们只换了个人名,地点,道具而已。同样的道理,每年出的那些书,原创内容又有多少呢,国内不是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说法吗,读过大学的人也肯定明白国内所谓的论文是怎么写出来了,当然,我并非指绝对情况,只是指一个普遍现象。

本人业余时间会学习编程,自学有一个问题,有时碰到一个问题很久无法解决,我也想去读一读***天学会***的课程、书,直到后来我读到篇文章《用十年时间学会编程》,结合我自己以前填过的坑,我再看到那些***天学会***我都是直接过滤掉了。不是要说明我聪明,恰恰相反,我太笨,吃过太多亏才慢慢懂一个简单的道理:学习这件事,真的没捷径。

也许有一天某些人发现,“听过许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虽然我怀疑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我猜思维清晰的人应该不会认同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正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所谓的知识变现只是实现了“变现”,却没有知识参与其中。

(手打,暂无排版)

时间: 2024-08-01 03:13:56

听过许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相关文章

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读了很多书,过不好这一生”这种说法挺常见,自己也感同身受. 究其原因,其实简单:读书是输入知识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你感到充实或是升华了,但只是输入,并没有创造价值.产生价值的是输出,而不是输入. 当今社会,个人收入的多少和他创造的价值是挂钩的,虽然不是简单正比,但也是同增同减的. 其实这很公平,多劳多得.如果一个人关起门来读一大堆书就获得了不菲的回报,这种事情那真叫见了鬼了. 举了例子,兰晓龙是个著名作家编剧,但这是写出了<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后的兰晓龙,而不是当年坐在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同样的道理,我们劝的了别人,但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你对自己说,你看得过去么.  到了一定年龄,家长口中的一些话,充满了不理解.充斥着矛盾误解,不是不去解释,而是说出的话,连反驳的力气都没有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开始有一种害怕突然结束了,而不知所措.  后来就不去注意时间了.  享受吧.    这漫漫的旅程,可以比作什么?人生么.还是某个时期,某个低谷,某个你陪着一个人旅途的时光么.  路过的风景,路过的人.  青梅竹马,信任,兄弟,职业,打拼.那么多拼凑出来的,堆积在一起,来不及思考,就赶往

明白很多原理,依然写不好那两行代码

以前在上家公司用vs写了个utf8和gb2312互转工具,昨天因为现在项目有bug,然后拿回家调试时要重用转码工具,但因为最近换系统了,工具用不了,刚好想又练练手,就着手重写遍工具,功能还是那些功能但是代码就好陌生好陌生. 在使用rename时老是不能重命名,最后发现传入参数要使用绝对路径,因为是vs在默认路径建的工程(c盘)所以老是没权限改名,又在这纠结好久 在使用目录结构时因为第一和第二个路径遍历到的是.和..,递归时又卡在这下 最后想说fstream对文件操作真心简单

屠龙术&amp;平凡的世界

x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小时候,总觉得世上肯定存在屠龙术.就像<倚天屠龙记>里面张无忌学的<乾坤大挪移>/<九阳真经>一般, 学会了就可以一人单挑光明顶六大门派... 貌似武侠小说中很多类似的例子,跳下悬崖,喜获秘籍,独步武林,笑傲江湖... 慢慢长大... 长大了,觉得世界上可能存在这样的屠龙术,但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啊...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留一线生机... 插曲.记忆中<中华传统美德>书中的一个小典故 在广州陶侃算是清闲

你给的,真的是用户想要的么?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第一次拥抱互联网创业的人们,无论是互联网公司出身的还是传统行业转身互联网的. 之前在<你就是奇迹>这个节目中看到一名创业者,带着他的智能水杯来路演,最后10位投资人均放弃投资.节目中投资人觉得这是一个伪需求,但创业者依然觉得这是一款有意义的产品.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智能水杯的功能,跟大部分智能硬件类似,有相应的手机APP呈现数据,温度.饮水量.PPM值等,看上去挺有趣的. 1. 核心功能,水质监测: 2. 记录饮水量,提醒饮水: 3. 互动,例如发送表情,远程干杯. 然而,经验

创业一年我进入了“养老”模式

再过半年多月”创业“就一年了,特意加个引号是本来想着确实是创业的,可一年下来越来越发现其实老板(主要出资人也是CEO)只是把我当作一名员工而以,所以准确的说只是在很早期加入了一个创业公司,曾经的所谓的激励除了正常发工资以外别的似乎也不再提了.然而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业务没有起色,差不多半年前老板觉得我们这些人玩不转,于是我们的头上又增加了一些从大互联网公司挖过来的总监的人员,半年过去了似乎也还是玩不转. 这一年经历了太多,曾经幻想过的没想过的创业模式都在这里所有涉及了.但也有可能我们太

自命不凡,屡有神迹——2015卷尾语

晚上十点的音乐中,脑子里忽然跳出了昨天的一件小事,长期自认为是英语学弱的我,在一段youtube视频前,大脑中却没有丝毫迟滞,一切如行云流水般顺其自然.感觉到这一点的时候,一个人傻笑了五分钟. 然后频道切换,想到了很多曾经听过的小事:前同事的某位前同事,独自啃完了intel的手册,被人称为大神:现同事的某同学,花了两年时间干掉了<算法导论>,做完了每一道习题:现在已经不熟悉的某同学,工作中不放下学习,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 终于,聚焦到了曾经看过的公众号中的一句话,我招聘的要求很简单,只有两条:

Think in 递归

网上写递归的文章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大多数都非常清晰而又细致的角度上讲解了递归的概念,原理等等.以前学生的时候,递归可以说一直是我的某种死穴,原理,细节我都懂,但是不管是在如何运用或者如何试试算法题上真是有一种"听过好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经常感觉信心受挫,力不从心呐.但是到后来如果不要去太纠结这些细节,原理反而豁然开朗,突然我发现我可能是明白了.所以我的这篇瞎扯是想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扯扯递归算法,所以我起了这么个土洋结合的题目,因为全因为的话显得略装b,但是我又实在找

累的时候就歇歇

2014-09-07/僧帝. 谭维维有一歌曲叫<如果有来生>是高晓松写的词,里面有一段是这么唱的: 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 等候鸟飞回来 等我们都长大了,就生一个娃娃 他会自己长大远去 我们也各自远去 给你写信,你不会回信 就这样吧 就是觉着好听,所以总会翻出来洗洗耳朵. 如果有可能,以后要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去麦田边上写一次代码. 今天发了个微信朋友圈状态:“想回家了,我不是说西安”. 最近莫名其妙地觉得大脑/心好累,问了几个别人(主要是实习生),似乎也是这样的状态.大家都被阿里的校招流程磨得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