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简介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1.         五层模型

互联网的实现,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能,就像建筑物一样,每一层都靠下一层支持。用户接触到的,只是最上面的一层,根本没有感觉到下面的层。要理解互联网,必须从最下层开始,自下而上理解每一层的功能。如何分层有不同的模型,有的模型分七层(OSI),有的分四层(TCP/IP)。我觉得,把互联网分成五层,比较容易解释。

如上图所示,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实体层”(Physical Layer),最上面的一层叫做”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中间的三层(自下而上)分别是”链接层”(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和”传输层”(Transport Layer)。越下面的层,越靠近硬件;越上面的层,越靠近用户。

2.         物理层(实体层)

关键词:信道、传输媒体、信道复用技术

电脑要组网,第一件事要干什么?当然是先把电脑连起来,可以用光缆、同轴电缆、双绞线、无线电波等方式。

这就叫做”实体层”,它就是把电脑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它主要规定了网络的一些电气特性,作用是负责传送0和1的电信号。

信道表示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

 

3.         数据链路层

关键词:帧(协议数据单元)、MAC地址、网桥、适配器

点对点信道(使用PPP协议)、广播信道(使用CSMA/CD协议)、

碰撞检测

单纯的0和1没有任何意义,必须规定解读方式:多少个电信号算一组?每个信号位有何意义?这就是”链接层”的功能,它在”实体层”的上方,确定了0和1的分组方式。

以太网协议

早期的时候,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电信号分组方式。逐渐地,一种叫做“以太网”(Ethernet)的协议,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太网规定,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包,叫做”帧”(Frame)。每一帧分成两个部分:标头(Head)和数据(Data)。

“标头”包含数据包的一些说明项,比如发送者、接受者、数据类型等等;”数据”则是数据包的具体内容。

“标头”的长度,固定为18字节。”数据”的长度,最短为46字节,最长为1500字节。因此,整个”帧”最短为64字节,最长为1518字节。如果数据很长,就必须分割成多个帧进行发送。

3.3 MAC地址

上面提到,以太网数据包的”标头”,包含了发送者和接受者的信息。那么,发送者和接受者是如何标识呢?

以太网规定,连入网络的所有设备,都必须具有”网卡”接口。数据包必须是从一块网卡,传送到另一块网卡。网卡的地址,就是数据包的发送地址和接收地址,这叫做MAC地址。

每块网卡出厂的时候,都有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MAC地址,长度是48个二进制位,通常用12个十六进制数表示。

前6个十六进制数是厂商编号,后6个是该厂商的网卡流水号。有了MAC地址,就可以定位网卡和数据包的路径了。

3.4 广播

定义地址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更多的步骤。

首先,一块网卡怎么会知道另一块网卡的MAC地址?

回答是有一种ARP协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留到后面介绍,这里只需要知道,以太网数据包必须知道接收方的MAC地址,然后才能发送。

其次,就算有了MAC地址,系统怎样才能把数据包准确送到接收方?

回答是以太网采用了一种很”原始”的方式,它不是把数据包准确送到接收方,而是向本网络内所有计算机发送,让每台计算机自己判断,是否为接收方。

上图中,1号计算机向2号计算机发送一个数据包,同一个子网络的3号、4号、5号计算机都会收到这个包。它们读取这个包的”标头”,找到接收方的 MAC地址,然后与自身的MAC地址相比较,如果两者相同,就接受这个包,做进一步处理,否则就丢弃这个包。这种发送方式就叫做”广播” (broadcasting)。

有了数据包的定义、网卡的MAC地址、广播的发送方式,”链接层”就可以在多台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了。

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根据MAC帧的目的地址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和过滤。网桥根据转发表来转发帧。使用最多的网桥是透明网桥,它是一种即插即用设备,可以按照自学习算法(原理:若从某个站A发出的帧从接口进入某网桥,那么从这个 接口出发沿反方向一定可把一个帧传送到A)处理收到的帧。

 

 

4.         网络层

关键词:IP地址、路由器、路由选择、子网掩码、

         以太网采用广播方式发送数据包,所有成员人手一”包”,不仅效率低,而且局限在发送者所在的子网络。也就是说,如果两台计算机不在同一个子网络,广播是传不过去的。这种设计是合理的,否则互联网上每一台计算机都会收到所有包,那会引起灾难。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区分哪些MAC地址属于同一个子网络,哪些不是。如果是同一个子网络,就采用广播方式发送,否则就采用”路由”方式发送。 (”路由”的意思,就是指如何向不同的子网络分发数据包,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本文不涉及。)遗憾的是,MAC地址本身无法做到这一点。它只与厂商有关, 与所处网络无关。

这就导致了”网络层”的诞生。它的作用是引进一套新的地址,使得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计算机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络。这套地址就叫做”网络地址”,简称”网址”。

于是,”网络层”出现以后,每台计算机有了两种地址,一种是MAC地址,另一种是网络地址。两种地址之间没有任何联系,MAC地址是绑定在网卡上的,网络地址则是管理员分配的,它们只是随机组合在一起。

网络地址帮助我们确定计算机所在的子网络,MAC地址则将数据包送到该子网络中的目标网卡。因此,从逻辑上可以推断,必定是先处理网络地址,然后再处理MAC地址。

IP协议

规定网络地址的协议,叫做IP协议。它所定义的地址,就被称为IP地址。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IP协议第四版,简称IPv4。这个版本规定,网络地址由32个二进制位组成。

习惯上,我们用分成四段的十进制数表示IP地址,从0.0.0.0一直到255.255.255.255。

互联网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会分配到一个IP地址。这个地址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代表网络,后一部分代表主机。比如,IP地址 172.16.254.1,这是一个32位的地址,假定它的网络部分是前24位(172.16.254),那么主机部分就是后8位(最后的那个1)。处于 同一个子网络的电脑,它们IP地址的网络部分必定是相同的,也就是说172.16.254.2应该与172.16.254.1处在同一个子网络。

但是,问题在于单单从IP地址,我们无法判断网络部分。还是以172.16.254.1为例,它的网络部分,到底是前24位,还是前16位,甚至前28位,从IP地址上是看不出来的。

那么,怎样才能从IP地址,判断两台计算机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络呢?这就要用到另一个参数”子网掩码”(subnet mask)。

所谓”子网掩码”,就是表示子网络特征的一个参数。它在形式上等同于IP地址,也是一个32位二进制数字,它的网络部分全部为1,主机部分全部为 0。比如,IP地址172.16.254.1,如果已知网络部分是前24位,主机部分是后8位,那么子网络掩码就是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写成十进制就是255.255.255.0。

知道”子网掩码”,我们就能判断,任意两个IP地址是否处在同一个子网络。方法是将两个IP地址与子网掩码分别进行AND运算(两个数位都为1,运算结果为1,否则为0),然后比较结果是否相同,如果是的话,就表明它们在同一个子网络中,否则就不是。

比如,已知IP地址172.16.254.1和172.16.254.233的子网掩码都是255.255.255.0,请问它们是否在同一个子网络?两者与子网掩码分别进行AND运算,结果都是172.16.254.0,因此它们在同一个子网络。

总结一下,IP协议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为每一台计算机分配IP地址,另一个是确定哪些地址在同一个子网络。

4.3 IP数据包

根据IP协议发送的数据,就叫做IP数据包。不难想象,其中必定包括IP地址信息。

但是前面说过,以太网数据包只包含MAC地址,并没有IP地址的栏位。那么是否需要修改数据定义,再添加一个栏位呢?

回答是不需要,我们可以把IP数据包直接放进以太网数据包的”数据”部分,因此完全不用修改以太网的规格。这就是互联网分层结构的好处:上层的变动完全不涉及下层的结构。

具体来说,IP数据包也分为”标头”和”数据”两个部分。

“标头”部分主要包括版本、长度、IP地址等信息,”数据”部分则是IP数据包的具体内容。它放进以太网数据包后,以太网数据包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IP数据包的”标头”部分的长度为20到60字节,整个数据包的总长度最大为65,535字节。因此,理论上,一个I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最长 为65,515字节。前面说过,以太网数据包的”数据”部分,最长只有1500字节。因此,如果IP数据包超过了1500字节,它就需要分割成几个以太网 数据包,分开发送了。

4.4 ARP协议

关于”网络层”,还有最后一点需要说明。

因为IP数据包是放在以太网数据包里发送的,所以我们必须同时知道两个地址,一个是对方的MAC地址,另一个是对方的IP地址。通常情况下,对方的IP地址是已知的(后文会解释),但是我们不知道它的MAC地址。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机制,能够从IP地址得到MAC地址。

这里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果两台主机不在同一个子网络,那么事实上没有办法得到对方的MAC地址,只能把数据包传送到两个子网络连接处的”网关”(gateway),让网关去处理。

第二种情况,如果两台主机在同一个子网络,那么我们可以用ARP协议,得到对方的MAC地址。ARP协议也是发出一个数据包(包含在以太网数据包 中),其中包含它所要查询主机的IP地址,在对方的MAC地址这一栏,填的是FF:FF:FF:FF:FF:FF,表示这是一个”广播”地址。它所在子网 络的每一台主机,都会收到这个数据包,从中取出IP地址,与自身的IP地址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同,都做出回复,向对方报告自己的MAC地址,否则就丢弃 这个包。

总之,有了ARP协议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同一个子网络内的主机MAC地址,可以把数据包发送到任意一台主机之上了。

 

 

5.         传输层

关键词:端口、套接字、无连接UDP、面向连接TCP

                   TCP滑动窗口、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有了MAC地址和IP地址,我们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两台主机上建立通信。

接下来的问题是,同一台主机上有许多程序都需要用到网络,比如,你一边浏览网页,一边与朋友在线聊天。当一个数据包从互联网上发来的时候,你怎么知道,它是表示网页的内容,还是表示在线聊天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一个参数,表示这个数据包到底供哪个程序(进程)使用。这个参数就叫做”端口”(port),它其实是每一个使用网卡的程序的编号。每个数据包都发到主机的特定端口,所以不同的程序就能取到自己所需要的数据。

“端口”是0到65535之间的一个整数,正好16个二进制位。0到1023的端口被系统占用,用户只能选用大于1023的端口。不管是浏览网页还是在线聊天,应用程序会随机选用一个端口,然后与服务器的相应端口联系。

“传输层”的功能,就是建立”端口到端口”的通信。相比之下,”网络层”的功能是建立”主机到主机”的通信。只要确定主机和端口,我们就能实现程序之间的交流。因此,Unix系统就把主机+端口,叫做”套接字”(socket)。有了它,就可以进行网络应用程序开发了。

5.2 UDP协议

现在,我们必须在数据包中加入端口信息,这就需要新的协议。最简单的实现叫做UDP协议,它的格式几乎就是在数据前面,加上端口号。

UDP数据包,也是由”标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标头”部分主要定义了发出端口和接收端口,”数据”部分就是具体的内容。然后,把整个UDP数据包放入I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而前面说过,IP数据包又是放在以太网数据包之中的,所以整个以太网数据包现在变成了下面这样:

UDP数据包非常简单,”标头”部分一共只有8个字节,总长度不超过65,535字节,正好放进一个IP数据包。

5.3 TCP协议

UDP协议的优点是比较简单,容易实现,但是缺点是可靠性较差,一旦数据包发出,无法知道对方是否收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网络可靠性,TCP协议就诞生了。这个协议非常复杂,但可以近似认为,它就是有确认机制的UDP协议,每发出一个数据包都要求确认。如果有一个数据包遗失,就收不到确认,发出方就知道有必要重发这个数据包了。

因此,TCP协议能够确保数据不会遗失。它的缺点是过程复杂、实现困难、消耗较多的资源。

TCP数据包和UDP数据包一样,都是内嵌在I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TCP数据包没有长度限制,理论上可以无限长,但是为了保证网络的效率,通常TCP数据包的长度不会超过IP数据包的长度,以确保单个TCP数据包不必再分割。

 

 

6.         应用层

关键字:DNS

举例来说,TCP协议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程序传递数据,比如Email、WWW、FTP等等。那么,必须有不同协议规定电子邮件、网页、FTP数据的格式,这些应用程序协议就构成了”应用层”。

这是最高的一层,直接面对用户。它的数据就放在TC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因此,现在的以太网的数据包就变成下面这样。

至此,整个互联网的五层结构,自下而上全部讲完了。这是从系统的角度,解释互联网是如何构成的。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

时间: 2024-10-18 04:07:25

计算机网络简介的相关文章

0111-01-彭丹(日报-计算机网络基础)

2020-01-11 今天终于有没有迟到了,早到半个小时,在公司食堂嗦了一碗粉,很久没有那么悠闲了,嘿嘿!不过骑自行车还是有点冷,全副武装啊!晨讲的那位同学介绍的电影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不过目前这一段时间应该是没时间了.电脑太卡了我觉得应该是我的机械硬盘出现了坏道,之前安装驱动的时候蓝屏了,触控屏也坏了,USB接口也有问题,识别不了3.0的U盘,太糟心了.今天晚上去电脑店修理了一下,果然如我所料,老板说好几个扇区坏了,还出现了特别严重的,升级了系统,换了硬盘,电脑果然快多了,不过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

计算机网络起源 网络发展简介(一)

“上网”这个有些口语化的词汇,想必没人会觉得陌生,可是“网”到底是什么? 互联网概念   截图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2%E8%81%94%E7%BD%91/199186 互联网发展编年史 互联网发展史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按编年体的形式,详细历数了互联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由美国国防部编制. 百度百科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2%E8%81%94%E7%BD%9

计算机网络10--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简介

本页内容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由来 2.分层网络体系结构 3.结语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由很多器件,协议组成,要描述它可不容易.因此需要一种较好的体系结构来描述,实现它.分层网络体系结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分层网络体系结构 分层结构=network architecyure 由于几乎所有的网络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分层结构,因此我们所说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就指的是分层结构.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分层结构呢? 那是因为分层结构结构清晰,有利于识别像计算机网络这

计算机网络(1) 体系简介

复习计划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了解典型网络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 3.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学习方法: 理论+实践 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 网络拓扑工具-packettracer 辅助命令 ping tracert (traceroot)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 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讲地址位置

计算机网络(九),HTTP简介

目录 1.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的主要特点 2.HTTP请求结构 3.HTTP响应结构 4.http请求/响应的步骤 九.HTTP简介 1.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的主要特点 (1)支持客户/服务器模式 (2)简单快速 请求方式有GET,HEAD,POST方式 (3)灵活 (4)无连接(HTTP1.1之后使用长连接) 无连接:指的是每次连接完成一个请求之后立即断开连接 长连接:指的是完成一次请求后会等待一段时间才断开连接 (5)无状态 HTTP协议是一种无状态协议,指的是对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如

计算机网络 学习笔记-传输层:TCP协议简介

概述: TCP传输前先要建立连接 TCP在传输层 点对点,一条TCP只能连接两个端点 可靠传输.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按顺序 全双工 字节流 TCP报文段 TCP报文段的报头前20字节是固定的,后面4n字节是根据需要而添加的. 20字节的固定部分: 源端口和目的端口:分别写入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序号:0-(2^32-1),本报文段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用来解决乱序问题 确认序号:期望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用来解决丢包问题 数据偏移:TCP报头长度,包括固定的20字节和

计算机网络——网际层简介

网际协议IP是TCP/IP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特网标准协议之一. 地址解析协议AR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虚拟互连网络 没有一种单一的网络能够适应所有用户的需求. 从一般的概念上来讲,将网络互相连接起来要使用一些中间设备.根据中间设备所在的层次,可以有四种中间设备: (1)物理层使用的转发器 (2)数据链路层使用的网桥或桥接器 (3)网络层使用的路由器 (4)网络层以上使用的网关 当中间设备是转发器或是网桥时,仅仅将网络扩大,而从网络层的角度看

计算机网络-socket简介

(一)socket概念 网络进程间通讯,两个进程需唯一确定,网络层的"IP地址"可以唯一标识网络主机,传输层的"IP+端口号"可以唯一确定网络间两进程. 标识网络两进程后,进行通讯一般是利用socket. socket源于unix,延续了"一切皆文件"的概念,都使用"打开->读写->关闭"文件操作的方式. socket处于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socket通讯过程 server:socket-

胡说八道计算机网络之什么是网络?

胡说八道计算机网络之什么是网络(一) 什么是网络? 网络通信的实现:tcp/ip协议 使用Wireshark抓包分析tcp/ip协议栈 什么是网络? 所谓网络,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起来的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可以实现通信. 比如这样的,就称为计算机网络.它可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抑或是这样的,就被称为神经网络.它可以通过生物的突触进行信号通信.最近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大量运用了神经网络的工作机制. 抑或是这样的,就被称为物联网络.它可以实现万物互联,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不知是福是祸. 只要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