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讲透求极限两大方法,夹逼法与换元法

本文始发于个人公众号:TechFlow

今天的文章聊聊高等数学当中的极限,我们跳过极限定义以及一些常用极限计算的部分。我想对于一些比较常用的函数以及数列的极限,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

大部分比较简单的函数或者数列,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来它们的极限。比如\(\frac{1}{n}\),当n趋向于无穷大的时候,\(\frac{1}{n}\)的极限是0,再比如当n趋向于无穷大的时候,\(n^2\)的极限也是无穷大,等等。但是对于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函数,我们一时之间可能很难直观地看出极限,因此需要比较方便计算极限的方法,今天的文章介绍的正是这样的方法——夹逼法和换元法

夹逼法

夹逼法在数学领域其实非常常用,在中学的竞赛当中经常出现。夹逼法的原理非常简单,对于某一个函数f(x),我们知道它的表达式,但是很难确定它的范围。我们可以先找到另外两个范围比较容易确定的函数g(x)和h(x),然后证明:\(g(x)\leq f(x) \leq h(x)\)。通过h(x)和g(x)的范围来夹逼f(x)的范围。

说白了,就是直接求解不方便的函数,我们通过用其他容易计算的函数来替代的方法来间接求解,类似于“曲线救国”。

明白了夹逼法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它在数列极限当中的应用。当下存在数列\(\{x_n\}\)我们需要确定它的极限,我们找到了另外两个数列\(\{y_n\}\)和\(\{z_n\}\)。如果它们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exists n_0 \in N\),当\(n > n_0\)时,有\(y_n \leq x_n \leq z_n\)。
  2. \(\displaystyle\lim_{n \rightarrow +\infty}y_n=a, \lim_{n \to +\infty}z_n=a\)

那么,数列\(\{x_n\}\)的极限存在,并且\(\displaystyle\lim_{n \to +\infty}x_n=a\)。从直觉上来看,上面的式子应该非常直观,但是我们还是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来证明一下,顺便回顾一下极限的定义。

证明过程如下:

根据极限的定义,对于数列\(\{x_n\}\)而言,对于任意\(\epsilon\)都存在\(n_0 > 0\),使得对于任意:\(n > n_0\),都有\(|x_n - a| < \epsilon\)。那么就称数列\(\{x_n\}\)的极限是a。

由于数列\(\{y_n\}\)的极限是a,所以存在\(n_1\)使得\(n > n_1\)时,\(|y_n -a | < \epsilon\)。同理,存在\(n_2\)使得\(n > n_2\)时,\(|z_n -a | < \epsilon\)。那么对于\(n > max(n_1, n_2)\)显然应该有:\(|y_n - a| < \epsilon\)并且\(|z_n - a | < \epsilon\)。

我们将绝对值展开,可以得到:

\[
\begin{aligned}
a - \epsilon &< y_n < a + \epsilon \a - \epsilon &< z_n < a + \epsilon
\end{aligned}
\]

我们代入\(y_n \leq x_n \leq z_n\),可以得到:

\[
\begin{aligned}
a - \epsilon < y_n \leq x_n \leq z_n< a + \epsilon \| x_n -a | < \epsilon
\end{aligned}
\]

根据极限的定义,显然可以得到数列\(\{x_n\}\)的极限也是a。

我们利用这个方法来看一个书上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当x趋向于0的时候,\(x\)和\(\sin x\)都趋向于0,但是\(\frac{\sin x}{x}\)的极限是多少呢?如果猜测一下,两个无穷趋向于0的极限的比值应该是1才对,但是这个只是我们的直观猜测,想要严格证明,还需要使用数学方法。

这个证明就用到了我们刚才说的夹逼法,并且非常巧妙,让我们来看一张下面这张图。

我们假设夹角\(\angle AOB=x\),这里采用弧度制。我们令圆心OB的长度等于1,那么\(BC=\sin x\),\(OC=\cos x\),\(AD=\tan x\)。我们下面要用这张图里的几何图形的面积关系,显然:

\(\triangle AOB\)的面积 < 扇形AOB的面积 < \(\triangle AOD\)的面积。

\(\triangle AOB\)的面积等于\(\frac{1}{2}*OA*BC=\frac{1}{2}\sin x\),\(\triangle AOD\)的面积等于\(\frac{1}{2}*OA*AD=\frac{1}{2}\tan x\)。这两个都很容易得出,直接套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扇形的面积看起来麻烦一些,但其实也很简单,在几何当中,扇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三角形。我们把弧长看成是底面,半径可以看成是高,那么扇形的面积等于\(\frac{1}{2}*弧长*半径\)。所以扇形AOB的面积等于\(\frac{1}{2}*x*1=\frac{1}{2}x\)。

我们列出来,可以得到:

\[\frac{1}{2}\sin x < \frac{1}{2}x < \frac{1}{2}\tan x\]

即:

\[\sin x < x < \tan x\]

其中\(\tan x = \frac{\sin x}{\cos x}\),所以我们可以不等号两边同时除以\(\sin x\),得到:

\[1 < \frac{x}{\sin x} < \frac{1}{\cos x}\]

由于当x趋向于0的时候\(\sin x, \cos x\)都大于0,所以我们可以对不等式互换分子分母,得到:

\[\cos x < \frac{\sin x}{x} < 1\]

到这里已经结束了,因为我们根据余弦的函数图像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当x趋向于0的时候,cosx趋向于1.但为了严谨起见,我们当做不知道这点,继续用数学的方法证明:

我们来计算当x趋向于0的时候,\(1 - \cos x\)的取值范围,当x趋向于0的时候\(\cos x < 1\),所以\(1 - \cos x > 0\)。我们再对\(1 - \cos x\)变形,这里要引入三角函数当中的和差化积公式

\[\cos \alpha - \cos \beta = -2\sin \frac{\alpha + \beta}{2}\sin \frac{\alpha - \beta}{2}\]

由于\(\cos 0 = 1\),带入和差化积可以得到:

\[\cos 0 - \cos x = -2 \sin \frac{x}{2}\sin -\frac{x}{2}=2\sin ^2 \frac{x}{2}\]

我们之前通过面积表示的方法已经证明了当x趋向于0的时候\(\sin x < x\),所以\(2\sin ^2 \frac{x}{2} < 2 * (\frac{x}{2})^2=\frac{x^2}{2}\)。当x趋向于0的时候,显然\(x^2\)也趋向于0,所以我们可以证明\(\cos x\)的极限是1.

换元法

我们接着来看换元法,学名是复合函数的极限运算法则。定义如下:假设我们有\(y = f[g(x)]\),我们令\(u = g(x)\)。如果\(\displaystyle\lim_{x \to x_0}g(x)=u_0, \lim_{u \to u_0}f(u)=A\),并且在x趋向于\(x_0\)时,有\(g(x) \neq u_0\),那么:

\[\displaystyle\lim_{x \to x_0}f[g(x)]=\lim_{u \to u_0}g(u)=A\]

我们使用极限的定义同样可以很方便地证明它的正确性,这里就不证明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证明一下。

了解了符合函数的极限运算法则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巩固一下。

和上面的例子类似,我们这次求一下:\(\displaystyle\lim_{x \to 0}\frac{1-\cos x}{x^2}\)。

和上面那题一样,我们先使用和差化积对极限的分子进行变换,可以得到:

\[\displaystyle\lim_{x \to 0}\frac{2\sin^2\frac{x}{2}}{x^2}=\frac{1}{2}\lim_{x \to 0}\frac{\sin^2 \frac{x}{2}}{(\frac{x}{2})^2}\]

如果通过极限本身的定义来计算这个式子还是蛮复杂的,很难直观地获得答案。这个时候就需要用上换元法了,我们令\(u = \frac{x}{2}\),那么这个极限就可以转化成复合函数极限了。\(u=\frac{x}{2}, f(u)=\frac{\sin u}{u}\)。因为当x趋向于0的时候,u也趋向于0,当u趋向于0的时候,\(f(u)\)趋向于1,所以最终的极限就是1.

通过夹逼法和复合函数的极限替换公式,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求解一些看起来比较棘手的极限。这也是我们求极限的过程当中使用非常频繁的方法。虽然上文当中的公式看起来有些比较麻烦,但是方法本身并不难,只要沉下心来,一定可以看明白的。

原创不易,希望我的文章可以给你带来收获。扫码关注我的公众号,获取更多文章,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参考资料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六版

程序员的数学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echflow/p/12244590.html

时间: 2024-11-06 07:26:59

高等数学——讲透求极限两大方法,夹逼法与换元法的相关文章

高等数学——讲透微分中值定理

本文始发于个人公众号:TechFlow,原创不易,求个关注 今天和大家回顾一下高数当中的微分中值定理,据说是很多高数公式的基础.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所以对于这点没有太深的认识.但是提出中值定理的几个数学家倒是如雷贯耳,前段时间抽空研究了一下,发现很有意思,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所以今天的文章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我会跳过一些无关紧要或者意义不大的证明部分,尽量讲得浅显有趣一些. 费马引理 首先上场的是费马引理,它是我们介绍后面罗尔中值定理的前提.这个费马引理非常简单,不需要太多篇幅.所以在介绍它之

求质数两个方法的好坏分析(是否易懂,操作次数,运算复杂度时间)

方法1: 1 #include <stdio.h> 2 #include <stdlib.h> 3 #include <malloc.h> 4 #include <stdbool.h> 5 6 int main() 7 { 8 long i,j,n,ans=0; 9 //vis[x]若为true,则代表质数,若为false,则不是质数 10 bool *vis=(bool *) malloc (sizeof(bool)*100000001); 11 long

js创建对象的两种方法:文本标识法和构造器函数法

文本标识法和定义变量差不多,像这样 var obj = {name:'HanMM','2':'Dali'}; 函数构造器法  先创建一个对象函数 function Obj() { this.address='New York' , this.sayHello = function (){ return this.address; } } 然后用new关键字来穿件具体的对象 var obj001 = new Obj(); 然后我们就可以调用对象了 obj.name//  HanMM obj['2'

快速生成较大文本文档的两种方法

在学习用FTP发送文件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文件进行传输测试.因此百度了一下如何生成指定大小文件的方法,发现在WINDOWS下有两种方法比较实用,记录如下: 第一种方法: 在运行窗口中输入CMD命令回车,进入命令行模式. 在此界面下输入:"fsutil file creatnew test.txt 1024"即可产生一个占用空间为1024字节,名为test.txt的文本. 命令中1024即为该文件占用空间大小,可以任意指定.比如输入1048576就可以产生一个1M大小的文件.当

25.按要求编写一个Java应用程序: (1)编写一个矩形类Rect,包含: 两个属性:矩形的宽width;矩形的高height。 两个构造方法: 1.一个带有两个参数的构造方法,用于将width和height属性初化; 2.一个不带参数的构造方法,将矩形初始化为宽和高都为10。 两个方法: 求矩形面积的方法area() 求矩形周长的方法perimeter() (2)通过继承Rect类编写一个具有

package zhongqiuzuoye; public class Rect { public double width; public double height; Rect(double width,double height) //带有两个参数的构造方法,用于将width和height属性初化; { this.width=width; this.height=height; } Rect() //不带参数的构造方法,将矩形初始化为宽和高都为10. { width=10; height=

两种方法求丑数

我们把只包含因子2.3和5的数称作丑数(Ugly Number).例如6.8都是丑数,但14不是,因为它包含因子7. 方法1 : 暴力破解,逐个判断 代码: <pre name="code" class="cpp">#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判断是否是丑数 bool isUgly(int index){ while(index % 2

HDU 1013 Digital Roots(两种方法,求数字根)

Digital Roots Time Limit: 2000/1000 MS (Java/Others)    Memory Limit: 65536/32768 K (Java/Others) Total Submission(s): 67949    Accepted Submission(s): 21237 Problem Description The digital root of a positive integer is found by summing the digits of

除法求模中求逆元的两种方法

今天下午还是有点闲的,不想刷题,不想补题,突然想起昨天的training 3里I题涉及到除法取模的问题,就来总结一下 首先对于模运算来说,是没有对于除法的取模的(即没有(a/b)%mod==a%mod/b%mod),但是在很多题目中都涉及到除法取模,所以就必须要了解或者掌握,对于除法取模以(a/b)%mod来说,我们首先需要得到b的逆元,根据逆元的定理 对于正整数和,如果有,那么把这个同余方程中的最小正整数解叫做模的逆元. 然后就是求逆元的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比较普遍的,也是挺基础的,就是

给定两个数组,这两个数组是排序好的,让你求这两个数组合到一起之后第K大的数。

题目:给定两个数组,这两个数组是排序好的,让你求这两个数组合到一起之后第K大的数. 解题思路: 首先取得数组a的中位数a[aMid],然后在b中二分查找a[aMid],得到b[bMid],b[bSt]到b[bMid]的数小于等于a[aMid],b[bMid+1]到b[bEd]大于等于a[aMid],这样数组a和数组b就被划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数小于等于a[aMid],第二部分的数大于等于a[aMid],然后统计这两个区域数的个数,个数相加等于k就返回,否则重复二分查找.代码如下: def